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攀
真正的貴族應該是社會文化和精神的命脈,橫亙于歷史的朝代之間。
盛世的到來激活了國民對精神文化的狂熱追求“五四”后的一系列革命消滅了中國的貴族階層,但貴族精神、貴族血統貴族階層更多的是在延續他們的傳統:責任,教養和自由,以此來贏得普通人的認可。而普通人也以此種貴族制度為驕傲,認為“貴族”代表一種尊嚴和高超的品性。
國王誥封的只是貴族血統,歷史加冕的才是貴族精神,真正的貴族精神包涵著社會責任,真正的貴族生活首先是文化選擇。 作為一個特殊群體,貴族共享著睿智的思想、儒雅的行為模式和優越的生活方式”,足以概括出貴族的真諦。
所謂的貴族精神,就是教養、責任和自由。教養意味著每一個人要有精神的追求和品質的追求;責任是要有擔當,承擔起公共責任;而自由,不僅要追求不受強制的權利,而且要有政治參與的自由和內心的自由。
英國是世界上貴族體制最悠久的國家,從中世紀到現在一直綿延不絕,歷經多次革命風暴而不倒,和法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原因何在呢?秘密在于,英國在歷史上從來沒有形成一個高度專制集權的中央政府,貴族集團一方面在與國王的斗爭中維護本集團的利益,另一方面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維護底層民眾的基本權利,在社會各階層的利益分配中起到平衡作用。這個集團不光在社會上享有特殊利益,而且也能承擔起與其地位相稱的社會責任。正因為如此,才能夠保證他在資產階級革命中能夠左右逢源,屹立不倒。戰斗贏得尊重是貴族精神,之后才是從容、淡定的享受生活,并且繼續戰斗著,貴族對大千世界,世間百態,蕓蕓眾生,充滿了感恩,包容,同情,憐憫,理解和尊重。貴族的精神還包含:節儉,勤勞,謙遜,禮讓,以及不斷的戰斗,不斷的進取。
1688年英國資產階級“光榮革命”之后,君主立憲制被憲法確立,英國王室與貴族獲得了一種“徹底的安全”。而貴族的地位雖然一再被消弱,但高貴的血統仍然留存并且得到民眾的認可。事實上,當年資產階級革命為了贏得自由、民主、平等社會環境而與英國王室以及貴族達成的交易——君主立憲制,得到了現代英國人繼承和尊重。現代英國人遵守祖先們訂立的契約:貴族讓渡權力,平民尊重貴族。這是妥協精神和適度原則的精髓,而非魚死網破。
責任:王子帶頭沖鋒陷陣
貴族文化的核心之一是騎士精神。在歐洲,一個貴族家庭的孩子必須要學習劍術、馬術,必要時還得決斗,目的就是要學習怎樣成為一個具有勇氣與膽量的人。在英國,貴族階層的傳統是長子承襲爵位、次子從軍、三子加入教會。查爾斯王儲的弟弟安德魯王子,1982年曾作為皇家海軍的一名飛行員參加了福克蘭群島戰爭,他在戰爭中甚至充當過吸引對方導彈的“誘餌”角色。當戰爭結束的時候,和其他船員家屬一樣,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守候在樸茨茅斯軍港迎接兒子平安歸來。
貴族在戰爭中有沖鋒在前的傳統,在一戰中,擔任軍職的英國世襲貴族的死亡率為20%,高出普通士兵兩倍。1914年末的陣亡名單上,就有6名上院貴族、16名從男爵、95名上院貴族的兒子和82名從男爵的兒子的名字,許多貴族家庭因此血胤滅絕。顯然英國貴族在日薄西山之后仍得以傳承百年,并非權錢所賜。貴族意味著責任和擔當,他們珍惜榮譽,并以此贏得普通民眾的信任。
教養:王后臨死仍風度翩翩
法國大革命將國王路易十六和他的王后瑪麗·安托瓦內送上了斷頭臺,但這個平時生活極為奢侈的女人臨死前還保持著皇室風度,穿著一身白袍,表情鎮靜。瑪麗從牢獄中被推出來,步上斷頭臺時不慎踩到了劊子手的腳尖,立即對他說:“先生,對不起。我不是有意的。”16、17世紀以后,受到文藝復興的影響,在貴族看來,教養開始替代血統,成為其最重要的標志之一。因為資產階級的錢包比貴族鼓得多,唯獨缺乏的,是貴族優雅的談吐、文明的舉止這種彬彬有禮的教養與氣質。歐洲貴族依靠家庭、學校與社交,完成對下一代的教養傳承。正是貴族們這種優雅的表率,維持著普通民眾對他們的傾慕和向往。
此外貴族精神除了教養與責任之外,最重要的是自由。歐洲貴族與中國“古代”的貴族最大不同是,歐洲貴族基本上是永久世襲的,被外力和制度剝奪貴族稱號的可能性很小。即便國王換了人,原先的貴族也還是貴族。而不會因為王權出現“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情況。貴族永久世襲是歐洲封建制度的重要特征,它的好處主要是能夠限制王權。貴族領地內的事務由貴族自己說了算,而國王也無權剝奪。因此,歐洲基于封建制度的貴族世襲,是一種分權,也是自由產生的基礎。
永久世襲的屬性讓貴族產生獨立的意志,在權力與金錢面前敢于說不。而且具有知性與道德的自主性,能夠超越時尚與潮流,不為政治強權與多數人的意見所奴役。著名學者托克維爾敏銳地發現:貴族時代的原則是榮譽與責任,平民時代的原則是自利。事實上,歐洲之所以能成為現代文明的發端,貴族精神中的公共責任成為極其重要的精神源頭之一。公共責任、教養演化出的“適可而止”,以及自由獨立正構成了現代社會的要義。
顯然英國貴族在日薄西山之后仍得以傳承百年,并非權錢所賜。貴族意味著責任和擔當,他們珍惜榮譽,并以此贏得普通民眾的信任。校長對貴族理念的陳述令人欣然:“真正的貴族首先要具備一種貴族精神,貴族精神不僅僅是高高在上,更重要的是俯身而下,為社會、為民眾承擔責任。”
的確,“貴族”是具有豐富人文內涵的一種特指。首先它是一種價值觀念。最早的貴族起源于歐洲,作為一種歷史文化傳統,貴族不僅意味著一種地位和頭銜,也意味著社會行為準則和價值標準,一種我們稱之為“貴族精神”的東西。貴族精神的第一個特點是騎士精神,勇敢尚武,光明磊落,尊重女性并延及孺弱。記得某部電影中的一個場景:在硝煙彌漫的戰場,一個英軍少校沖著向平民開槍的士兵喊:
“住手,士兵們,我們是軍人,不是強盜,不許殺害婦女兒童!”
“可是上校,現在是戰爭時期。”士兵這么回答。
“戰爭是軍人之間的戰爭。”少校堅持,即便是你死我活的戰爭,也要遵守既定的規則。影片后來的情節證實,那位頗有教養的少校是英國的貴族后裔。貴族精神的第二個特點是強烈的主人意識和社會責任感。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特里莎修女出身富裕家庭,曾任修道院院長,而她赤腳走進印度社會的底層,一生都在奮力拯救那些在貧窮和苦難中掙扎的平民。貴族精神中的社會責任主要元素其實就是平民意識,“俯身而下”,對弱勢群體的同情和關懷。
貴族階層更多的是在延續他們的傳統:責任,教養和自由,以此來贏得普通人的認可。而普通人也以此種貴族制度為驕傲,認為“貴族”代表一種尊嚴和高超的品性。
中世紀的騎士階層最好的體現了頻頻讓人稱道的英國紳士風度,通曉貴族禮儀只是他們的表面特征,在國家面臨外敵入侵時,他們往往能勇敢地沖在戰斗的最前面。這種社會責任精神已經深深地扎根于社會強勢集團的潛意識中,這才是所謂“貴族精神”的精髓所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