王蓉 唐英姿 彭一君(南華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腫瘤內科 湖南 衡陽 421001)
改良塞丁格技術與套管針穿刺行PICC置管效果的比較
王蓉唐英姿彭一君
(南華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腫瘤內科湖南衡陽421001)
摘要目的:比較改良塞丁格技術與套管針穿刺行PICC置管效果差異。方法:回顧總結自2012年12月開展塞丁格技術與同期采用套管針穿刺行PICC置管的90例患者的相關資料。比較兩組的置管靜脈、導管末端的位置、置管時疼痛的程度、置管后患者的舒適度及各類并發癥發生情況等指標,作統計學分析。結果:兩組的置管的成功率、導管末端位置、置管24 h后穿刺點滲血、導管堵塞、破損、感染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 05) ;但在置管靜脈、置管手臂部位、置管時疼痛程度、患者舒適度以及靜脈炎發生情況方面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 05)。結論:改良的賽定格技術行PICC置管能減少靜脈炎發生,減輕患者穿刺時疼痛程度,提高患者置管后舒適度。
關鍵詞PICC;改良塞丁格技術;舒適度;靜脈炎Keywords PICC; Improved SeDingge technology; Comfort degree; Phlebitis
經外周靜脈中心靜脈置管( PICC)是因其留置時間長,保護患者血管,減輕患者痛苦等優點已被廣泛應用臨床[1]。改良塞丁格技術( MST)也稱微插管鞘技術[2],采用無芯穿針通過插管鞘置入PICC導管。近些年,這項技術在國內得到很大的發展。我院自2012年12月開展此項技術,在患者知情同意的前提下隨機采用兩組方法置管,現將改良賽丁格技術與套管針穿刺行PICC置管效果的比較報道如下。
1. 1一般資料
回顧2012年12月-2013年9月在我院腫瘤內科住院化療行改良MST穿刺法(觀察組)和套管針穿刺法行PICC置管(對照組)的患者,共90例,其中觀察組46例,對照組44例。
1. 2儀器和材料
兩組均使用美國巴德公司4Fr單腔PICC、專用PICC置管包,觀察組配置塞丁格套件、必要時配置血管超聲機。
1. 3操作方法
對照組:指在肉眼直視或觸摸下用套管針穿刺置入PICC導管。
觀察組:盲塞法,指在肉眼的觀察或手觸摸下(不借助任何儀器)用改良的塞丁格技術穿刺血管置入PICC導管。超聲引導下的直視法,采用改良的塞丁格穿刺技術,在血管超聲引導下直視穿刺置入PICC導管。
1. 4評價指標
置管靜脈、導管末端的位置、置管手臂部位、置管成功率、、置管24H后穿刺點滲血情況、置管時疼痛的程度、置管后患者的舒適度及各類并發癥發生的情況。
1. 5評價標準
1. 5. 1疼痛評分值采用數字分級法( numeric pain intensity scale,NVS)[3]對兩組患者進行置管時疼痛評估。該方法將疼痛程度分為0~10級,用0~10的數字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分值越大說明疼痛越嚴重,0分為無痛,1-3分為輕度疼痛,4-6分表示中度疼痛,7-10分重度疼痛。
1. 5. 2靜脈炎評估按靜脈輸液護士協會( INS)靜脈炎分級標準[4]。0 級:無臨床表現。1級:輸液部位發紅,可出現腫脹,無"紅線"樣改變,觸之無條索狀改變。2級:輸液部位發紅,可出現腫脹,有"紅線"樣改變,觸之無條索狀改變。3級:輸液部位發紅,可出現腫脹,有"紅線"樣及條索狀改變。4級:輸液部位疼痛且伴有發紅和(或)腫脹,條索樣物形成,可觸到條索狀的靜脈>2. 5cm,有膿液滲出。
1. 5. 3舒適度測評運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所制定的視覺模擬評分法[5]( visual analoguescale,VAS),測評患者對舒適度的感知。在白紙上畫一條10cm長的粗直線,評分線段為10等份,并從左到右依次標明數字0 ~10,依次計0~10分。由專人指導測試對象完成,測試者如認定自身狀態為舒適,可在0、1、2三個數字中選擇一個;認定輕度不舒適,可在3、4兩個數字中選擇一個;認定中度不舒適,可在5、6兩個數字中選擇一個;認定重度不舒適,可在7、8兩個數字中選擇一個;認定極度不舒適,可在9、10兩個數字中選擇一個。
1. 5. 4局部感染的診斷標準:輕度感染:穿刺點發紅,有癢感或疼痛感,無膿液流出;中度感染:穿刺點紅腫擴大,直徑<2cm,無膿液流出;重度感染:穿刺點見膿液流出,紅腫直徑>2cm或沿靜脈向上蔓延。
1. 6統計學方法
運用SPSS19. 0統計軟件,將觀察組( n = 46)與對照組( n = 44)患者的相關資料,進行Mann-Whitney秩和檢驗和X2檢驗。
2. 1兩組患者PICC置管時各項情況的比較(表1)
采用X2檢驗分析顯示,兩組患者在置管末端位置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 05) ;但在置管靜脈和置管手臂部位方面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 <0. 05)。
1)為上腔靜脈下1/3段到上腔靜脈與右心房連接處
2. 2兩組患者PICC置管效果的比較(表2)
采用Mann-Whitney秩和檢驗和X2檢驗分析結果顯示,兩組患者在置管24H后穿刺點滲血情況、置管成功率方面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 05) ;但在置管時疼痛程度上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 05)。
1)為X2值; 2)為Z值
2. 3兩組患者PICC置管后并發癥的比較(表3)
采用Mann-Whitney秩和檢驗和X2檢驗分析結果顯示,兩組患者在置管后導管堵塞、破損、感染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 05) ;但兩組在靜脈炎發生情況、患者舒適度方面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 05)。
1)為X值; 2)為Z值2
3. 1改良塞丁格技術行PICC置管可減輕患者置管時疼痛的程度
本研究中,觀察組有17例屬于輕度疼痛,29例屬于中度疼痛,而沒有患者在置管時感到重度疼痛,與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 05)。穿刺針管徑的粗細直接影響患者置管時疼痛感[6]。改良的塞丁格技術使用的是21Ga穿刺針,與對照組相比,穿刺針更細小,而且在擴皮前常規予利多卡因局部麻醉,穿刺后患者幾乎感覺不到疼痛,部分患者只是在送鞘時感覺到脹痛。
3. 2改良塞丁格技術行PICC置管可減少靜脈炎的發生,提高患者置管后的舒適度
靜脈炎是PICC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發生率為2. 6%-9. 7%[7]。靜脈炎的發生與穿刺靜脈及置管位置的選擇有關[8]。PICC置管穿刺部位首選貴要靜脈,貴要靜脈位置較深、血管直、粗、靜脈瓣少,且管腔由下至上逐漸變粗、當手臂與軀體呈900時,貴要靜脈是到達上腔靜脈最短、最直接的途徑,有利于置管的順利完成,發生靜脈炎的幾率相對較低[9]。本研究顯示,觀察組置管靜脈選擇貴要靜脈明顯高于對照組,觀察組有43例選擇在肘上置管,而對照組僅有4例選擇在肘上。導管置在肘上,減少了手臂的屈伸對穿刺血管的影響[10]。傳統的套管針穿刺經常會選擇頭靜脈和肘正中靜脈,頭靜脈雖有利于盲穿和固定,但是分支多,靜脈瓣相對較多,在置管過程中容易損傷血管內膜,易導致靜脈炎的發生,尤其是機械性靜脈炎的發生。肘正中靜脈位于肘窩前面,置管手臂活動時,導管會隨著手臂的屈伸與血管的摩擦,產生機械性刺激,損傷血管,增加靜脈炎發生幾率[11]。
靜脈炎的發生也與穿刺針的型號有關,穿刺針越大,對血管內膜的損傷越大,靜脈炎的發生率增高[12]。傳統套管針穿刺選擇的穿刺針型號較大,為14Ga-16Ga,易損傷血管,而改良的塞丁格技術使用的是21Ga穿刺針。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舒適度自評優于對照組。這與觀察組PICC置管部位選擇在肘上的血管,不會因為手臂的活動產生牽拉感甚至疼痛等因素有關,置管后患者的手臂活動仍很自由。
本研究結果顯示,改良塞丁格技術在減少導管堵管、破損及感染長期并發癥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 05),有研究表明,PICC遠期并發癥發生與導管留置的時間、間歇期導管的標準維護、輸液種類等因素有關[13],也有研究表明,超導下改良塞丁格技術行PICC置管患者感染、血栓并發癥下降[6],學者高玲[14]研究表明,PICC的并發癥與導管尖端位置有關,由此可見,PICC并發癥的發生受諸多因素影響,有待更多的相關研究考證。
綜上所述,改良的塞丁格技術行PICC置管能減少靜脈炎發生,減輕患者穿刺時疼痛程度,提高患者置管后舒適度,值得在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東文霞,喬愛珍,李新華. PICC插管與鎖骨下靜脈插管在血液病患者中的應用比較[J].中華護理雜志,2003,38( 1) :31-33.
[2]Nichols I,Humphrey JP. The efficacy of upper arm placement of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 using bedside ultrasound andmicr ointroducer technique[J]. J InfusNurs,2008,31( 3) :165-176.
[3]洪瑞喬,王逸茹,林賽娥,等.數字疼痛分級法在癌癥疼痛治療中的應用[J].實用護理雜志,2003,19( 7) :48-49.
[4]INS. Infusion nursing standards of practice[J]. J Intraven Nurs,2000,23( 6S) : S1-S8.
[5]倪家驟.疼痛的定向與定量檢測[M].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1994:383-389.
[6]譚江紅,王紅紅,劉麗萍,等.超聲引導下改良Seldinger PICC置管技術的臨床應用效果觀察[J].中國美容醫學,2012,21( 10) : 272 -274.
[7]鄭春輝,王風,陳強譜.經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靜脈導管的并發癥及防治[J].中華護理雜志,2004,39( 9) :700-702.
[8]陳萍.超引導下經外周中心靜脈導管置管的護理[J].現代實用醫學,2008,20( 7) :575.
[9]周超群,王瑞萍,黃梅,等. PICC置管致機械性靜脈炎的相關因素及防治進展[J].當代護士,2009,學術版( 12) :5-7.
[10]張曉菊,陸箴珍,戴宏琴,等.超聲引導下結合改良賽丁格技術行上臂PICC置入與盲穿置管的比較[J].中華護理學雜志,2011,46 ( 1) :42-45.
[11]Anstell M,Royer TI. The impact of ultrsound of PICC placement[J]. J-Assoc Vasc Access,2003,8( 3) :24-28.
[12]黃小珍,高銘云,譚海梅,等.超聲實時引導結合改良Seldinger技術與傳統PICC置管術在腫瘤患者中的應用比較[J].實用醫學雜志,2013,29( 3) :453-455.
[13]李華珍,王詠梅,黃麗霞,等.圍置管期間健康教育與腫瘤患者PICC并發癥的相關分析[J].臨床醫學工程,2012,19 ( 3) : 436 -438.
[14]高玲. PICC導管尖端位置與并發癥關系的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12,27( 22) :2074-2075.
【中圖分類號】R47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6019( 2015) 12-023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