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田榮康 ◇ 圖 / 羅國家
2015年6月13日,6月的第二個周六。按國務院2005年12月出臺的相關文件,6月13日成為今年的“世界文化遺產日”。
這一天,延續了8年手術的重慶大足石刻千手觀音,重現金身。
大足石刻千手觀音造像,是世界文化遺產大足石刻的重要代表作品,開鑿于南宋,距今800多年。這是中國最大的摩崖石刻造像,集雕刻、彩繪、貼金于一體,高7.7米、寬12.5米。
2015年6月13日,重慶市大足區寶頂山,修復后的千手觀音造像。
大足石刻千手觀音為無數人熟知。
但它“生病”了—2007年的一天,千手觀音一根手指突然脫落。此后,千手觀音開始了8年的艱辛修復。
這是一臺糅合著技術、藝術、耐心、細心與毅力的龐大“手術”,參與的專家和文物修復工作者達數百人。
有評論說,這樣的石刻造像修復工程,國內外罕見。
中國千手觀音石窟造像眾多,而大足石刻千手觀音堪稱“國寶中的國寶”。在80多平方米的整塊崖壁上,主尊層疊展開830只手臂,狀如孔雀開屏。每一只手都姿態各異、渾然天成,手心處有一只彩繪的“眼睛”。
歷經800多年風雨、“生病”,任何一個元素放在大足石刻千手觀音身上,都讓人揪心。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劉曙光,曾用“慘不忍睹”描述大足石刻千手觀音當時狀況。
專家組的報告中說,佛像全身病害34種,病害面積近200平方米。
2008年6月,對大足石刻千手觀音造像的搶救性保護,被列為國家石質文物保護“一號工程”。
詹長法,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教授,曾主持修復樂山大佛,這次又成了大足石刻千手觀音修復工程項目負責人。“修復難度之大,國內外罕見。最大的難點,就在‘修舊如舊’。” 詹長法用“得了病的歷史老人”形象地描述“手術”前的大足石刻千手觀音。
實驗組則同時實施柴胡疏肝散加減治療,即在美托洛爾治療的基礎上,實施柴胡疏肝散加減治療,其主要的藥物成分為12克柴胡、10克陳皮、6克白芍、10克川芎、6克木香、6克香附、15克酸棗仁、6克枳殼、6克甘草,將以上藥物水煎,患者口服用藥,每天用藥1劑,分早晚2次用藥。
一般的千手觀音石窟造像,是鑿出32只或48只手臂,以象征“千手”。大足石刻千手觀音,卻擁有830只手臂。
其中,403只手臂需要從里到外徹底修復,困難重重。三維激光掃描技術被第一次使用在文物修復中,修復人員

千手觀音造像主尊特寫
(上圖為2011年2月24日攝,下圖為2015年3月31日攝)

千手觀音造像手部特寫
(左圖為2011年2月24日攝,右圖為2015年3月31日攝)



千手觀音造像局部(上圖為2011年9月28日攝,下圖為2015年3月31日攝)
為每一只手都制作了獨一無二的“身份證”并繪制出一幅全景圖。
借助現代信息技術、3D激光掃描、3D打印、近景攝影、X光探傷、紅外熱成像掃描等高科技,千手觀音3015只患病手指,一一得以重生。
對于這8年的“手術”,詹長法形容為與古人“對話”。“它是南宋雕刻的,你知道那時候人家的情感是什么?生產水平是什么?所以我們只能做出我們當代人對古人的一種維護。文物修復的概念就是傳承,有保留的傳承。”
原本正視前方的雙眼和天目(即額頭上的第三只眼)變成了俯視,過去平展的嘴角如今稍稍翹起,看上去在微笑,變得和藹可親了許多。站在大悲閣內任何一處看千手觀音的眼睛,都像在和它對視。
這種變化,游客立即察覺,感覺“跟原來有點不一樣”。
石質文物保護專家、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研究員黃克忠給出了答案:“現在的千手觀音,才最接近它開鑿時的模樣。千手觀音在修復中的改變,只是恢復了本來面目。”
“事實是,通過修復,我們幫它找回了本來的樣子。”詹長法的說法與黃克忠一致。
啟動修復時,專家團隊揭下千手觀音主尊面部的舊金箔和舊彩繪,出現的卻是一張稍顯陌生的面孔——千手觀音垂目微笑,仿佛在傾聽眾生煩惱。
四川美術學院教授王天祥,長期研究中國古代佛教造像,“和藹可親,正是南宋觀音造像的一大特點。”他說,由唐到宋,我國佛像普遍呈現世俗化趨勢,表情和動作都更有“人情味”。



修復后的手和法器煥然一新
參觀時,為什么站在任何角度的人,都感覺與千手觀音在“對視”?原來,專家團隊用石膏制作了兩個1:1的千手觀音面部模型,貼金后畫了兩種尺寸的眼珠,并最終選擇了眼珠較大的方案。由此,千手觀音的眼神便形成自然的俯視,且沒有明顯的焦點,容易令人產生對視的感覺。
“痊愈”后的大足石刻千手觀音,胸側的右手從以前蓋著紅手帕,變成了現在拿著如意珠。
這又是怎么回事?
也許現在的造型,更接近于歷史的真實。
考證發現,千手觀音在佛教資料中并沒有手上蓋著紅手帕的造型。用X光照射后,發現這張“紅手帕”為水泥材質,并用兩根鐵絲連在千手觀音右手腕上。
原來,上世紀80年代,發現千手觀音的右手缺失后,當時的工作人員用了這個辦法臨時應付。
千手觀音主尊兩側的手具有對稱性,對應的這只左手手持如意珠,手指自然分開。通過3D激光掃描的數據,專家團隊很快制作出了右手手持如意珠的3D虛擬圖像,并打印出一尊1.3米髙的主尊像作為修復參考。
最初的千手觀音主尊這只右手,是不是真的拿著如意珠?有人提出了質疑。
專家團隊召開多次學術會議論證,并考察國內同時代佛像造型,決定根據視覺協調原則,將右手修復為拿著如意珠造型。
但預留了局部調整的空間:將這只手做成可拆卸的,用碳纖維錨管固定在千手觀音手腕上。如有新的發現能證明這只手并非拿著如意珠,可及時局部調整,以更符合歷史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