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天成
中醫學對人體的認識和治療疾病的思路有賴于藏象學說,藏象學說借助五行配屬關系與五體、五志等更多人體結構、體液乃至精神狀態相聯系,為研究人體的生理變化和擬定治療方案提供了更多依據。而先人為何能在沒有系統的現代解剖知識的指導下,將人體的生理病理認識得較為透徹?取類比像的思維方法提供了很大幫助。以肝為例,其生發的特性好似樹木,木郁達之,“達之者,通暢之也”,確立了肝系疾病處方用藥的大法,借助配屬自然事物的性質類比推斷出無法直接研究的內在機體的特性,這種思維方式在中醫學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而未注意到的是,與臟腑有著密切關系的經絡,似乎不能直接體現出“取類比像”的對應關系,即使籠統認為,十二正經可按照其臟腑歸屬配屬上相應的自然事物,那么任脈、督脈等又作何解釋?不同經絡之間并無本質的區別,因而經絡也應是具備其自然事物配屬的,倘若明確了經絡與自然界已知事物的聯系,便可借助對已知自然界事物的了解更深入地認識經絡,甚至推斷出經絡的未知功能。
組成人體元素的種類與整個地球的元素種類相似,組成人體元素的比例與整個地球的元素的比例亦相似說明人是環境進化的產物。這種相似性不僅體現在物質上,如人體通過蒸發汗液降低體溫,與地表植物蒸發水分降低氣溫的過程相似,遵循相同的物理規律,正是因為支配人和人所處環境的規律是一致的,才能通過對人體外部環境平衡規律的認識來了解人體內部的規律。至少在解剖學不發達的古代,這種思維方式曾經帶來很大幫助,并已經通過臨床實踐檢驗了觀點的正確性。如今,這樣的思維方式是否過時?回到剛才的問題:人體的調節模式源于自然環境。被廣泛認可的人體調節方式有兩種:體液調節和神經調節,或可分為化學物質的調節和電信號的調節。可借助微量、高效的激素或是電荷的改變傳遞生命的信息,在其他動物乃至植物中也存在著類似的調節機制。而嘗試用這兩種機制來解釋經絡的調節方式時卻失敗了,究其原因,是因為未能發現經絡的解剖學實質嗎?或經絡根本不存在?或許是思路問題——西方醫學理論與中醫學理論并不相融,因而單純使用解剖或者類似的方法“實證”經絡的所謂實質或許是行不通的。不妨重拾取類比像的哲學思維重新認識經絡,而如果僅把取類比像定位于一種原始的、樸素的類比推理思維的話,顯然低估了它在傳統中醫領域和傳統中國文化領域已取得的輝煌成就[1],故作下文分析。
近年來的經絡研究著重從細胞、分子層面進行,經絡本質研究在世界范圍內展開并出現多個理論學說,各種學說雖從不同角度揭示經絡本質,但都不能完善解釋傳統經絡的循行及生理功能和臨床實踐[2]。長期以來,一些學者寄希望于在神經血管之外,能找到經絡獨特的形態學基礎,一無所獲[3]。要想發現特殊的經絡形態結構,迄今均告失敗[4]。用現代解剖學、組織學及化學示蹤等先進方法,均未在穴區、穴間、經絡循行部位以及經間地區找到任何作為經絡穴位的特殊結構[4]390。可見:長期以來中國在經絡本質研究方面盡管進行了大量工作,但無突破性進展,人類迄今對經絡的認識遠落后于臨床實踐。但無數成功的臨床實踐給研究者充分的信心:經絡必定存在。且20世紀80年代,祝總驤教授用3種生物物理學方法[5],測出了人體十四經脈影射在皮膚上的循行線,與宋朝王惟一的針灸經絡銅人模型驚人一致。
經絡是描述復雜人體中各部分聯系的功能系統,經絡學說是中國傳統科學模式下描述人體整體復雜聯系與調節作用的理論。經絡的體表循行路徑可清晰直觀地表達人體不同部位的聯系——如針刺手陽明大腸經上的穴位“合谷”(在手背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處)可治療牙痛,甚至用于口面部手術的針刺麻醉,中醫經絡理論給出的依據是:穴位“合谷”所在的經絡循行經過牙齒和面部,因而可以治療相應部位的疾病——針刺手背可治療面部疾病,代表著與現代醫學迥然不同的思維體系。
經絡形態學研究的困境要求采用新的方法和思路研究經絡,此處提出新的設想:經絡是一種由人體內環境局部差異(如溫度、局部滲透壓差、離子濃度差等)形成的自然調控系統,經絡并非某類解剖結構(如血管、神經),也并非某些分子結構的綜合(如各類受體),而是廣泛存在于人體內部的局部內環境差異自發形成的調控體系。
獲得這一設想的啟發來源于對洋流現象取類比像的歸納:自然界的有序特征是自然界自組織動力學行為的反映。而這種自組織反映了自然現象的共同本質。洋流指的是海洋里的水有規律地大規模地沿著某一方向運動[6]。對于局部天氣系統和全球氣候都有所影響。這種以局部影響全局的現象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如蝴蝶效應);這與針刺局部穴位經由經絡調節氣血的運行規律相似,而事實上洋流和經絡有更多的相似之處。見表1。
洋流是一種“以水治水”的調節方式,即以海水本身調節海水的運動變化乃至全球環境的穩態,而經絡是否亦如此?經絡是否也是一種不依賴特化的結構而用人體已知的、已有的結構調節自身的呢?倘若如此,是否可推測:經絡是廣泛存在于人體內部的局部內環境差異自發形成的調控體系。而對這種帶有自組織性質的復雜的不確定性系統的研究,需要混沌理論的幫助,經絡與洋流現象的類比可看作是使用混沌理論分析經絡現象的一個形象的切入點,限于篇幅,這一觀點已在另一論文中論述[7]。
迄今為止尚未找到經絡的解剖學實體,也許經絡的確沒有像血管、神經這樣的解剖實體,而通過類似“洋流調節氣候”的模式調節人體,人體中的“洋流”是否是體液的定向流動?在眾多有關經絡的實驗結果之中,有些反映的是經絡的主要屬性或直接屬性,有些反映的則是經絡的次要屬性或間接屬性、或附帶屬性,甚至有些反映的是經絡的虛假屬性。只有創造性思維能理清各個結果所反映的屬性,并把它們有機地揉合在一起,從而得出科學的認知或結論[8]。因而,這里提出的經絡取類比像觀點,便是為進一步的研究提供了一種方向:不一定遵循現代醫學的觀點從細胞到分子拆分人體,即按照“還原論”的方法來進行研究,這樣得到的結論也許是具有誤導性質的。現代醫學的研究思路不斷深入事物的微觀事實,但有些事物的特性只有在較為宏觀的層面上才能被體現和證明,因而當經絡研究在所謂尖端的科技面前一籌莫展之時,不妨回歸先人的認識方法,也許經絡與洋流的類比并不是最恰當的,但不失為對近階段經絡研究片面追求解剖學證據的一種有益提醒。
“經絡是什么?經絡就是受精卵細胞,經過不斷的分裂、分裂,完成了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皮肉筋脈之后留下的所有相聯著的間隙。”[9]這段論述代表的觀點,即經絡是人體中的間隙,逐步引起了后期“經絡是流動的組織液”這一學說的誕生[10-12]但“經絡是人體組織間隙”這一學說的建立基礎,文章沒有給出明確的論證,亦沒有試驗的證據。相似的說法還有:“受精卵最初分化的12個細胞,進一步分化就形成了12個經絡臟腑細胞群組”[9]。胚胎學認為促成細胞有序分化,是由“機化體”專責處理[13-14],通過一些“形態原”分子,在胚胎內產生形態原梯度[15],胚胎干細胞可以通過識別濃度梯度,確定分化位置。在成形過程中,胚胎存在極向的電流[16],并具備高密度“間隙連接”的區域[17-20],這些是指導胚體生長的關鍵,令細胞在高速分裂過程中,仍有序地分化,不致紊亂。這樣一來,經絡的形成也很可能與“形態原梯度現象”有關,但籠統地給出“12個群組”并無明確依據。因而在經絡的相關研究中,尚不能找到一個明確的參照物,在承認“人是環境進化的產物”這一前提時,不妨從自然界重新獲得啟發,正如前文所述,從相對宏觀的層面上,讓經絡的一些被忽略的性質體現出來。

表1 洋流與經絡的類比關系
“經絡是定向流動的組織液”是近年較流行的關于經絡實質的假說之一,聯系瑞典科學家的“容積傳輸”理論,似乎經絡的體系已經能有一種合理化的模型來概括。張人驥和張維波等分別提出了組織低流阻通道理論用以解釋組織液的循經定向流動現象,并試圖以此闡明經絡的現代生理學機理,而關于人體循經低流阻通道并沒有獲得解剖學實驗的支持[21]。筆者認為,這類學說存在一些疑點,如相關論文[22]中“使用了人體骨間膜中的毛細血管平行排列的特點建立了組織液流動模型”,而“人體骨間膜中的毛細血管”能否代表人體其他部分的毛細血管分布特點呢?軟組織中的毛細血管分布也遵循這一規律嗎?而進一步論述中使用的“增加毛細血管壁的滲透系數是生物體調節微循環的主要方法之一”驗證的是血液與組織液交換維持人體穩態的問題,而這種調節作用能否與經絡現象相提并論呢?此外,“肥大細胞表面的切應力的顯著減小,伴隨的脫顆粒等功能也減小,相應經絡的功能也隨之減弱”這一論述,認為經絡的功能建立于肥大細胞的脫顆粒之上,雖然“針灸穴位會引起穴位區和循經線上肥大細胞的脫顆粒”是得到證明的,但肥大細胞的脫顆粒功能減弱,必然帶來經絡功能的減弱嗎?這是否是一個邏輯上的“充分必要條件”仍然有待商榷,可見,“經絡是流動的組織液”是一個建立在假說之上的假說,誠然其部分分析過程是科學的,但仍然不能完全解釋經絡現象。臨床實驗中,有學者嘗試用手十二井穴刺絡放血后腦卒中好發區組織液流動速率變化規律來驗證這一學說,而遺憾的是,縱觀全文,無疑只是借助“腦組織液流速下降應與神經元代謝水平的下調有關,而代謝水平的下調可能是卒中時該法神經保護的機制”論證了實驗結果,與經絡現象并無明確關系[23]。可見,因為缺乏有力證據,“經絡是流動的組織液”暫時是無法被廣泛接受的。
經絡學說是古人對針灸診療作用的一種直觀解釋,是從“象思維”入手。經絡學說之所以長期停滯,正是由于沒有捅破這層窗戶紙[24]。遺憾的是,隨著西方科學思維方法逐步取代傳統的中醫思維,這層窗戶紙一直半遮半掩。因此要借助“天人合一”“取類比象”的思維方法,重新認識中醫基礎理論產生的淵源及其內涵,努力從對“象”的認知過程中尋找中醫及針灸學術研究的突破點,從而使其理論有較大的創新和發展,更好地為臨床服務,助推針灸理論的研究和學科的發展[25]。
鑒于當代的教育體系從小培養學生運用“結構決定功能”的思路研究問題,部分學者常遵循前文所述的“還原論”的方法研究經絡,近年來相關文獻無論是提出假說或是嘗試實驗論證,都遵循著“經絡具有具體結構”這一原則,似乎是要向所謂“科學界”證明,卻無濟于事。而更有一批學者在面對問題時,僅有空洞的口號和號召,或是碰到問題就顯露出保守的“回歸原態”“維持現狀”思路[26]。“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學的認識離不開科學的方法和工具,如果沒有陰極射線管的發明,科學家們也不可能探測到神經的動作電位[27],那么真正能證明經絡的工具是什么?誠然需要利用現代科學的方法驗證中醫的某些觀點,但必須指出的是,現代科學的思維模式和傳統的中醫思想體系有極大區別,現代研究者從小接受著“現代的”“科學的”教育,而中醫的觀點和方法從形成、理解到運用并不是遵循著所謂“現代科學”的思想,也許中醫很樸素,甚至帶有一些錯誤的認識,但不能用另一種思維方式去否定它,這無疑是“忘本”的,但又不能本著“維持現狀”或是完全照搬經典的態度學習和繼承中醫,這樣便會止步不前。要做的是拾起先人正確的、卻被現代科學拋棄的思維方式解讀現代科學不能理解的中醫概念,經絡實在是一個極好的例子,“科學”不能證明經絡,那“科學”一定都是正確的嗎?知識是隨著認識發展方法的變化不斷更新乃至否定過去的錯誤的。如何在西方科學的夾縫中找到現代中醫學的生存之道,堅持古人傳承的寶貴思想方法完成先人未盡的使命,是新一代中醫人的責任與使命。
[1] 馬子密,賈春華.取象比類——中國式隱喻認知模式[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2012,(5):2082-2086.
[2] 郝婷婷,付于.近10年經絡本質研究的進展[J].四川中醫,2012,30(7):154-156.
[3] 季鐘樸.現代中醫生理學基礎[M].北京:學苑出版社,1991:434.
[4] 胡翔龍.中醫經絡現代研究[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0:256.
[5] 祝總驤.針灸經絡生物物理學——中國第一大發明的科學驗證[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6] 胡龍成.洋流與人類生活[J].科技潮,1999,9:72-73.
[7] 徐天成.混沌內部的隱秩序——經絡內涵的另一種解讀[J].中國針灸,2015,35(2):151-154.
[8] 李志剛.通過剖析“流動的組織液就是經絡”一說認清經絡的本質[J].中國針灸,2012,32(9):798.
[9] 張聲閎,陳靜.對經絡縱深的再思考[J].科技導報,2001,1(3):24-28.
[10] 覃芳,李立.關于經絡實驗結果與經絡間隙維假說一致性的思考[J].中華中醫藥學刊,2007,25(10):2014-2017.
[11] 張聲閎,陳靜,李佩斌.經絡就是人體間隙維系統[J].大自然探索,1997,16(3):67-72.
[12] 張聲閎,陳靜,李佩斌.經絡研究的新思路(一)[J].遼寧中醫雜志,1999,26(11):488-489.
[13] 馬玉寶,許瑜.機體細胞的經絡歸屬[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3,11(13):60-61.
[14] Niehrs C. Regionally specific induction by the Spemann-Mangoldorganizer[J].Nat Rev Genet,2004,5:425-434.
[15] Meinhardt,H.Organizer and axes formation as a self-organizingprocess[J].Int J Dev Biol,2001,45:177-188.
[16] Hotary KB,Robinson KR.Endogenous electrical currents and voltagegradients in Xenopus embryos and the consequences of theirdisruption[J].Dev Biol,1994,166(2):789-800.
[17] Laird DW,Yancey SB,Bugga L,et al.Connexin expression and gapjunction communication co/mpartments in the developing mouselimb[J].Dev Dyn,1992,195:153-161.
[18] Shang C.Electrophysiology of growth control andacupuncture[J].Life Sci,2001,68:1333-1342.
[19] Meinhardt H.Models of Biological Pattern Formation[M].London:Academic,1982:17-23.
[20] Rives AW,Galitski T.Modular organization of cellular networks[J].Proc Natl Acad Sci USA,2003,100:1128-1133.
[21] 丁光宏,楊靜,陳爾瑜,等.人體組織液定向流動與經絡[J].自然科學進展,2001,99(8):29-36.
[22] 丁光宏,沈雪勇,姚偉,等.組織液定向流動的動力學機理與人體經絡現象[J].自然科學進展,2005,15(1):61-70.
[23] 朱凱,和清源,韓鴻賓.手十二井穴刺絡放血后腦卒中好發區組織液流動速率變化規律研究[J].中國醫藥導報,2014,11(10):20-24.
[24] 馮磊.象思維助推中醫經絡原創研究[N].中國中醫藥報,2010-10-14(4).
[25] 曹大明,路玫.從“象思維”淺談對中醫針灸理論的再認識[J].中國針灸,2013,33(1):75-78.
[26] 王忠,朱永旺.中醫學思維模式的相關探討[J].中國中醫藥科技,2014,21(2):175-176.
[27] 張維波.經絡——生命的原始體液循環系統[J].中醫藥管理雜志,2006,14(7):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