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家新
微柱凝膠法診斷新生兒溶血病實驗研究
鄭家新
目的 探討微柱凝膠法診斷新生兒溶血病的方法及準確度。方法 選取出生的80例疑似溶血病HDN新生兒分別采取MGCT和TCT檢測紅細胞抗體,比較兩種方法準確性以及MGCT3種方法檢查結果陽性率差異。結果 本組80例疑似HDN新生兒,經綜合分析確診65例。MGCT檢測Se、Sp、Ac、+PV及-PV均顯著高于TCT檢測,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MGCT3種方法中IAT和放散試驗陽性率均顯著高于DAT,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MGCT診斷HDN敏感度和特異性較強,準確率較高,操作簡單,臨床應用和推廣價值較高。
MGCT;TCT;HDN
新生兒溶血病(HDN)在臨床上較為常見,屬于紅細胞破壞性貧血,能夠通過新生兒血清中紅細胞抗體檢測進行診斷。臨床上檢測新生兒血清紅細胞抗體的傳統方法是抗人球蛋白試驗(TCT),但操作較為復雜,結果準確率不能令人滿意[1]。江西省景德鎮市婦幼保健院自2008年起開始采用微柱凝膠法抗人球蛋白試驗(MGCT),本文選取80例疑似HDN新生兒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微柱凝膠法診斷新生兒溶血病的方法及準確度,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擇本院2011年3月~2013年3月出生的新生兒中疑似HDN的80例足月新生兒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51例,女29例,患者日齡24h~7d,平均日齡(4.26±2.48)d。
1.2 方法 新生兒均采取MGCT和TCT檢測紅細胞抗體。紅細胞鹽水懸濁液配制:使用生理鹽水洗滌新生兒紅細胞3次,配成5%紅細胞鹽水懸濁液備用[2]。
1.2.1 MGCT (1)直接抗人球蛋白試驗(DAT):取紅細胞鹽水懸濁液10μL加入至1孔抗IgG卡,離心10min后凝集紅細胞停留在膠表面或膠中判定為陽性。
(2)間接抗人球蛋白試驗(IAT):取新生兒血清40μL,分別加入8孔抗IgG卡前3孔,并依次加入5%A、B、O試劑紅細胞懸液進行觀察。
(3)放散試驗:使用生理鹽水洗滌紅細胞3次,加入2份抗A和抗B分型血清充分混合后離心,除去上清液,洗滌3次后加入1/2容積的生理鹽水,置入56℃的水浴充分放散抗體。于8孔抗IgG卡后3孔分別加入40μL放散液及5%A、B、O試劑紅細胞懸液,使用MGCT配套離心機離心5min后觀察[3]。
1.2.2 TCT (1) DAT:取1滴配制好的紅細胞鹽水懸濁液加入1支潔凈試管中,滴入1滴抗人球蛋白血清后搖勻,離心1min后出現凝集為陽性。
(2) IAT:取3支潔凈試管,均滴加2滴新生兒血清,逐一滴加1滴5%A、B、O型紅細胞鹽水懸液。致敏后出現凝集判定為存在相應抗體;若不致敏,洗滌3次加入1滴抗IgG的抗人球蛋白血清,離心后出現凝集為陽性。
(3)放散試驗:放散液配制與MGCT相同,取放散液離心后用2%A型和B型試劑紅細胞鑒定抗體[4]。
1.3 HDN診斷標準 (1)臨床診斷:母嬰血型配伍不合;有分娩原因不明的黃疸、水腫兒或貧血史;新生兒娩出后出現肝脾腫大、貧血或黃疸,出生后2~4d黃疸達到高峰,血清膽紅素>205μmol/L。(2)實驗室診斷:新生兒直接抗人球蛋白試驗、間接抗人球蛋白試驗及放散試驗中1項或1項以上為陽性[5]。
比較MGCT和TCT敏感度(Se)、特異性(Sp)、準確度(Ac)、陽性預測值(+PV)及陰性預測值(-PV)。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研究數據均使用SPSS21.0處理,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分別行t檢驗和配對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種方法Se、Sp、Ac、+PV及-PV比較 本組80例疑似HDN新生兒,經綜合分析確診65例。MGCT檢測Se、Sp、Ac、+PV及-PV陽性率分別為92.30%、86.67%、91.25%、96.77%、72.22%均顯著高于TCT組80.00%、80.00%、78.75%、92.86%、45.8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672、5.778、9.306、4.325、13.654,均P<0.05)。
2.2 不同檢查方法結果陽性率的對比 IAT和放散試驗陽性率分別為53.75%、60.00%均顯著高于DAT 25.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3.682、15.339,均P<0.05)。
臨床研究表明紅細胞表面多種抗原系統均可引發HDN,以ABO系統和Rh系統最為常見[6-8]。臨床檢測HDN的常用方法有DAT、IAT以及放散試驗等,其中DAT用于檢測紅細胞是否已經受到不完全抗體致敏,IAT用于檢驗抗體及其類型,放散試驗用于鑒別紅細胞上抗原的種類[9]。
由本研究可以看出,傳統的TCT操作步驟較為復雜,操作過程中易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偏差。MGCT是一種新型血清檢驗方法,在微柱凝膠介質中可促進紅細胞抗原結合相應抗體,離心凝集的紅細胞被篩狀凝膠介質阻擋在分子篩內,有效篩除未結合的紅細胞[10]。另外,抗人球蛋白、血型抗體直接加入凝膠,無需另操作加入,因而使操作步驟得到了簡化,避免了多種人為因素的干擾和誤差發生,結果能夠形成統一的標準,減少了主觀因素的影響。
曾德理采用MGT檢測新生兒ABO溶血病的同時,選擇抗人球蛋白試管(TAT)作對照。結果顯示,121例作Coombs試驗對照:MGT檢測陽性31例,TAT檢測陽性18例;游離抗體試驗:MGT陽性61例,TAT陽性為55例;抗體釋放試驗共有126例作對照:MGT陽性為74例,TAT陽性為59例[11]。該項研究表明,在檢測新生兒ABO溶血病方面,MGT陽性檢出率高于傳統TAT,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及特異性。本研究結果顯示MGCT敏感度、特異性以及準確率均顯著高于TCT(P<0.05),假陽性率較低,具有顯著臨床優勢。與上述研究結論具有相似性,總體來看,MGCT較傳統TCT診斷HDN更加快捷和準確,臨床應用和推廣價值較高。
[1] 陳燕萍,王長奇,朱金萍.新生兒溶血病血清免疫三項抗體檢測在臨床上應用[J].實驗與檢驗醫學,2009,27(5):545-546.
[2] 王宇宏,劉冰.用微柱凝膠法診斷新生兒溶血病的實驗研究[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1,15(12):2018-2020.
[3] 任飛翔,孫素梅.兩種方法檢測新生兒溶血病“三項試驗”的效果比較[J].中國基層醫藥,2015,8(10):1493-1495.
[4] 李雪,高宏敏.微柱凝膠法在新生兒溶血病診斷中的應用[J].臨床醫學,2011,31(1):93-94.
[5] 王萍,肖筠,魏紅璐.微柱凝膠法和傳統試管法在新生兒溶血病診斷中的比較研究[J].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2012,20(8):548-549.
[6] 孫小純,張振林,林偉強,等.微柱凝膠法與凝聚胺法在新生兒ABO溶血病交叉配血試驗中的應用效果比較[J].中國基層醫藥, 2013,20(21):3299-3300.
[7] 王宇宏,劉冰.用微柱凝膠法診斷新生兒溶血病的實驗研究[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1,15(12):2018-2020.
[8] 林瓊琳,郭雅春,彭燕,等.微柱凝膠法檢測南昌地區新生兒溶血病及其相關性分析[J].中國輸血雜志,2013,26(8):741-742.
[9] 楊劍,劉劍榮,黃永建,等.新生兒ABO溶血病溶血三項試驗結果分析[J].實驗與檢驗醫學,2010,28(5):525-526.
[10] 曾德理,曾惠瓊.新生兒微柱凝膠法交叉配血不合原因分析及處理[J].廣西醫學,2010,32(7):839-840.
[11] 曾德理.檢測新生兒ABO溶血病的兩種方法比較[J].中外健康文摘,2011,8(18):43-44.
10.3969/j.issn.1009-4393.2015.35.031
江西 335000 江西省景德鎮市婦幼保健院 (鄭家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