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峰
淺析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收益分配
張峰
隨著新農村的發展、城市化進程步伐的加快,農村民主化進程不斷深化,農村征地補償費、各項惠農補貼、安置補償費等收益分配過程中的問題與矛盾日益突出,成為近年來農村經濟廣泛關注的熱點和難點問題。筆者結合工作實踐,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收益分配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做些探討。
農村集體經濟;收益分配
為了解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收益分配現狀,總結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收益分配的好經驗、好做法,發現收益分配過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圍繞農村征占地補償、安置補償、各項惠農補貼、集體土地收益等內容,對該縣的農村集體經濟收益分配進行了分析研究。
全縣地處豫西丘陵山區,236個行政村。農村人口7.4萬戶,純農戶2.3萬戶,占農戶總數的31%。全縣農村集體所有農用地面積187.06萬畝,其中,耕地面積63.43萬畝,林地面積73.33萬畝,其它50.30萬畝。家庭承包經營耕地面積63.43萬畝,占耕地面積的100%。家庭承包經營林地面積45.99萬畝,占林地面積的63%。
2013年全縣農村經濟總收入為1007989.02萬元,村集體經濟組織總收入45276.42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比重為4.5%。集體經濟組織總支出32149.42萬元,凈收益為13127萬元。
2013年全縣征占地補償費(含青苗補償、安置補償)8177萬元。上級補助收入1936.28萬元。
2013年各項惠農補貼6744.24萬元,主要包括種糧補貼4577.35萬元;良種補貼526.5萬元;退耕還林補貼942.39萬元;公益林補貼698萬元。
(一)可分配收益13127萬元
①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投資4624萬元。②分配農戶7380萬元。③村組干部報酬及經費1123萬元。
(二)收益分配方式
1.集體資產資源收益分配。多數用于村公益基礎設施建設和為農民繳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部分用于村集體經費。
2.各類惠農補貼兌付。種糧補貼、良種補貼、退耕還林補貼,由鄉村按照種糧面積和退耕還林面積登記造冊,經財政和相關職能部門審核無誤,全部以“一卡通”的形式分至農戶。
3.征占地補償費用的分配。2013年,征占地涉及33個村,征地約1100畝,補償費用8177萬元。在分配程序上,村集體制定分配方案,以“一卡通”的形式直接分至農戶。分配方案:多數村按照補償款總額,根據被征占土地的經營權屬核算補償標準,全縣平均留用比例約為10%。個別村根據被征占地的經營權屬,80%補償款分配至被征占地農戶,剩余20%平均分配至村集體的其他農戶。
(一)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收益來源
從調研情況看,該縣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收益,主要來源于農村征占地補償(包括安置補償、青苗及地面附屬物賠償等)以及集體資源、資產的發包、租賃和惠農補貼。
(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收益分配存在的主要問題
從收益分配的內容和形式來看,惠農補貼由于資金的性質、受益對象、兌付方案和辦法,相關政策規定明確,又由縣、鄉、村層層把關,且村集體不直接撥付款項,基本不存在糾紛和問題。集體資產資源的發包、租賃收入數量不多,且多數用于村公益性基礎建設,在建設過程中,又由村監委會全程參與監督,也不存在糾紛和問題。而對于農村征占地補償款的分配,由于涉及土地和經營權屬等因素,分配對象和分配金額不確定,分配方式多樣,又是一次性分配,數額也比較大,存在一定的權益糾紛和問題隱患。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分配方案缺乏長遠考慮。有的村集體經濟組織,特別是移民村,土地已全部分包給村民經營,村集體資源匱乏,上級財政轉移支付基本是村集體收入的全部。農戶承包經營的土地被征占后的補償,大多數“分干用盡”,即把補償款按照農戶被征占用土地多少,全部分給被征占地農戶,集體不參與分配。這樣看似公平,近期也沒有糾紛,從村集體經濟長遠發展考慮,除人地矛盾更加突出以外,對村內自然新增人口來說,也是另外一種不公平,也為下輪土地承(延)包埋下隱患。
2.分配主體和分配比例難以界定。部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在對征占地補償款進行分配的過程中,村民分化為不同的利益群體,并就分配問題產生了糾紛。被征占地的農戶,主張“占誰地,補償誰”,未被征占地的農戶,則認為土地為集體所有,全體農戶都應該參與分配,而村集體經濟組織則主張應留取一定比例,歸集體支配,用于發展村集體經濟。這樣,在不同利益群體紛爭中,未被征占地的農戶,特別是大戶、老戶,利用人數眾多的優勢,以召開村民大會或村民代表大會的形式,制定并通過分配方案,以程序上的合法合規,對其他利益群體少分甚至不分補償款,形成了事實上的不公平或不科學、不合理。這也是形成收益分配糾紛的主要因素。
3.收益分配缺乏有效監管。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收益分配中,因村集體經濟組織實行自治管理,鄉(鎮)政府不愿也不便于過多介入到村集體的具體管理事務中;同時,在法治層面,村集體經濟組織收益的分配對象、分配方式、集體經濟組織及其成員之間分配比例,缺少法律法規的明確界定,造成收益分配缺乏有效監管。
(一)建立完善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收益分配制度
隨著新型城鎮化的不斷推進和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入,農村集體和農民群眾來自土地的收益也會發生深刻的變化,收益分配直接關系農民利益和農村經濟發展,盡快建立和完善分配制度,理順分配機制,規范分配方式,合理確定收益分配水平,成為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保護廣大農民群眾的合法權益,促進農民財產性收入增長的有效手段。建議研究制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收益分配指導意見》,加強對建立和完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收益分配制度的指導,把農村集體收益分配納入科學合理的制度管理,促進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
(二)加強農村集體經濟收益分配的有效監管
鄉鎮政府和有關職能部門應進一步加強對農村集體經濟收益分配的有效監管,集體經濟組織收益分配情況應納入集體“三資”監管平臺,實施重點監管,做到各級監管部門實時查詢、實時指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擬定的收益分配方案在提交村民會議或村民代表會議討論前,應由鄉鎮政府和農村經營管理部門審核。可以運用村財鄉管制度,暫時凍結資金,直至實現各方利益兼顧,使收益分配真正有利于集體經濟可持發展,農民收入可持續增加。
(三)加強對村組干部的素質培訓
在農村集體經濟收益分配中,由于個別村組干部法律意識淡薄、違規操作,分配不公,也是引起糾紛的重要原因。通過加強村、組干部培訓,增強村組干部的工作能力、提高村組干部的知識水平、強化村組干部的法治意識,增強村組干部的執政能力,引導村組干部從農村經濟長遠可持續發展考慮,合理分配集體收益。
(四)拓展經濟開發渠道,引導失地農民走自強之路
受傳統農耕思想的影響,村民對土地的依賴程度較居民更為深刻。通過拓展農村經濟開發渠道,增加農民的收益途徑,使其生活有著落、收入有保證,在一定程度上也能緩解此類收益分配糾紛的尖銳程度。
(作者單位:澠池縣農業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