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宏靖++王楠楠
摘 要:目的 對西藥聯用在癲癇治療中的方案選擇及效果進行分析和探討。方法 以2010年1月-2014年2月期間在我院治療的180例癲癇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組為對照組、觀察組1、觀察組2,各60例,對照組采用卡馬西平+拉莫三嗪治療,觀察組1采用卡馬西平+托吡酯治療,觀察組2采用卡馬西平+左乙拉西坦,對比各組總有效率,治療前后癲癇發作次數。結果 觀察組1總有效率91.67%,觀察組2總有效率90.00%,對照組總有效率73.33%,觀察組1、觀察組2有效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3組患者治療后癲癇發作次數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P均小于0.05,觀察組1、觀察組2治療后癲癇發作次數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但觀察組1與觀察組2總有效率及癲癇發作次數相比較,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不同機制的藥物聯合使用比相同機制的藥物聯合使用有更好的療效,可以更有效地降低癲癇發作次數,減少治療風險,是更佳的治療方案。
關鍵詞:西藥聯用 癲癇 藥物作用機制
中圖分類號:R74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1(a)-0037-01
根據藥物的不同作用機制,卡馬西平、苯妥英鈉屬于鈉通道阻滯劑(SC),左乙拉西坦屬于突觸小泡蛋白A結合劑(SV2),托吡酯屬于其他作用機制的藥物(M)。有假說認為合理的治療方案是選用不同作用機制的藥物聯合應用,可作用于不同的靶點,比起聯用相同作機制的藥物效果更好[1]。該研究即比較相同機制藥物聯合和不同機制藥物聯合的治療效果,得到如下的結果。
1 資料和方法
1.1 臨床資料
研究對象為2010年1月-2014年2月期間在我院治療的180例癲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觀察組1、觀察組2,各60例。對照組:男38例,女22例;年齡12~61歲,平均(37.5±1.6)歲;病程2~6年,平均病程(3.2±1.5)年;單純部分性發作10例,復雜部分性發作30例,強直性陣攣性發作20例。觀察組1:男36例,女24例;年齡11~60歲,平均(38.5±2.6)歲;病程2~6年,平均病程(3.3±1.4)年;單純部分性發作9例,復雜部分性發作29,強直性陣攣性發作22。觀察組2:男37例,女23例;年齡10-59歲,平均(38.6±1.7)歲;病程2~6年,平均病程(3.3±1.6)年;單純部分性發作11例,復雜部分性發作28例,強直性陣攣性發作21例。各組患者各項臨床資料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符合賈建平《神經病學》第7版癲癇的診斷標準[2];每月發作4次以上,每次持續時間15min以上;患者按時服藥,臨床資料完整,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有嚴重的心腦、肝、腎等嚴重疾病;惡性腫瘤及精神障礙者。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卡馬西平和拉莫三嗪治療,卡馬西平起始劑量5 mg/(kg·d),逐漸加至
15~20 mg/(kg.d);拉莫三嗪起始劑量25 mg/(kg.d),逐漸加至50 mg/(kg·d)。觀察組1給予卡馬西平和托吡酯治療,卡馬西平劑量與對照組相同,托吡酯起始劑量0.5~1.0 mg/(kg·d),逐漸加至4~8 mg/(kg·d)。觀察組2給予卡馬西平和左乙拉西坦片治療,卡馬西平劑量與對照組相同,左乙拉西坦片起始劑量10~20 mg/(kg·d),逐漸加至30~40 mg/(kg·d)。治療時間為6個月。觀察患者治療前后癲癇發作次數。
療效評價標準。控制:完全控制無發作,時間超過用藥前最長間歇2倍以上;顯效:發作頻率減少不小于75%;有效:發作頻率減少在50%~75%之間;無效:發作頻率減少小于50%或反而加重。總有效率為控制+顯效+有效。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用均數±標準差(x±s)來表示計量資料。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結果
觀察組1總有效率91.67%,觀察組2總有效率90.00%,對照組總有效率73.33%,觀察組1、觀察組2的有效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1與觀察組2相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詳細見以下表1。三組患者治療后癲癇發作次數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P均小于0.05,觀察組1、觀察組2治療后癲癇發作次數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但觀察組1與觀察組2相比較,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見表2。
3 討論
藥物治療是治療癲癇的主要方法,大部分患者可通過藥物基本控制病情,但是也有一部分患者病情仍無法控制,轉為難治性癲癇,給患者帶來嚴重的心理負擔。長期以來,癲癇的主要治療方法是單藥治療,單藥治療相比較聯合用藥而言,患者的順應性更好,副作用少。大約60%的患者可通過單藥治療后控制病情甚至達到痊愈。但同時有30%~40%的患者只有在聯合用藥下病情才會好轉。聯合用藥有不同的方案,但對于聯合用藥的方案選擇及其療效至今尚未有統一的原則和標準[3]。
抗癲癇藥物常用的卡馬西平,苯妥英鈉,地西泮,丙戊酸鈉,托吡酯,左乙拉西坦等。拉莫三嗪、托吡酯、左乙拉西坦片屬于抗癲癇新藥,是針對一線抗癲癇藥物無效的耐藥性癲癇患者而研制的。抗癲癇新藥的臨床療效更顯著,減少不良反應,已在臨床廣泛使用。
參考文獻
[1] 林力,找志立,胡小紅.外傷后癲癇104例臨床分析[J].中國基層醫藥,2012,19 (2):254-256.
[2] 劉俊杰.左乙拉西坦臨床應用研究進展[J].首都醫藥,2011,6(12):12-13.
[3] 武文興.卡馬西平治療外傷性癲癇療效觀察[J].中國基層醫藥,2013,20(6): 867-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