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武
(湖南城市學院 城市管理學院,湖南 益陽413000;中南大學 商學院,長沙410012)
大學生就業難已成為各級政府、教育部門和社會各界高度關注的熱點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供需失衡,一方面大學畢業生數量近年來持續創新高,2015 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高達749 多萬人[1],另一方面當前我國經濟結構還是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吸納高層次人才就業的能力和空間有限,適合大學生的就業崗位不足;二是大學畢業生的就業能力不夠,很多大學畢業生通過學習所形成的人力資本(知識結構、素質、技能、能力等)與社會需求不相匹配。因此,迫切需要構建科學的就業能力與發展潛力評價體系,使得大學生本人、教師和學校有針對性進行培養,最終提高大學畢業生在就業市場的長期競爭力。
就業能力與發展潛力指個體獲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進步以及應對工作生活中出現的變化的能力和素質,是一個綜合性指標,不僅包括成功獲得工作或創業的能力,還包括在工作中勝任各種職業活動并完成職業任務、為單位做出貢獻以及實現個人職業生涯持續良性發展的能力。就業能力與發展潛力是由諸多要素構成的:第一個層次是基本素質,包括良好的職業道德、職業意識和職業精神、積極的工作態度、吃苦耐勞的精神等等,這是用人單位也是社會的基本要求;第二個層次是通用能力,包括計算能力、語言理解能力、詞的流暢性、記憶能力、演繹推理能力、空間知覺能力和速度知覺能力、實踐動手能力、與人交流和合作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習能力、創新能力,等等;第三個層次是專業技能和能力,包括崗位特殊能力和行業通用能力;第四個層次是求職能力,包括信息收集與處理能力、準確定位能力、抓住機遇的能力、表達能力、自我決策能力、自我推銷能力、自我保護能力等。[2]這四個方面的能力與素質是相互影響和轉化的,它們的形成與大學期間的理論知識學習以及社會實踐活動高度相關,但不是所有的知識都能形成就業能力和發展潛力。
大學畢業生就業能力與發展潛力組合性評價模型的設計思路是:首先,在調研分析的基礎上選取評價要素和構建指標體系,然后利用層次分析法設計各指標權重,最后確定綜合測評值的計算公式。
通過文獻整理[3-5],以及對50 名左右高校教師、高校招生就業處工作人員、就業單位人力資源經理的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形成了包括3 項知識要素、3 項技能要素、20 項能力要素、15 項基本素質和態度要素在內的大學生就業能力和發展潛力評價要素,具體如下:
(1)知識要素:理論知識(X1)、實踐知識(X2)、社會知識(X3);
(2)技能要素:基本技能:聽說讀寫(X4);專業技能:崗位技能(X5)、行業通用技能(X6);
(3)能力要素:社交能力:表達能力(X7)、溝通能力(X8)、自我推銷能力(X9);團隊合作能力:組織能力(X10)、合作能力(X11)、協調能力(X12);創新能力:應變能力(X13)、納新能力(X14)、自學能力(X15);分析和處理問題的能力:信息搜集與處理(X16)、解決問題(X17);邏輯思維能力:數理運算能力(X18)、分析和判斷能力(X19)、洞察力(X20)、邏輯推理能力(X21);職業生涯規劃能力:方向的正確性(X22)、目標的清晰性(X23)、態度的堅定性(X24);社會適應能力:主動適應變化能力(X25);執行能力:完成目標任務的能力(X26)。
(4)性格和態度要素:性格是否開朗(X27)、有無競爭意識(X28)、工作態度是否積極(X29)、責任感和敬業精神如何(X30)、是否具備吃苦耐勞的精神(X31)。
(5)基本素質要素:身體素質:有無疾病(X32)、身高體重(X33)、容貌儀表(X34);心理素質:自信(X35)、忍受挫折(X36)、自我心理調適和修復(X37)、抗壓(X38)、自我激勵(X39);思想素質:是否有正確的價值觀(X40)、良好的職業道德(X41)。
大多數受訪者認為,在未來職場競爭中,大學生的技能和能力比知識更重要,而態度和素質比能力和技能更重要,是決定大學生長期競爭力的最重要因素。
為簡化起見,將上述41 項關鍵評價要素歸納整理成為兩級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

表1 大學畢業生就業能力與發展潛力評價指標體系
本文采用層次分析法對大學畢業生就業能力與發展潛力評價指標的重要性進行賦值,首先構建X1-X5、X11-X12、X21-X22、X31-X38、X41-X43、X51-X53等判斷矩陣,然后利用高校教師和用人單位人力資源經理構成的專家組打分,用1-9 比率標度法對各指標的重要性進行兩兩比較判斷,取得判斷平均值后,填入判斷矩陣中,最后通過計算和歸一化處理后得到各指標權重如下:

表2 各指標二級權重與組合權重
假設大學生畢業生職業發展能力評價指標系統是線性或者趨近于線性的,那么建立一個量化評價指標體系主要就是要確定各項評價指標的具體內容以及它們各自所對應的權重。假設該評價體系有n 個評價指標X1,X2,X3,…Xn每項的滿分值是100 分,由畢業生本人、同學、任課教師、就業指導老師等多方對每項指標進行打分,最后得分取算術平均值,各項評價指標所對應的權重為W1,W2,W3,…Wn。因此,大學生畢業生就業能力和職業發展潛力表示為各指標評價值及其權重的乘積之和,列式如下:
為驗證上述評價模型的有效性和科學性,對湖南省5 所高校隨機抽取100 名大學畢業生進行調查研究。根據此100 名大學生在畢業時就業能力和發展潛力的綜合測評分數將其分為兩組,其中,評分前50 名作為實驗組,后50 名作為對照組。然后,對其進行跟蹤調查,研究其畢業5 年后的就業表現和職業發展情況,以此驗證前面評價的有效性。[6]

表3 樣本1 畢業生就業與職業發展情況描述性統計

表4 樣本2 畢業生就業與職業發展情況描述性統計

表5 大學畢業生就業與職業發展情況評價指標體系
根據表5 中的評價標準,對樣本1 和樣本2 中的畢業生進行就業與職業發展情況打分,結果如下表6 和7 所示:

表6 畢業生樣本1 就業與職業發展情況評價得分

表7 畢業生樣本2 就業與職業發展情況評價得分
通過研究發現,大學生就業能力與發展潛力評價值與其在現實中獲取工作的能力以及工作績效之間存在明顯的因果關系。[7]樣本1 的畢業生在職位高低、薪酬收入、對工作的滿意度、就業單位同事和上司的評價、職業發展前景等方面的指標明顯優于樣本2。說明大學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中的長期競爭力與知識、技能、能力、態度和素質構成的綜合指標存在顯性的正相關。另外,調查數據還表明,理論課學習成績與學生就業競爭力的相關性不強,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動手能力,參加課外活動的多少和表現,比如擔任班干部和學生會班干部的情況,以及學生性格的開放性、可合作性、與他人相處的良好程度,這些指標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均呈高度正相關。
大學期間的學習以理論學習為主,盡管學生參與了一些實習,但仍然缺少社會實踐活動,導致學生實踐性能力和經驗性知識欠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較弱,與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欠缺,社會閱歷少;另外,理論知識沒有形成體系,也沒有很好地與技能、能力融合在一起。因此,應當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地對大學生的就業能力與發展潛力進行培養。主要建議有:①加強大學生在整個大學期間的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8],普及職業規劃理念,引導大學生根據自身特長、興趣和專業特點,進行科學合理的職業目標定位,并結合相關職業在技能、能力方面的要求,有針對性地開展學習和實踐活動;②優化課程體系設置和教學方式,注重知識與能力的有效融合,從他控式學習轉變為自控式學習,培養大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將提升學生就業能力與發展潛力這一目標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9];③實踐活動是人與現實客觀相互作用的過程,是人能力形成和發展的必要條件,因此要高度重視實踐性教學,開展多樣化的社會實踐活動,引入外部企業專家進入課堂講學,[2]讓學生根據社會現實進行課程和實驗設計,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④以就業為導向,能力為本位,以國家職業技能鑒定標準為依據,職業活動的學習領域為內容,運用行為引導的教學方法教學,培養具有綜合職業素質的能力型人才。
[1] 王霆,楊玉梅,張瑾.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及就業能力調查研究[EB/OL].[2011-04-19].http://edu.ifeng.com/news/special/jiuyebaogao2010/content-2/detail_2011_04/19/5838171_0.shtml.
[2] 陳均土.大學生就業能力與高校的課程設置—來自美國高校的啟示[J].中國高教研究,2012(3):75-78.
[3] 向卓元,丁可.高校畢業生就業競爭力綜合測評研究[J].統計與決策,2009(24):82-84.
[4] 潘斌.農林高等院校大學生就業能力指標體系及其評價研究[J].高等農業教育,2012(1):76-81.
[5] 葉寅.論經濟危機下工程類大學生就業核心能力的培養[J].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教育研究,2009(3):14-17.
[6] 肖繼軍.基于USEM 模型的大學生就業能力實證研究[J].系統工程,2012(6):122-126.
[7] 張勇,李書慧,蔣柯.就業勝任力模型與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J].教育探索,2013(7):96-97.
[8] 馬小紅.社會實踐是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的重要途徑[J].教育探索,2013(4):52-53.
[9] 吳御生,羅三桂.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路徑選擇[J].中國大學教學,2011(5):75-77.
[10] 林超.大學生核心競爭力培育路徑探析:基于高校指導模式的轉換[J].徐州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6):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