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紅 張云生
摘? 要:新疆高職院校在漢語教學中還存在很多問題,主要涉及教學的目的、本質、方式、監督措施等幾個方面,本文將分析問題存在的原因,提出解決措施,為新疆高職院校的漢語教學貢獻一點力量。
關鍵詞:新疆? 高職院校? 漢語教學? 困難? 對策
作為新疆高職院校,漢語教學更是一項必不可少的工作。高職院校的宗旨是培養高素質的專業技能人才,語言更多的是一種工具,而不是最終目的。如果少數民族學生漢語學不好,那么專業知識就難以學好。目前,新疆高職院校漢語教學水平層次不齊,影響人才培養質量。針對在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發現的問題,我們提出了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在這里和大家共勉。
一、漢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對漢語教學本質和目的認識模糊
究竟什么是漢語教學,漢語教學的本質是什么,這是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如果這個問題搞不清,就會給漢語教學工作帶來盲目性。有人認為漢語教學就是少數民族學生學漢語,把提高學生漢語水平作為漢語教學的唯一目的;也有人認為漢語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具備兩種語言能力。這些對漢語教學本質和目的的認識都是片面的,將直接導致教學規劃的設計、課程的安排、教材的選擇、教學方法、學習目標等一系列問題的錯誤定位和選擇,最終導致漢語學習目標無法實現。
(二)漢語教師沒有過硬的漢語知識功底
目前,新疆很多高職院校的漢語教師很多是半路出家,沒有系統的學過漢語語音、詞匯、語法、語義等專業知識。人人都會說漢語不等于人人都能教漢語。有些高職院校由于編制有限,只能臨時請一些社會上的老師,這些教師有些是具有多年教學經驗的優秀漢語教師,有些則是教授其它專業的教師臨時教漢語的,對漢語的基礎知識不是很了解,對某些語法現象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導致教學質量參差不齊。
漢語教學中,少數民族學生最難學的就是虛詞和實詞如何搭配、相近的虛詞、實詞之間如何區別等問題,有些老師甚至自己也沒想明白,不能給學生解釋清楚,甚至越解釋學生越糊涂。有些少數民族漢語教師雖然接受過漢語專業教育,但在教學過程中缺乏語言表達的自由度,專業的交叉與融合不是很好,在漢語教學過程中大量使用少數民族語言授課,導致聽覺、視覺不協調,教學效果不明顯。
(三)傳統的教學模式
漢語教學的目的之一是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但在目前漢語課堂上,老師仍然是課堂的主宰者,教師是整個教學活動的中心,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是知識的傳播者。即系統地完成教科書及教學大綱所規定的內容,并對相關知識進行強化訓練。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教材是教的內容,許多教師以書本為中心,“填鴨式”地傳授知識,為考試而教,為完成教學任務而教。教學方法死板,手段單一,整個教學活動和教學結構都是圍著教師轉,學生是整個教學活動中的被動接受者,積極性受到了壓抑,有悖于教學相長。語言課本來就是一門枯燥乏味的課,傳統的教學方式使語言課更加枯燥。學生在遇到不懂的語言現象時不想問“為什么”,也不知道要問為什么,唯老師是從,這種教學方法不僅使老師難以吸引學生,學生自己學習的主動性也會漸漸喪失,甚至會為了考試及格而學,最終導致學生語言運用能力很弱。
(四)漢語教材不接地氣
新疆高職院校選用的漢語教材,大部分選用的是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的,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主要是針對外國留學生學習漢語的。書中的文章和例句主要以漢族地區生活為背景,聯系少數民族文化少,因此難免有些脫離少數民族地區的生活實際,缺乏親近感,在理解上存在困難,尤其是對喻義差別很大的詞語難以理解,影響了學習的興趣。有些高職院校招收的少數民族學生在入學前基本沒有漢語交際能力,學習這類教材很吃力,而教師所教內容大多數是從教漢語教材轉過來的,對漢語教材中的難點、重點把握不準,不敢進行選擇跳過某些不適合少數民族學生學習的內容,只能照本宣科逐一學習,增加了學生負擔,教學效果不好。
(五)缺乏漢語教學監控機制和評價機制
一套完善的教學過程包括教學過程監控和教學效果評價,這對漢語教學很重要。目前,高職院校的漢語教學質量的評價機制多數采用教學中期檢查、督導聽課、考試成績及MHK過級率的評價機制。這種評價機制具有偶然性,教學時間較長的教師會摸清規律,在快要檢查的那一段時間仔細備課,應付檢查。有些督導在聽課時由于與自己所從事專業有所差距,只能從教學方法、教學總結上給出合理的指導意見,對于專業知識指導不夠,教學檢查也只是停留在教學硬件檢查上,如教材、教學大綱、教學進度等。學生期末考試成績成為評定教學效果最重要的環節,但這種評價機制導致學生為了考試而臨時死記硬背、機械記憶,語言綜合能力沒有得到任何提高,老師的教學質量也沒有得到真實客觀的評價。
二、關于提高漢語教學水平的對策
(一)正確認識漢語教學的本質
漢語教學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讓學生多掌握一門語言,語言只是一種工具,漢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讓少數民族學生通過漢語來了解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使之成為“民漢兼通”的人才。目前,高職院校大部分漢語教師只是將漢語單純地作為一門學科語言知識來進行課堂教學,對于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漢語和專業知識進行跨文化交流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認識還不夠,而恰恰這就是漢語教學的真正目的。
(二)全面提高漢語教師的教學水平
漢語學習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少數民族學生未來的職業選擇和人生定位。教師的教學水平在教學中非常重要,能夠影響到學生對課程的喜好。要提高教學水平,必須提高漢語教師的知識結構和教學能力,深入開展教育教學改革,改進教學方法,深刻理解漢語在少數民族學生的學習和成長中所具有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重要性,引導學生把漢語學習與生活交際實踐結合起來。在漢語教師的培養方面,除了從具有碩士、博士學位的中青年教師中選撥優秀人才作為漢語教學的師資儲備外,還要充實提升現有漢語教師的知識結構,聘請知名專家定期培訓、派教師到一些知名大學同類專業學習,使其了解最新教科研成果,掌握最新學術動態,以達到有效地提高漢語教學水平目的。
(三)打破傳統教學模式
若要學生的漢語水平有實質性提高,教師的教學方法必須靈活多樣,切實有效。教師不能再用一本書、一面黑板的教學模式,更多地要走下講臺,走到學生中間,通過現場提問、討論、舉辦學生主題講座、辯論大賽等形式讓學生多學、多練,使學生在活動中很輕松地學習漢語。要認識到,在學生把漢語變成自己的一套新的思維工具之前,他們總是要把漢語與母語聯系起來,并試圖借助母語知識來理解和表達漢語,因此對學生的母語不能消極回避,應正視其在漢語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適當使用母語可以幫助學生學習一些難以理解的漢語詞,提高漢語學習的效率。此外,目前由于高職院校教學條件有限,基本都是大班授課,一節課少則40人,多則60人,這大大影響了語言課質量。真正的語言課,學生數不能超過20人,學生人數多了,教師不能照顧到每個學生,影響教學效果。教師發現學生在發音、語法、詞匯意義上存在錯誤時要當場糾正,并適當安排課堂作業,當場做,當場指導,增加教學針對性和實效性。
(四)選定符合本地實際的教材
在教材的選擇上,要考慮到漢語教學的長遠發展,在引進原版教材的同時,要抓緊建立和完善區內漢語教材的編寫和更新機制,充實漢語教學資源。一是開放地方性教材。組織相關專家、教師改編原版教材,使一些優秀教材本土化,縮小距離,增加親近感。二是加強教材的人文性。教材除鍛煉聽說讀寫能力外,重點要體現培養少數民族學生的漢語基本素養,體現對學生的愛國情感和正確的的價值觀、人生觀的培養。三是體現多元一體化的歷史發展潮流。組織長期從事漢語教學的有經驗教師自編一些篇幅稍短、結構合理、難度適中的教材,內容上要體現漢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的融合、體現原汁原味,增加對漢民族語言與文化的接納與包容,促進民族間的理解與合作。
(五)建立健全教學過程監督機制和效果評價機制
建立一套科學的監督評價機制,是漢語教學工作的核心任務。只有將教學過程監控、效果評價同教師獎勵、考核、評聘、晉升職稱掛鉤,獎優罰劣,才能從根本上提高漢語教學質量。首先,督導專家要采用隨堂聽課方式,不僅要對教學硬件條件進行檢查,還要對教師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態度、教學手段、教風、教材使用情況、學生課堂紀律、學風情況、教師批改作業、答疑等教與學狀態進行檢查。督導檢查要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其次,要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采用調查問卷形式,對教師實行教學效果跟蹤評價,包括教師教學態度、教學內容、課后輔導、能力培養等方面。第三,建立獎勵制度,激發教師教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對那些教學質量高、教學效果明顯的教師要給予精神上和物質上的獎勵,如設立教學質量獎、教學成果獎、優秀課程獎等,在物質上給予相應的津貼補助,打破那種“講多講少一個樣、講好講壞一個樣”的舊格局。
三、結語
就目前新疆高職院校的現狀來講,漢語教育還很薄弱,無論是在教師隊伍,還是在教學理念、教學方法上都與內地發達地區高職院校存在很大差距。當然,提高新疆高職院校的漢語教育水平并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也不是一年兩年的事,需要一個長期積淀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需要政府、學校以及教師個人的共同努力。相信在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新疆講話精神以及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談會精神的引領下,新疆的漢語教育會邁上一個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1]王曉娟.提高高職學前教育專業教師漢語教學能力的研究與實踐[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05).
[2]布艾潔爾·麥麥提.如何提高漢語教學質量[N].喀什日報,2010-5-26.
[3]吐拉汗·克比.如何提高漢語教學質量[J].赤子雜志,2013,(10).
[4]佘遠富.高校內部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長效機制的構建[J].揚州大學學報,2007,(06).
[5]汪建明,趙征,張澤生.漢語教學過程中團隊建設的研究與實踐[J].漢斯國際中文開源期刊,2013,(03).
現代語文(學術綜合) 2015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