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意
艾米莉從明天開始就不能再稱呼她3歲的女兒類似“小公主”“小仙女”之類的昵稱了,因為明天她將入學“Egalia”幼兒園,在那里這樣帶有明顯性別區分的稱謂是被完全禁止的。類似的詞語還包括“男孩們”和“女孩們”,老師們招呼孩子只會使用“朋友們”,他們甚至不使用“他”、“她”這兩個代詞,而代以另一個不分性別的代詞“Hen”。
女孩玩卡車 男孩玩廚房套裝玩具
這家著名的“Egalia”幼兒園位于瑞典的斯德哥爾摩市,2010年由瑞典政府資助創立,為了“盡可能地去除兒童成長中的性別定型”。有報道稱,這是瑞典政府在實現男女完全平等上的又一次激進嘗試。
據世界經濟論壇調查報道,瑞典是全球男女平等程度最高的國家。不但女性擁有世界上最高的就業率,男性和女性還享有同樣的帶薪育兒假,以便女性可以更好地追求事業。瑞典也是世界上第一個將婚內強奸行為定為犯罪的國家。
然而種種的這些,在很多瑞典人眼中還做的不夠,他們認為“社會應完全消除傳統性別角色和刻板印象。
2008年,瑞典教育部向各個學校派出監督員,確保男女平等成為瑞典教育系統中的頭等大事。政府花了1100萬瑞典克朗(約合1630萬美元)來促進學校實施男女平等政策,學校則通過校規規定教師必須消除傳統觀念中有關性別角色的刻板印象。
“Egalia”幼兒園無疑是個中翹楚,在這里性別被完全模糊化,孩子們穿著統一的中性服裝,女孩們被鼓勵玩小卡車,而男孩可以玩廚房套裝玩具。別的孩子過家家時扮演的是父母和子女的模式,但他們扮演的家庭卻可能是兩個爸爸一個孩子,或是兩個媽媽一個孩子的模式。而他們所閱讀的書籍也經過了精心挑選,故事里會講到同性伴侶、單身母親和領養的孩子,卻沒有白雪公主或灰姑娘。該幼兒園31歲的教師珍妮·約翰遜說:“社會普遍認為女孩應該溫柔漂亮,男孩應該強壯狂野。Egalia讓他們有機會成為他們想成為的任何人。 ”
但“Egalia”并沒有獲得所有人的歡心,瑞典著名作家讓·古羅認為政府是在提倡極端女權主義,尤其“Egalia”堅持使用“hen”的行為,是在“試圖毀滅瑞典語”。
瑞典各界出現“中性風”
“hen”最早是由瑞典語言學家們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提到的。1994年,已故語言學家漢斯·卡爾格倫出于實用的理由,建議將“hen”列為新的人稱代詞。卡爾格倫表示,大家在寫作時有可能會遇到不想指明一個人物的性別,或并非特指某種性別的人的情況,在這個時候,往往需要用 “han/hon”,否則表述就有不嚴密的嫌疑。有了“hen”就可以替代上述復雜的寫法。他認為,這么做可以讓瑞典語更精確。
然而現在提倡 “hen”的人有著明顯的政治意圖。例如,賈士伯·倫德奎斯特撰寫的瑞典第一本中性兒童讀物,書中通篇使用 “hen”一詞,而不用“他”和“她”。該書是由一家名為 “奧利嘉”(意思是與眾不同或多樣化)的出版社出版的,這家出版社只出版 “顛覆世界文學傳統規范”的書籍,包括 《100種而非兩種可能》《曾經有一本圖畫書》等,都是鼓勵人們消除性別觀念,給孩子更多可能性的書。
2012年“hen”被加入了瑞典《國家百科全書》的網絡版,令“性格中立”的支持者們歡欣鼓舞。瑞典第一個使用“hen”的媒體《娛樂指南》的主編瑪格麗特·阿特拉多提亞還提議, “hen “應該被收錄進瑞典文學院制定的權威字典。
一家兒童玩具廠最近也轉換了思維,在其產品目錄中,有身穿“蜘蛛俠”戲服的男孩手推粉紅色嬰兒車,也有身穿牛仔服的女孩駕駛黃色拖拉機,極具視覺沖擊力。“性別角色是一種過時的東西,”該玩具公司的CEO在接受瑞典報紙采訪時說。“我71歲了,我們中那些一度在這個產業工作過的人們知道,男孩們可以玩積木房子,他們也喜歡和芭比娃娃玩。”
瑞典一家兒童服裝公司也在商店中取消了“男童區”和“女童區”的劃分,很多父母也在博客中熱議把孩子打扮得中性化的話題。瑞典保齡球協會則宣布,將合并男女賽事,取消這項運動的男女界限。瑞典一些社會民主黨政客還提議安裝男女混用廁所,這樣公眾就不用強制自己去上男廁或女廁。
是進步還是極端?
對于瑞典政府而言,提倡并實現男女平等是他們一直努力的方向,任何嘗試都應該被鼓勵。2011年,近200名教師齊聚斯德哥爾摩,討論如何避免“傳統性別模式”。這個研討會是瑞典教育部學校署組織的研究項目的一部分。會上,男女平等問題專家亨克爾說:“我研究了芬蘭和挪威的男女平等問題,清楚地發現,他們都受到了瑞典幼兒園及其課程設置的啟發。在美國,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就有所謂的反壓迫教育法,鼓勵包容性。這樣的概念在很多國家都有,而在瑞典,政府一直在努力使我們成為一個模范國家。 ”亨克爾還呼吁,男女平等不只是政府的事,所有國民都應該參與。
但他的想法注定不會實現,雖然大多數瑞典人都支持男女平等,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同意性別完全中性化,尤其是性別中立教育。一些人認為它過于激進,更像一個邪教組織,宣揚一種名為男女平等的宗教思想。
曾任瑞典職業聯盟男女平等專家的專欄作家伊利斯·克拉松認為:“hen”可能會讓孩子們對在學校、家庭和整個社會中接收到的有關性別的信息產生混淆,讓他們以為世界上還有第三種性別的存在。
她說,成年人不應該打擾孩子自己對性別的探索和認知,“當你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確認自己的性別是非常重要的,這并不會對孩子造成限制,反而會讓他們對自己的身份感到自信。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