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玲玲
(山西省長子縣人民醫院 山西 長子 046600)
臨床護理路徑在老年性白內障護理中的應用價值分析
崔玲玲
(山西省長子縣人民醫院 山西 長子 046600)
目的:探討臨床護理路徑在老年性白內障護理中的應用價值。方法:隨機選取我院收治的老年白內障患者178例,分成實驗組(89例)和對照組(89例),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進行治療,實驗組采取臨床護理路徑進行治療,結束后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實驗組視力恢復情況(X2=6.31,P<0.05)、護理滿意度(X2=5.42,P<0.05)、并發癥(X2=7.24,P<0.05),住院時間(t=4.27,P<0.05)差異均顯著。結論:臨床護理路徑在老年性白內障護理中的應用價值較為滿意,效果較好,適合在臨床上推廣使用。
臨床護理路徑;老年性白內障;護理
老年性白內障在臨床治療中屬于常見病癥,患者多發病于50歲,而且隨著年齡的增加,患者發病的可能性提高[1],本研究為了探討臨床護理路徑在老年性白內障護理中的應用價值,隨機選取我院收治的老年白內障患者178例,分成實驗組(89例)和對照組(89例),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護理進行治療,實驗組患者采取臨床護理路徑進行治療,結束后發現采取臨床護理路徑患者恢復效果較為滿意,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在本研究中,我們隨機選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老年白內障患者178例,其中男94例,女84例,患者年齡范圍為60-85歲,平均年齡為(67.4±6.1)歲,患者視力范圍0.04-0.5之間,其中左眼85例,右眼93例。所有患者經臨床均被診斷為老年白內障,都表現出一定程度的無痛性視力下降、畏光等。本研究中實驗組患者中,男49例,女40例,患者年齡范圍為60-81歲,平均年齡為(65.8±5.9)歲,患者視力范圍0.04-0.3之間,其中左眼43例,右眼46例;對照組患者中,男45例,女44例,患者年齡范圍為63-85歲,平均年齡為(68.1±6.2)歲,患者視力范圍0.05-0.5之間,其中左眼42例,右眼47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以納入研究使用。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中對所有患者采取白內障摘除術,同時植入人工晶體,以幫助患者調節視力。在手術結束后,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護理,具體為;生命體征的觀察、術后恢復指導、飲食護理,同時對患者術后出現的一系列并發癥做好相應的護理措施。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采取臨床護理路徑,臨床護理路徑是按照患者入院的時間順序進行安排的,同時制定實時的臨床護理路徑表,要求醫生和護士按照表格進行護理,具體為∶首先,在患者入院當天,幫助患者做好常規檢查和各項住院手續,對患者做好術前宣教,幫助患者正確認識疾病,同時緩解患者的焦慮和恐懼情緒,建立信心,以積極的信心準備手術,與患者家屬做好溝通,獲得家屬的理解,并告訴家屬患者術前需要注意事項,將危險因素降到最低。其次,在手術當日,尤其是患者在進入手術室之前,幫助患者滴擴瞳藥,保證患者休息,告訴其不要揉術眼,要排空大小便,以最好的狀態迎接手術。手術結束后第一天內,需要嚴密觀察患者術后反應,同時家屬需要與醫生溝通出院時間,提前對患者及家屬做好出院指導,讓患者在術后一周進行術后復查,不能做搖頭、擠眼和揉眼動作,并在出院后需要注意用眼衛生,不能過分疲勞。對于患者在出院后需要使用的藥物,應提前講清楚用法,避免誤用。
1.3 治療評價標準
本研究中,對患者的治療效果按照如下指標進行評價∶①兩組患者視力比較。②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采取本院自編的護理滿意度量表,量表滿分一百分,90分以上為滿意,85-90為較滿意,低于85分為不滿意。③兩組患者并發癥比較。④兩組患者住院時間比較。
1.4 統計學處理
實驗中所得數據利用SPSS17.0進行處理和分析,統計方法采用t檢驗和X2檢驗進行分析,當判斷指標P<0.05時,表明其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視力比較
治療結束后,實驗組患者其視力低于0.3為7例(7.9%),視力0.3-0.5為48例(53.9%),視力0.5以上為34例(38.2%),對照組患者其視力低于0.3為31例(34.8%),視力0.3-0.5為36例(40.4%),視力0.5以上為22例(24.8%),兩組患者視力變化情況進行差異比較,X2=6.31,P<0.05,差異顯著,表明對老年性白內障患者采取臨床護理路徑,患者術后視力恢復情況較為滿意。
2.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治療結束后,實驗組患者中護理滿意34例,護理較滿意51例,護理不滿意4例,護理滿意率95.5%,對照組患者中護理滿意29例,護理較滿意47例,護理不滿意13例,護理滿意率85.4%,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進行差異比較,X2=5.42,P<0.05,差異顯著,這表明對老年性白內障患者采取臨床護理路徑,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較高,幫助患者早日康復。
2.3 兩組患者并發癥比較
護理結束后,實驗組患者出現并發癥3例,并發癥率為3.4%,對照組患者出現并發癥9例,并發癥率為10.1%,兩組患者并發癥率進行差異比較(X2=7.24,P<0.05),差異顯著,這表明對老年性白內障患者采取臨床護理路徑,可以降低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提高患者的治療安全。
2.4 兩組患者住院時間比較
護理結束后,實驗組患者住院時間(4.3±1.2)d,對照組患者住院時間(7.6±3.1)d,兩組患者進行差異比較,住院時間(t=4.27,P<0.05),差異顯著,這表明對老年性白內障患者采取臨床護理路徑,可以縮短患者的術后住院時間,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促使患者早日康復。
本研究中采取的是臨床護理路徑,這種護理模式通常采取標準化的護理模式,保證患者接受治療的準確性和及時性,為患者進行手術治療做好充分的準備。臨床護理路徑通常在患者入院后,給其發放臨床護理路徑表,幫助患者對治療和護理過程有正確認識,使患者更好的配合醫生治療,提高患者治療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另外在此過程中,患者還對白內障的手術健康知識和自我護理知識有正確的理解,這都可以幫助患者緩解焦慮情緒,降低患者的術后并發癥,提高其治療效果,降低醫療糾紛的發生率[2]。
臨床護理路徑可以提高患者的護理質量。因為采取臨床護理路徑,可以使護士做到心中有數,從而更好地為患者進行護理服務。臨床護理路徑在患者接受治療時就已經制定好治療和護理方案,因此在醫生和護士開展治療和護理時,可以降低工作漏洞,使護士有計劃地開展護理工作,同時也可以避免由于護理人員條件限制而引發的操作失誤,提高護理工作效率。
綜上所述,本研究通過對隨機選取的178例患者進行隨機分組實驗,研究結束后發現實驗組患者的視力、護理滿意度、并發癥和住院時間均顯著優于對照組,這表明臨床護理路徑在老年性白內障護理中的應用價值較為滿意,效果較好,適合在臨床上推廣使用。
[1]葛堅.眼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25-126.
[2]田曉芳,胡小英.在老年性白內障手術患者中應用臨床護理路徑的效果評價[J].中國醫藥指南,2011,(35):460.
R473.77
B
1009-6019(2015)10-022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