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立
(靖江市中醫院 江蘇 靖江 214500)
膝關節疾病是骨科常見病和多發病,隨著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設備的不斷改進,激光操作系統的出現,使關節鏡手術變的創傷小,可以治療的疾病種類變多,目前已被國內外醫院普遍采用,成為治療關節疾病的主要方法。因關節鏡手術創傷小,容易被人接受。關節鏡術后患者恢復效果跟術后護理和康復鍛煉有必然聯系。2005 年1 月-2013 年1 月間我科對60 例骨科手術者行膝關節鏡下治療,輔以精心護理,患者康復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科2005 年1 月-2013 年行關節鏡手術患者60 例,男42 例,女18 例,年齡19 ~60 歲。按照隨機對照原則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觀察組術后第1d 起實施系統的康復訓練方案。對照組則于術后3 周行常規功能鍛煉。
1.2 方法
1.2.1 術前護理:心理護理;觀察組術前向病人介紹關節鏡手術創傷小,住院時問短,術后關節粘連,僵硬等并發癥少的特點,解除其緊張,恐懼心理,消除顧慮,從而取得患者積極配合。
1.2.2 術后護理:①通過局部按摩患肢的方式來促進血液循環,以促進皮膚功能的恢復。按摩時間約5 min ~10 min 即可。有時局部可見小水泡,可局部消毒,不予刺破,可逐漸吸收。術后觀察患者體溫、脈搏、血壓變化,15 min 1 次,至生命體征平穩。②術后抬高患肢,下肢彈力繃帶固定1 周,以利于淋巴、靜脈血液回流,改善微循環,預防患肢腫脹。注意定時松綁彈力繃帶。膝關節如腫脹明顯或手術時間較長,對患者膝關節周圍進行冷敷處理,以減輕患肢腫脹。③注意觀察患肢傷口敷料有無滲血,一旦出現術后切口疼痛、腫脹、肢體麻木應立即報告醫生處理。也可采用紅外線、超聲波等物理治療方法來促進血液循環,除腫脹。對于疼痛嚴重者可酌情給予鎮痛藥物。④無菌手術,術后常規使用抗生素24h,部分手術時間長、創傷大、術后滲出多或者年老體弱、基礎性疾病較多,適當延長3 d ~5 d,術后10 d ~14 d 拆線。⑤一般術后3 周內不負重狀態下指導膝關節功能鍛煉,下床活動需帶護膝,如伴有軟骨缺損或關節內骨折的患者應適當推遲離床時間。
1.2.3 康復訓練與功能鍛煉:
術后當天患者指導患者在床上進行踝關節背屈、股四頭肌等長收縮、直腿抬高股四頭肌等運動的鍛煉,3 次/d,15 分~20 min/次。
關節屈曲度的康復鍛煉可在術后3 天~5d 開始[1],指導患者利用重力做終末伸膝訓練,對抗重力鍛煉范圍應屈膝<15°,此外還可用被動關節活動器進行康復鍛煉。關節伸屈鍛煉以關節活動度無疼痛為宜,開始時0° ~30°屈曲,根據患者忍耐度情況循序漸進的增加,每12 時增加5° ~10°[2],持續1h,2 次/d?;颊? 周后膝關節屈曲應<75°,以防股骨股栓脫落進入關節腔內[2]。對照組3 周以后開始進行常規功能鍛煉。
1.3 康復評定標準:根據《康復醫學》標準測量方法[3],分別在術前和術后4 周用量角器測量膝關節屈伸活動范圍。
1.4 統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 ±s)表示,采用t檢驗,用SPSS15.0 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關節活動度明顯增加,關節腫脹疼痛、棄拐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對照組2 人術后7 天-9 天拄拐杖負重行走導致癥狀復發。隨訪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一例復發,全部康復。
傳統關節鏡術后康復患者,住院費高昂,功能鍛煉較晚,在床時間較長,一般患者缺乏心理疏導和個性化設計。本文研究提示:關節內外病變及身體素質差異和組織結構等因素是影響康復速度及功能恢復的重要原因,采用系統的康復鍛煉和心理疏導,循序漸進,持之以恒,能夠促進關節功能的早期恢復,縮短康復周期,提高臨床療效。
[1] 陶天遵.新編實用骨科學[M].第2 版.北京:軍事醫學科學出版社,2008:1827.
[2] 周肇庸.現代關節鏡外科學[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335;483.
[3] 卓大宏主編.中國康復醫學[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0,108 -109,805 -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