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志剛
(新余市節能監察中心,江西新余 338000)
新余市工業節能與清潔生產助力“生態文明”建設
肖志剛
(新余市節能監察中心,江西新余 338000)
新余因鋼設市,行政區域小,資源消耗大,重化工業特征明顯,綜合能源消費量占江西省綜合能源消費總量的六分之一,能源消耗給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造成巨大壓力。為此,新余站在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狠抓節能降耗,加快發展循環經濟,實現了傳統鋼城向“新能源之都”成功轉型,一個能源消耗型工業城市實現向“生態文明城”的完美轉身!
節能降耗 經濟發展 生態文明
當前,低碳發展已經成為國際國內社會的重大議題。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能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解決問題的根本出路在于推進節能降耗,要解決能源節約問題,需要由政府進行合理干預,企業的主動配合,社會的積極參與。近年來,新余市緊密結合自身能源消費實際,積極推進工業領域節能降耗,通過結構節能、技術節能、管理節能三管齊下,綜合運用“加減乘除”抓節能,打出了一套“增動力、卸壓力、添活力、挖潛力”的組合拳,推進“新能源之都”和“生態文明城“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榮獲“中國新能源之都”榮譽稱號,成為在國內新能源領域唯一的獲獎城市;首批“全國節能減排財政政策綜合改革示范市”;先后獲得“資源枯竭轉型”和“城市礦產”示范基地等三項國家層面的政策支持;榮膺“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園林城市”,江西“工業發展先進市”和“新型城鎮化先進市”等稱號。昔日傳統鋼城向“新能源之都”成功轉型,一個能源消耗型工業城市實現向“生態文明城”的完美轉身……
加:加大節能與循環經濟投入,為綠色發展增動力。
一是堅持以項目為抓手,加大節能與循環經濟的投入,推進節能降耗項目的實施,2013年實施的產業低碳化項目76個,2014年實施工業與服務業節能減排項目31個,累計完成投資108億元。
二是依托政策優勢積極爭取上級資金支持,新余市先后獲得“國家節能減排財政政策綜合示范城市”、“資源枯竭轉型”和“城市礦產”示范基地等三項國家層面的政策支持,累計爭取工業節能減排方面的資金15億多元,其中用于典型示范項目資金10.5億元。
三是抓龍頭企業示范效應帶動企業主動作為。鋼鐵和電力是我市資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大戶;每年綜合能源消費達600萬噸標準煤,由此產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給環保造成巨大壓力。近兩年,政府和企業堅持以技改項目為抓手, 加快技術改造和節能減排的推進,帶動全市產業的提升。
新鋼公司先后通過自身投入及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投入資金約3.6億元,引進余熱余壓發電設備,年自發電超過12億千瓦時,每年利用余熱余壓發電產生的經濟效益就超過10億元, 利用工業固體廢渣500萬噸,新鋼把昔日環境治理的包袱變成了企業的財富,循環經濟讓新鋼公司嘗到了甜頭。
江西分宜發電公司曾經是江西省最大的發電廠,但由于機組能耗高、效益差,企業劣勢日顯。后經引進10萬千瓦等級的循環流化床鍋爐技術,循環流化床鍋爐采用低溫燃燒,大大降低氮氧化物的排放量,爐內添加石灰石在燃燒過程中能直接脫硫;在水污染方面,鍋爐循環利用,使生產用水和生活用水基本實現零排放。通過發展循環經濟,企業不但扭虧為盈,而且成功解決了火電環境污染難題, 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相得益彰。如今,分宜發電公司依托國產大型循環流化床鍋爐,竭力發展循環經濟,每年節約標煤20萬噸。
新余市通過大力推進余熱余壓發電、工業廢渣綜合利用、工業用水循環利用、企業系統節能技改、新型墻材與散裝水泥、節能設備開發推廣應用等節能降耗工程建設,2014年,新余市年節約水量約1億噸,年節約土地約5000畝,工業固體廢渣綜合利用800萬噸,年節約能源約50萬噸標煤。
通過政策引導和資金杠桿的拉動,大大提升了企業主動節能的動力,形成正面示范效應累加,節能減排不再是企業的“包袱”,而是可以為企業帶來經濟效益的財富,使更多企業由“要我節能”變成“我要節能”。
減:淘汰落后產能,給環境資源卸壓力。
新余是一個重化工業特征明顯的城市,近年來,市工信委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污染行業增長,加快淘汰落后生產工藝,讓落后產能退出市場。全市共關閉小鋼鐵、小化工、小水泥等“五小”企業46家、淘汰落后產能226萬噸。淘汰燃煤鍋爐89臺,淘汰水泥落后產能約80萬噸/年,淘汰不符合產業政策要求的生產設備800余臺(套)。封存、停用、改造鋼鐵、煤炭、紡織行業500余臺高耗能落后生產設備。全市共推廣高效電機(3.685萬KW)、淘汰低效電機(6.45萬KW)、改造電機系統(6.68萬KW),累計完成推廣、淘汰及系統改造17KW。
乘:科技創新促發展,激發倍增效應添活力。
新余市新型工業化健康推進,得益于科技創新和人才的強大支撐。近幾年來,通過啟動科技創新“543211”工程,深入推進產學研合作,我市先后與中國工程院、華南理工大學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簽訂了全面戰略合作協議,創造更多的原創性科技成果向企業轉化,爭取國內最新科研成果第一時間在新余孵化。申報建立了國家硅材料及光伏應用產業化基地、螺桿膨脹動力機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國家光伏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光伏基礎材料及應用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等一批國家級研發平臺。形成人才、技術、資金和產業成果的“洼地效應”。
積極鼓勵和引導企業大力實施技術攻關、推廣應用節能技術,提升企業的科技含量和發展后勁,以科技創新的倍增效應推進“新能源之都”的建設與發展。按照“項目集聚、產業集中、企業協作”的原則發展園區經濟。“三大產業”發展、“三大園區”建設風生水起、亮點紛呈。全市新能源、新材料規模以上企業20戶,主營業務收入380億元。行業從業人員3萬余人。
除:嚴格能耗管理,標本兼治挖潛力。
新余市在全國率先建立工業能耗在線監測管理系統,對全市重點用能企業的水、電、煤、油、氣的耗能情況實行動態監測分析。按企業能耗效率比實行“紅綠燈”分類管理,優于能耗限額的為綠色、符合能耗限額的為黃色、超過能耗限額的為紅色。通過分類管理,鎖定重點能耗大戶,對超標用能企業進行診斷分析,深挖企業節能降耗潛力和空間,開出整改建議書,指導督促企業進行整改。從而將高耗能企業的比重逐步縮小,促進“綠色企業”發展,進一步提升全市工業企業能源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