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東
(鹽城師范學院 黨委保衛部,江蘇 鹽城224002)
社會適應性是個體在與社會環境的交互作用中,通過順應環境、調控和改變環境,最終達到與社會環境保持和諧和平衡的狀態。就大學生而言,同樣面對激烈的社會競爭和就業壓力,個體的表現和心態存在巨大的差異,各種影響因素中,社會適應能力是其中的重要方面。大學生的社會適應性如何?大學生之間的社會適應性有何差別?大學生的社會適應性與哪些因素有關?圍繞上述問題,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對大學生展開調查,以期為高校開展大學生心理壓力疏解和提高社會適應能力教育提供參考依據。
(1)研究對象。研究選取東南大學、南京理工大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鹽城師范學院、鹽城工學院、新疆師范大學六所學校的371 名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得到有效問卷303 份,問卷的有效率為81.67%。
(2)研究工具。根據前期調研結果,課題組在詳細研討了本課題的目標,并結合有關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實際的基礎上,確定了調查的觀測點,并選取與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直接相關的量表。①社會適應性量表;②艾森克人格問卷簡式量表;③社會支持評定量表;④父母養育方式(EMBU)。
本研究采用大學生社會適應性問卷,人際交往能力維度的平均得分范圍為1-4 分,其它維度的平均得分范圍為1-5 分,得分越高表示社會適應性越強,得分越低表示社會適應性越弱。具體得分情況見表1:
表1 中的數據是社會適應性六個維度的平均數、理論中數和得分高低人數百分比。依據上表中的平均數可以看出:自我調節能力、自我評價和學習管理能力這三個維度的平均數大于理論中數;就業準備、人際交往能力和角色適應這三個維度的平均數小于理論中數。依據上表中的人數百分比可以看出:在自我調節能力、自我評價、學習管理能力和角色適應這四個維度上,大部分大學生的得分高于理論中數;在就業準備和人際交往能力這兩個維度上,大部分大學生的得分低于理論中數。

表1 大學生社會適應性的整體情況分析表(N=303)

平均數 理論中數 得分大于等(于百理分論比中)數的人數 得分小于(理百論分中比數)的人數就業準備 2.93 3 150(49.50%) 153(50.50%)人際交往能力 1.87 2.5 71(23.43%) 232(76.57%)角色適應 2.94 3 169(55.78%) 134(44.22%)
(1)大學生社會適應性的性別差異。大學生的社會適應性,在自我評價、就業準備、人際交往能力和角色適應這四個維度上,存在顯著或極其顯著的性別差異。而且男生在這四個維度上的得分都顯著高于女生,人際交往能力更強,更容易適應角色。
(2)畢業班與非畢業班大學生社會適應性的差異。大學生的社會適應性,在自我評價、學習管理能力和角色適應這三個維度上,存在顯著的差異。其中,畢業班大學生在自我評價、學習管理能力和角色適應這三個維度上都明顯高于非畢業班大學生。
(3)大學生社會適應性的生源地差異。大學生的社會適應性,只在人際交往能力這個維度上,存在顯著的城鄉差異。其中,城鎮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顯著高于農村大學生。
(4)學生干部與非學生干部社會適應性的差異。學生干部與非學生干部的社會適應性,在自我評價、學習管理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和角色適應這四個維度上,存在顯著和極其顯著的差異,學生干部在這四個維度上的得分都高于非學生干部。
(1)大學生社會適應性與人格之間的相關。對大學生社會適應性與其人格進行相關分析,結果發現:①人格的精神質與社會適應性的自我調節能力呈非常顯著負相關,在其他維度上不顯著相關;②內外向與社會適應性的自我調節能力、自我評價、人際交往能力、角色適應呈非常顯著正相關;③人格的神經質與社會適應性的自我調節能力、自我評價、學習管理能力、就業準備以及角色適應呈顯著負相關。
(2)大學生社會適應性與父母教養方式、社會支持的相關。
調查結果顯示:①自我調節能力與父親偏愛被試呈顯著的正相關,與母親的過度干涉、過度保護以及偏愛被試呈顯著負相關。②自我評價與父親的情感溫暖和理解,偏愛被試呈顯著正相關。③學習管理能力與父親情感溫暖和理解,及其懲罰、嚴厲呈顯著正相關。④就業準備與父母教養方式無顯著相關。⑤人際交往能力與父親過分干涉呈顯著負相關。⑥角色適應與父親的過分干涉呈顯著負相關。
在大學生社會適應性各維度與社會支持各維度的相關分析中,①社會支持總分與社會適應性各維度均呈顯著的正相關;②客觀支持分與自我調節能力、就業準備和人際交往能力呈顯著的正相關,與自我評價、學習管理能力和角色適應不存在顯著相關;③主觀支持分與社會適應各維度均呈顯著的正相關;④對支持的利用度與社會適應各維度均呈顯著的正相關。
(1)大學生社會適應性整體情況。本次研究發現,大學生的自我調節能力、自我評價、學習管理能力得分高于理論中數,而人際交往能力、就業準備、角色適應得分低于理論中數?,F今大學生不少是獨生子女,容易形成自我中心、自私任性的心理和行為,影響良好人際關系的形成。雖然目前很多高校開展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并開設了一些就業指導課程,以幫助大學生更好地將所學理論知識應用于未來的工作實踐,更好地適應未來的社會角色。但大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真正得到系統、全面鍛煉的機會不多,這些也使得他們出現角色適應能力偏低、就業準備不足的情況。
(2)大學生社會適應性與其他因素的關系。在人格的三個重要維度方面,那些精神質水平越高的大學生,其自我調節能力越低。精神質表現突出的大學生自身以自我為中心,不關心人,缺乏同情心、感覺遲鈍,同時較為固執,很難根據環境、他人的變化合理調節自我沖動,因此自我調節能力較弱。而越是外向的大學生,其自我調節能力、自我評價、人際交往能力、角色適應就越好。
客觀支持是客觀的、可見的或實際的支持,包括物質上的直接援助、社會網絡、團體關系的存在和參與,如家庭、婚姻、朋友、同事等。主觀支持是主觀的、體驗到的情感上的支持,指的是個體在社會中受尊重、被支持和理解的情感體驗和滿意程度,與個體的主觀感受密切相關。對支持的利用度是指個體對支持的利用程度。社會支持總分與大學生社會適應性各維度均呈顯著的正相關。由于周圍環境和他人提供的實際支持和個體主觀感受到的各種支持,鼓舞了大學生的士氣,增強了他們對于自身的信心。因此社會支持越多,大學生就會對自己有更高的自我評價和發展目標,并為此認真制定學習規劃和管理自身學習,主動與周圍他人交往,積極調整自己的角色行為使之與角色期望逐漸吻合,以做好充足的就業準備。即社會支持越多,大學生的社會適應性越強。
從父母教養方式對大學生社會適應性的影響來看,父親的情感溫暖和理解、能夠提升大學生自我評價、學習管理能力,母親的情感溫暖、理解與大學生的角色適應顯著正相關,過度干涉和保護、偏愛被試與孩子自我調節能力顯著負相關。
(1)關注內向型、情緒不穩定的,提升大學生的社會適應性。在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無論是學校的老師還是父母,首先都應該致力于營造和諧的家庭和班級、學校氛圍。和諧的氣氛有助于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和生活態度,促使他們自覺地參與到學校和家庭活動中,在不斷的與人和物相互作用的過程中拓展視野、開闊興趣,增加對外部世界的了解以及個體自身的情緒穩定性,在活動中鍛煉和提升學生的社會適應性。其次,學生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愿望和愛好。作為老師和家長,要學會洞察他們的內心世界,特別是那些不善向他人敞開心扉的內向個體。要用商量、引導、鼓勵的語氣和學生交流,要多站在他們的角度去考慮,而不是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對孩子一點一滴的進步,父母和老師都應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增加其自信心。第三,由于青少年個體的自我認知易出現偏差,因此老師和家長在教育過程中,應注意培養他們科學的思維方式,幫助他們全面客觀地了解自己,對自身的長處、短處和存在的問題要有清晰的認識,形成正確的自我觀念,使“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處于均衡、協調狀態,加強其情緒穩定性。高校還可以組織有效的團體行為訓練,使個體從團體中獲得調控情緒的方法和途徑,從而提升大學生的社會適應性。
(2)構建多方位社會支持網絡,提升大學生的社會適應性。學校是大學生活動的主要場所,是影響大學生社會支持的重要因素之一。首先,學校應開展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為大學生提供人際交往的平臺。學校還可以創建多種不同種類的社團組織,并加大其宣傳力度,鼓勵大學生積極加入自己感興趣的社團組織,為廣大大學生提供參與團體活動的機會。其次,對于經濟困難的大學生,經濟支持是完善其客觀支持的一個重要維度。學校應以助學貸款、獎學金、勤工儉學等形式向大學生提供支持,在一定程度上給予補償,減輕他們的壓力,使其更好地融入大學生活,提高社會適應性。父母、教師對大學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加強對大學生的了解,關心他們的生活狀況,并在遇到困難時給予力所能及的支持。
(3)采取恰當的教養方式,,提升大學生的社會適應性。父母應多采取溫暖、理解的教養方式,以提高孩子的社會適應性。溫暖理解的教養方式的第一個特點是曉之以理,父母對子女不是壓服而是說服,通過擺事實和講道理來讓孩子懂得做人的道理;第二個特點是動之以情,父母與孩子之間建立親切溫暖的感情關系,父母對孩子充滿關愛,這樣孩子聽得進父母的話,父母的話很容易引起他們感情上的共鳴;第三個特點是尊重孩子的人格,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屬品,他有自己獨立的思想和人格,作為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的思想、情感和行為。這樣家庭出來的孩子更自信,更愿意嘗試新鮮事物,有積極的生活態度,有明確的人生目標,更能適應社會。特別是青春期教育中,父親的教育不可缺失,他的適度教育對孩子的自我評價能力、學習管理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方面都有顯著影響。
(4)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提升大學生的社會適應性。在大學中做好未來的職業規劃是樹立希望最有效的方式。合理的目標的確立和管理,是提高希望水平、適應環境的重要因素。職業規劃幫助學生充分認識到自己的能力和未來職業可能會遇到的助力和阻力,同時也可以看清學生的心理傾向和價值觀,以此制定合理可行的發展目標,激發學生前行的興趣和努力。學校和老師還可以從歸因方式上訓練學生,培養學生正確看待問題,做積極的解釋和歸因。讓他們擁有正確的思路,讓他們重新解釋和接受過去的失敗、痛苦和困難,提升自我效能感。同時指導學生積極應對挫折、正確解決問題,這樣就可以縮小消極事件對學生的影響,減少消極情緒的體驗,保持良好的心態。
[1] 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M].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9.
[2] 錢銘怡,武國城,朱榮春,張莘.艾森克人格問卷簡式量表中國版(EPQ-RSC)的修訂[J].心理學報,2000(3):317-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