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喆連婷
構建生態城鎮化的路徑選擇
張喆連婷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國家在新型城鎮化的具體實踐中更加突出了生態文明的建設理念,同時也力圖扭轉傳統城鎮化建設的思維,解決當前城鎮化的問題,由此生態城鎮化作為城鎮化建設的一個可行的方案被廣泛討論。本文從生態城鎮化的基本含義出發,集中探討了生態城鎮化的幾個基本問題,希望對此類研究有所借鑒。
生態城鎮化;生態文明;城鎮化
城鎮化是現代文明的重要標志,目前世界有超過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到2025年前后這一數字將增加至三分之二,因此城鎮化是各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從城鎮化的一般發展規律來看,城鎮率達到70%將進入城鎮化發展的后期階段,屆時經濟社會發展將進入緩慢發展階段,按照現有水平推算,我國將在2030年前后進入城鎮化后期,為此加快現代化建設,切實提高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就成為了當前我國發展的重中之重。傳統城鎮化的發展模式使我國經濟社會出現了很多問題,不僅產生了諸多城市病,對環境資源的破壞也極其嚴重。因而從我國加快城鎮化建設的現實和社會發展的長遠利益著眼,生態城鎮化建設就成為了必然的選擇。
自從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升為五位一體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以來,有關生態城鎮化的理論探究在學界開始逐漸升溫,截至目前已有很多學者都對生態城鎮化的含義進行了論述,如北京大學政府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袁成達認為“生態城鎮化是指在我國城鎮化進程中,統籌考慮城鎮建設與人口、環境、資源、產業、文化、社會和諧等之間的關系,堅持從實際出發,以生態文明建設為主題,以城鎮總體生態環境、產業結構、社區建設、消費方式的優化轉型為出發點和歸宿,以方便、和諧、宜居、低碳為目標,全面建設綠色環境、綠色經濟、綠色社會、綠色人文、綠色消費的生態城鎮,謀求新型城鎮經濟社會的健康可持續發展道路。”對此筆者認為概括非常全面,也具有可操作性,但作為基本含義的敘述過于具體并不利于進行實質性問題的研究。因此筆者認為所謂生態城鎮化的基本含義應當指以科學發展為基本原則,以生態經濟體系建設為核心,以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為基本目的,統籌考慮城鎮化建設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關系,推進經濟、社會和生態全面協調發展的復合發展道路。其基本特征應當體現為以人為本,協調發展、復合生態和循環發展四個方面。所謂以人為本是指從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出發,結合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國家推進新型城鎮化以人為核心的建設理念,全面落實人的城鎮化的建設要求。所謂協調發展是指在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過程中應當以當前發展的實際出發,合理的推進新型城鎮化的建設,使經濟、社會與生態協調一致,共同發展。所謂復合生態是指在新型城鎮化的建設中要從生態經濟、生態社會和生態自然三個方面入手,體現生態產業、生態文化和生態環境的要求。所謂循環發展是指在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對資源和環境堅持循環利用和綠色發展原則,確保持續發展的可能性。
解決傳統城鎮化的難題,構建生態城鎮化模式需要統籌城鄉發展和社會共同努力才有可能達到理想的建設狀態。因而構建生態城鎮化發展模式需要三個層面的共同努力。
1.政府層面
政府的角度在于通觀全局,把握好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尤其是統籌城鄉發展,推進整體進程。首先,政府要全面樹立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將生態文明建設觀念全面深入各項工作,以防止在之后的具體建設中出現政令措施相互矛盾,造成建設損失。其次,堅持長久的發展和建設計劃。之前的很多城鎮化建設問題都在于建設之初沒有長遠目標,因此必須確定目標并堅持推進。第三,制定規劃要通觀全局,為城市建設做好規劃。城鎮化建設不是摸索著前進,邊建設邊思考建設方向。很多建設一旦投入將不具有可逆性,為了避免不必要的損失,一定要以國際先進的發展模式為藍本,從國情和當地實際出發做好統籌規劃。第四,要統籌城鄉發展。堅持城鄉共同發展和共同建設的原則,做好城鄉同步,這樣既能在建設同時減少城市壓力,同時也對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提供必要的保障。第五,制定和完善相關的各項制度,鞏固和保護生態建設的各項成果,為進一步發展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
2.社會層面
社會是生態城鎮化建設的主體,沒有全社會共同的參與,生態城鎮化將不會獲得期待的成果。首先,生態產業是生態城鎮化的有力支撐。生態城鎮化的前提是改變原有的工業發展理念,推進以綠色科技為代表的科技創新,由此產生新的產業支撐,使循環和生態發展理念能夠變為現實。其次,企業轉型是生態城鎮化的動力。當新的科技成果出現之后必然要投入社會化生產才能促進產業的升級換代,乃至社會生產方式的變更。在此過程中企業要不斷進行生產方式的調整以改變原有的生產狀態,這對于還處于能夠創造巨大經濟效益的傳統產業來說是非常困難的。如果生態環保的生產方式不能廣泛應用于生產實踐,改變傳統的工業發展模式,使人類的生存環境發生變化將不會實現。第三,合理布局是生態城鎮化發展的有力保障。社會產業的分布將對生態城鎮的建設產生巨大影響,只有社會企業根據自然資源和環境負載的實際主動調整定位,才不會導致某一區域環境負載過大,或者造成自然資源枯竭。然而這一要求對社會層面的企業而言是非常困難的,企業發展必然要考慮生產成本和效益實現,為了生態環境因素而提高生產和銷售成本往往不被考慮,這就需要政府加以疏導,也必須完成合理疏導,只有合理布局才會使生態城市的發展能夠可持續化。
3.個人層面
生態城鎮化需要每一個公民的參與和配合才能使社會總體環境發生良性變化和發展。首先,公民應當樹立綠色環保的理念,并貫徹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有社會每一個人都堅持節能環保從自身做起,同時堅持以循環使用的方式對待資源,社會的總體環境才能有所改變,長此以往,之前傳統城鎮化的種種問題才有徹底解決的可能。其次,要主動參與到社會生產方式的總體變化過程中,為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貢獻力量。社會總體生產方式的轉變是需要多方面合力才能完成的,其中每一個參與者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只有構成社會生產的每一個行業,每一個產業鏈,以致每一個生產周期,每一次產品循環都能從根本上轉變,才會使整個社會總體形態產生轉變,而這些都需要各個行業,各個環節的參與者共同去堅持和維護才有可能達到。
[1]袁成達.走中國特色的生態城鎮化之路,http://blog.sina. com.cn/s/blog_88081aa201019zu4.html.
(作者單位:遼寧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