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高唐神女傳說的炎帝部族文化屬性

2015-03-26 04:43:44李炳海
湖北社會科學 2015年3期

李炳海,劉 洋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北京 100872)

高唐神女的傳說,是二十世紀辭賦研究的熱點,相繼推出一系列產生很大影響的論著。時至今日,這方面的研究依舊保持旺盛的勢頭,但是,如何把高唐神女傳說置于先秦部族文化的背景之下加以審視,卻顯得較為薄弱,未能引起足夠的重視。炎帝和黃帝兩大部族,是華夏文化的主要源頭。然而,無論傳世文獻還是出土文物,有關黃帝部族的資料甚為豐富,而炎帝部族文化的信息則相對匱乏。有的傳世文獻把高唐神女說成是出自炎帝部族,系炎帝之女。這就為該領域研究提供了一個切入點,就是探討高唐神女傳說與炎帝部族文化是否存在關聯。如果存在關聯,高唐神女傳說從哪些方面體現出炎帝部族文化的屬性。對這些問題的解答,都要通過實證的方式進行操作。

一、炎帝部族的人神雜糅、天地相通與高唐神女的血統

高唐神女傳說首先要解決的懸案,是這位神女的身份問題。她究竟是天帝之女,還是赤帝、即炎帝之女?對此,傳世的早期文獻所作的記載就給后人留下了疑點。今本《文選》收錄的宋玉《高唐賦》,沒有對高唐神女的血緣關系加以標明,只是假托這位神女之口稱:“妾,巫山之女也,為高唐之客。”李善注引《襄陽耆舊傳》如下記載:

赤帝女曰瑤姬,未行而卒,葬于巫山之陽,故曰巫山之女。楚懷王游于高唐,晝寢,夢見與神遇,自稱是巫山之女,因幸之。[1](P卷十九)

照此說法,高唐神女是赤帝之女,也就是炎帝之女。《太平御覽》卷三九九《應夢》欄目亦引《襄陽耆舊記》的相關記載:

我帝之季女也,名曰瑤姬,未行而亡,封巫山之臺。精魂依草,寔為莖之,媚而服焉,則與夢期。所謂巫山之女,高唐之姬。[2](P1844)

古人所說的帝,如果不加前冠和后綴,通常指的是天帝、上帝,這是早期行文的基本規則。按照這條記載推斷,高唐神女是上帝之女。李善引的《襄陽耆舊傳》與《太平御覽》引的《襄陽耆舊記》,指的是同一部地方志,由于所據版本不同,對高唐神女血緣關系的記載出現差異。

《文選》收錄了江淹所擬潘岳的《述哀詩》,其中有“爾無帝女靈”之語,李善注引《宋玉集》所述高唐神女如下話語:

我帝之季女,名曰瑤姬。未行而亡,封于巫山之臺。[1](P卷三十一)

這段話不見于今本《宋玉集》及《文選·高唐賦》,而與《太平御覽》所錄《襄陽耆舊記》的相關文字大體一致,高唐神女自稱是天帝之女。據此推斷,古本《宋玉集》是把高唐神女說成是天帝之女,有神靈血統。

高唐神女究竟是炎帝之女、還是上帝之女?單憑上述文獻無法作出明確的判斷,同一部《襄陽耆舊傳》就因為版本不同而說法各異,確實令人無所適從。高唐神女是神話傳說,涉及到炎帝和天帝,因此,需要從炎帝與天帝相關聯的神話系統中加以考察,對高唐神女的由來作出認定。

炎帝系統的神話傳說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祖先神與天神往往混淆在一起,而不是截然分開。《詩經·大雅·崧高》首章寫道:“崧高維岳,峻極于天。維岳降神,生甫及申。維周之翰,四國于蕃,四方于宣。”對此,高亨先生作了如下解釋:

甫,讀為呂,國名,故城在今河南南陽縣西三十里,國君姜姓。申,國名,故城在今河南南陽縣北二十里,國君也姜姓。此二句言嵩山有神下降,生呂侯和申侯。[3](P452)

高亨先生對“維岳降神,生甫及申”所作的解釋是正確的。申和甫均為姜姓,出自炎帝系統。這兩個諸侯國的君主本是炎帝的后裔。可是,詩中卻把他們說成是嵩山降神所生,是神靈的兒子。那么,嵩山降下的是什么神靈呢?這從“崧高維岳,峻極于天”兩句詩中可以得到答案。嵩山高聳入天,那里降下的神靈只能是天神、天帝。在這幾句詩中,炎帝系統的祖先神和天神是混在一起的。天帝既是天神,又是炎帝系統的祖先神。姜姓成員既是炎帝的后裔,又是天帝的子孫。

《詩經·大雅·生民》開頭寫道:“厥初生民,時維姜嫄。”對于姜嫄,高亨先生寫道“:她可能是原始時代母系社會一個氏族的女酋長,生下后稷。自后稷以后便進入父系社會了。”[3](P402)這是學界比較普遍的看法。姜嫄,姜姓,出自炎帝系統。相傳姜嫄因踩天帝的腳印而生后稷,這則神話傳說反映的還是炎帝系統的文化屬性,即祖先神與天帝的合二而一,天帝一身而二任。

炎帝系統的神話傳說,祖先神和天帝往往混淆在一起。造成這種狀況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炎帝發祥地一帶的神話傳說中,天帝和下界先民并不是隔絕的,而是往往彼此混雜,居住在同一地域。上天和下界也并非閉塞不通,而是可以彼此往來。

《國語·魯語上》稱:“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谷百蔬。”關于烈山氏,韋昭注:“烈山氏,炎帝之號也,起于烈山。《禮·祭法》以烈山為厲山也。”徐元誥寫道:

《路史·禪通紀》:“炎帝神農氏,生于列山之石室。”注云:“列山,即烈山,厲山,《水經》作賴山,今江夏隨縣北界厲鄉村南重山也。”[4](P155)

炎帝發祥于今湖北隨縣,這是許多古代文獻都加以記載的歷史事實。《括地志》寫道:

厲山在隨州隨縣北百里,山東有石穴,或曰神農生于此,所謂厲山氏也。春秋時為厲國。[5](P190)

相傳炎帝出生的石穴在隨縣以北百里處,把炎帝發祥的地域標示得更加具體。從《山海經》的記載考察,炎帝發祥的隨縣一帶,屬于《中次十一經》收錄的范圍。

《中次十一經》首個條目有如下記載:“荊山之首,曰翼望之山。湍水出焉,東流注于淯,貺水出焉,東流注于漢。”郭璞注:“今湍水逕南陽穰縣而入淯水。”[6](P72)湍水發源于今河南伏牛山,在今湖北襄陽北匯入淯水。文中提到的貺水也是發源于翼望之山、亦即伏牛山,向東流入漢水。由這兩條線索進行判斷,它指的是白河。

《中次十一經》第二個條目寫道:“又東北一百五十里,朝歌之山,沅水出焉,東南流注于滎。”對于朝歌之山,畢沅寫道:

山在今泌陽縣西北,俗稱十八盤山。《水經》云:“沅水出沅陰縣西北扶予山。”注云:“《山海經》云朝歌之山。”[6](P72)

朝歌之山,《水經》稱為扶予山,俗稱十八盤山。具體地點在漢代沅陰縣西北,即今河南南陽北部古代方城山一帶,又稱衡山。

《中次十一經》第三個條目寫道:“又東南二百里,曰帝囷之山。……帝囷之水出于其上,潛于其下。”帝囷之山在朝歌之山、亦即方城山的東南二百里處,照此推算,它應是位于桐柏山以南、隨縣以北的今湖北境內。山名而冠以帝字,暗示這座山與天帝的關聯。《說文解字·口部》:“囷,廩之圓者,從禾在口中。圓謂之囷,方謂之京。”朱駿聲引《釋名·釋宮室》:“囷,綣也,藏物繾綣束縛之也。”[7](P796)囷,本指圓形糧倉。囷具有儲備糧食的功能,由此而來,可以引申出容納、居留之義。帝囷之山,指的應是天帝藏身之山。這種推測在《中次十一經》中可以找到內證。該板塊結尾寫道:“禾山,帝也。其祠太牢之具,羞瘞倒毛。”郝懿行寫道:“上文無禾山,或云帝囷之山脫文,或云求山之誤文。”[8](P501)郝氏列舉兩種說法,第一種可取。禾山,應是囷山的脫文。因為囷山是天帝的棲息之處,故稱“帝也”。而《中次十一經》的求山,與天帝沒有關聯。因為帝囷之山是天帝的棲息之處,所以祭祀的規格很高,用“太牢之具”,祭品有牛、羊、豕,是最豐盛的祭品。對于“羞瘞倒毛”,郭璞注:“薦羞反倒牲埋之也。”畢沅稱:“倒當為到,古不從人。”[6](P77)郭璞未注毛字,顯得含混。畢沅說可取,倒毛、本當作到毛。毛,指祭祀所用牛、羊、豕的毛。到,這里用它的特殊含義。《莊子·外物》篇寫道:“春雨日時,草木怒生,銚鎒于是乎始修,草木之到植者過半而不知其然。”《釋文》引司馬彪注:“鋤拔之更生者曰到植。”[9](P943)從這則注解可以看出,與鋤拔對應的是到字,與更生對應的是植字。到,在這里指的是鏟除、去掉。到,字形從至、從刀。至,本指射出的箭落地,刀有宰割功能,因此,到字有除掉之義。所謂的倒毛,指的是把用于祭祀的牛、羊、豕去掉毛,以表示對天地的尊崇。這種祭祀方式有力地證明,《中次十一經》的帝囷之山,是先民想象中的天帝在下界的棲息之地,位于桐柏山一帶的湖北隨縣附近,與炎帝的發祥地相鄰。

《中次十一經》排在帝囷之山后面的條目是視山:“又東南五十里,曰視山。其上多韭,有井焉,名曰天井。夏有水,冬竭。”視山與傳說的帝囷之山相鄰,位于帝囷之山東南,當在今湖北隨縣一帶,那里是炎帝的發祥地。《中次十一經》對于視山所作的記載,關注的是山上的井,它夏有水而冬竭,稱為天井。無獨有偶,炎帝發祥的湖北隨縣,也以井泉聞名于世。《水經注》卷三十一酈道元敘述溠水流經地域時寫道:“其水又南與義井水合,水出隨城東南,井泉嘗涌溢而津注,冬夏不異,相承謂之義井,下流合溠。”[10](P472)《中次十一經》所載的帝囷之山,“水出于其上,潛于其下。”與帝囷之山相鄰的視山有天井,而炎帝發祥的隨縣則有義井,三處都以水的奇特著稱。由此可以證明,《中次十一經》記載的帝囷之山、視山,是以炎帝的發祥地為原型和背景,井泉奇異的線索貫穿其中。傳說中的視山與帝囷之山相鄰,暗示炎帝集團所在的方位就是天帝在下界的棲居之處,體現的是人神雜糅的理念,把天帝與炎帝的距離拉得極近。

《中次十一經》有如下記載:

宣山,淪水出焉,東南注流于視水,其中多蛟。其上有桑焉,大五十尺,其枝葉四衢,其葉大尺馀,赤理黃華青柎,名曰帝女之桑。

對于帝女之桑,郭璞注:“圍五丈也,言枝交互四出。婦女主蠶,故以名桑。”[6](P75)樹名帝女之桑,意謂天帝之女采此樹的桑葉以供養蠶之用。帝女,指的是天帝之女。巨大的桑樹“其枝四衢”,樹枝交織在一起,形成四通八達的通道,暗示天帝之女由樹枝構成的通道出入天地之間。

《太平御覽》卷二九一引《廣異記》對于帝女之桑的由來給出另一種說法:

南方赤帝女學道得仙,居南陽愕山桑樹上。正月一日御柴作巢穴,至十五日成。或作白鵲,或女人。赤帝見之,悲慟誘之。不得,以火焚之。女即升天,因名帝女桑。[2](P4086)

這是后來出現的傳說,與《中次十一經》有關帝女之桑的記載已經相去甚遠。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差異,就是把《中次十一經》所說的帝女、亦即天帝之女,置換成南方赤帝之女。高唐神女或稱天帝之女,或稱赤帝之女,這種情況與帝女桑不同的解說版本相似。

對于高唐神女身份的認定,必須把這個學術懸案置于炎帝文化系統中加以考察,才有可能作出合理的解釋。炎帝部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人神雜糅,天地相通,祖先神與天帝往往合二而一。正因為如此,古代文獻有的把高唐神女說成炎帝之女,有時又說她是天帝之女,這種混淆是炎帝部族文化屬性造成的,有其必然性。

《尚書·呂刑》記載,由于苗民濫用刑罰,導致許多人向上帝申訴,于是天帝采取措施,“乃命重、黎絕地天通,罔有降格。”[11](P523)這個事件向人們透露出如下信息:三苗部族人神雜糅、天地相通。《國語·楚語下》對于絕地天通舉措的由來,也有類似的敘述:“及少皞之衰也,九黎亂德,民神雜糅,不可方物。”韋昭注:“九黎,黎氏九人,蚩尤之徒也。”[4](P514)處于天地相通、人神雜糅狀態的是苗民、蚩尤集團,這兩個集團均屬于炎帝部族。《后漢書·西羌列傳》寫道:“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別也,其國近南岳。”對于“南岳”,李賢注:“衡山也。”[12](P2869)這里所說衡山指楚國的方城山一帶,屬于伏牛山脈,炎帝的發祥地在衡山以南。蚩尤所代表的九黎,亦屬炎帝部族。《山海經·大荒東經》稱:“應龍處南極,殺蚩尤與夸父。”袁珂先生寫道:“蓋夸父與蚩尤同為炎帝之裔。”[13](P361)這個判斷是正確的,炎帝、蚩尤集團都以牛、羊為圖騰對象,明顯屬于同一部族。《尚書·呂刑》、《國語·楚語下》所描述的苗民、九黎的天地相通、人神雜糅的狀態,其實是炎帝部族文化的體現。在神話傳說中,炎帝的后裔確實能夠出入天地之間。《山海經·大荒西經》寫道“:有互人之國。炎帝之孫名曰靈恝,靈恝生互人,是能上下于天。”袁珂先生寫道:“經文互人之國,王念孫校改互為氐,是也。”[13](P415)王念孫改互為氐,是因為《海內南經》有氐人國條目。其實,經文稱互人是有暗示意義在其中,沒有改字作解的必要。《說文解字·竹部》“: ,可以收繩者也,從竹,象形,中象人手所推握也。互,或省。”朱駿聲寫道:

按:省竹者古文,小篆加竹。……《周禮·司會》:“以參互考日成。”《漢書·劉向傳》“:宗族盤互。”注:“字或作牙,謂若犬牙相交入之意也。”[7](P404)

互有交錯之義。互人能上下于天地之間,有登天本領,取的正是交錯、進入之義。互人是炎帝之孫靈恝所生,靈,神奇、靈異之義。恝,字形從 恝、從心。《說文解字·部》朱駿聲注“:,……疑即栔字之古文。”[7](P667)這種推斷是可信的。對于栔字,段玉裁注“:古經多作契,假借字也。《大雅》:‘爰契我龜。’毛傳‘:契,開也。’”[14](P183)段玉裁所引《大雅》詩句見于《綿》。恝字構形從 恝、從心,心靈開啟之義。靈恝,意謂神奇而心靈開啟,因此,其后裔互人能出入天地之間。靈恝、互人,這兩個名稱都具有暗示性。

綜上所述,炎帝部族文化的特點是人神雜糅、天地相通。反映在《山海經》中,是炎帝發祥地一帶出現一系列與天帝相關的山水名稱,炎帝的后裔能出入于天地之間。反映在高唐神女故事中,就是天帝和炎帝相混淆,祖先神和天帝無法截然分開。

二、炎帝部族的變形轉生觀念與草、瑤姬

《太平御覽》卷三九九《應夢》欄目引《襄陽耆舊記》,其中有高唐神女如下自述:

我帝之季女也,名曰瑤姬,未行而亡,封于巫山之臺。精魂依草,寔為莖之,媚而服焉,則與夢期。所謂巫山之女,高唐之姬。[2](P1844)

這段話對于高唐神女的由來交待得比較明確。她是天帝的小女,死后精魂化為草。這是一則變形轉生的傳說,類似記載還見于《山海經·中次七經》:“姑瑤之山,帝女死焉,化為草。其葉胥成,其華黃,其實如菟丘,服之媚于人。”對此,畢沅寫道:

李善注《文選》云,宋玉《高唐賦》曰:“我帝之季女,名曰瑤姬,未行而亡,封于巫山之臺。精神為草,實曰靈芝。”[6](P63)

畢沅所引《高唐賦》的文字,出自《文選》江淹《別賦》李善注,與《襄陽耆舊記》所載大同小異,而帝女死后化為草一段文字是今本《高唐賦》所見不到的。畢沅把《中次七經》帝女死后化為草的記載,與高唐神女傳說加以貫通,認為二者屬于同一系列。袁珂先生在此基礎上則進一步指出“:知瑤姬神話乃謠 艸草神話之演變也。”[13](P143)這個判斷是有道理的,《中次七經》所記載的瑤姬,與傳說的高唐神女同名,二者確實存在密切關聯。需要進一步加以探討的是,這兩則神話與炎帝部族文化存在什么樣的關聯。

瑤姬、高唐神女傳說反映的是人在死后變形轉生的觀念,這在古代早期是普遍存在的。只是由于部族不同、想象世界的轉生方式也存在明顯的差異。西北古族認為人死靈魂升天,東夷族認為人死靈魂歸山,楚族、夏族則認為人死之后變形為水族動物。[15](P159-216)高唐神女傳說依托于炎帝,那么,這種死后變形為草的轉生觀念,是否出自炎帝系統呢?所得出的結論是肯定性的。

虞舜出自炎帝部族。炎帝以牛羊等為圖騰對象,據《史記·五帝本紀》記載,舜之父瞽叟,“瞽叟之父曰橋牛”。舜的同父異母弟是以象為名。這兩個名稱保留的是家畜圖騰的痕跡。

《尚書·堯典》記載,向堯推薦舜為接班人的是四岳,而四岳出自炎帝部族。舜代堯執政之后,第一個重要的舉措是巡狩祭祀東南西北四岳,這在堯執政期間是不曾有過的。四岳是炎帝的故地,舜所祭祀的是炎帝部族的神靈。“歸,格于藝祖。”祭祀四岳之后再祭祀自己的祖廟,舜把四岳之神作為自己的祖先神加以祭祀。

炎帝發祥于今湖北隨縣一帶。《水經注》卷三十一對隨地的溠水、義井水有如下記載:“其水又南與義井水合,水出隨城東南,井泉嘗涌溢而津注,冬夏不異,相承謂之義井,下流合溠。”對此,熊會貞先生寫道:“有《漢舜子巷義井碑》,見《隸釋》。《輿地紀勝》載舜子井。《隋志》,舜子井在州治東南一里,亦名義井。”[16](P2641-2642)炎帝發祥地的義井,又名舜子井,并把那里稱為舜子巷。這種名稱向人們透露出舜出自炎帝發祥地的信息。《墨子·尚賢中》稱:“古者,舜耕歷山,陶河瀕,漁雷澤。”關于歷山的具體地域,存在多種說法,有山西安邑說、山西永濟說、山東濟南說、浙江余姚說等[17](P34)。這些說法皆出自漢代以后,不見于先秦文獻。如前所述,《國語·魯語上》提到烈山氏,也就是炎帝,其發祥地亦稱為烈山、厲山。舜所耕作的歷山,指的應是炎帝故地,在今湖北隨縣一帶。

多方面的證據表明,舜屬于炎帝部族成員,而且是重要的成員,舜的名稱也體現出炎帝部族的變形轉生觀念。“炎帝系統的先民認為人死之后變為植物,以這種方式轉生。……舜的本義是開花的草,顯然,這是認為死者將變形為花草,實現轉生。用舜作為死者的稱號,反映的是炎帝系統的文化屬性。”[18](P68)

人死之后不可能變形轉生,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盡管如此,炎帝部族把死者的生命力寄托于花草的思維方式,卻在炎帝后裔那里依舊作為歷史的慣性發揮作用。陳國的君主是虞舜的后裔,血脈出自炎帝部族。《詩經·陳風·防有鵲巢》是產生于陳地的詩歌,全詩如下:

防有鵲巢,卭有旨苕。誰侜予美,心焉忉忉。

中唐有甓,邛有旨鷊。誰侜予美,心焉惕惕。

對于其中防、卭、苕,毛傳“:防,邑也。卭,丘也。苕,草也。”[19](P473)馬瑞辰對毛傳作了修正“:此章防與卭對言,猶下章中唐與卭對言。卭為丘名,則防宜讀隄防之防,不得以為邑名。”[20](P135)馬瑞辰的辨析是有道理的,防指隄防,卭指高出地面的土丘。《說文解字·人部》“:侜,有壅蔽也。從人,舟聲。《詩》曰‘:誰侜予美。’”[14](P378)許慎釋侜為壅蔽,并且援引《防有鵲巢》的詩句為例,結論是可信的。詩中兩次出現“誰侜予美”的句子,高亨先生寫道:

誰侜予美。予美是說我的美人,即作者指他的妻子。《唐風·葛生》“:予美亡此,誰予?獨處。“”予美亡此,誰予?獨息。“”予美亡此,誰予?獨旦。”那是一首悼亡詩“;予美亡此”是我的美人死在此地。可證此詩的“予美”也是此意。[3](P183)

作品中的予美,確實指詩人的妻子,并且是亡妻,這是一首悼亡詩。詩人由隄防樹上的鵲巢,引發對亡妻的悼念。“卭有旨苕”“、邛有旨鷊”,是說亡妻的墳墓上已經長生草類。“誰侜予美”,是詩人無可奈何的追問,是誰讓我的愛妻長眠于墳墓,與自己生死懸隔。詩中所提到的旨苕、旨鷊,前面都冠以“旨”字,形態美好之義。苕,又見于《詩經·小雅·苕之華》:“苕之華,蕓其黃矣。”毛傳“:苕,陵苕也,將落則黃。”鄭玄箋“:陵苕之華,紫赤而繁。”王先謙寫道:

《釋草》“:苕,陵苕。”又云“:黃華蔈,白華茇。”舍人注“:別華色之異名也。”《史記·趙世家》“:顏若苕之華。”《集解》引綦母邃曰“:陵苕之華,其色紫。”[19](P819-820)

苕,又名陵苕,花紫色而繁茂。因其美麗可觀,《史記·趙世家》用來比喻美女。苕,又名紫云英。

鹝,借為虉,草名。對于它的具體形態,陳子展先生寫道:

鹝,綬草,今名盤龍參。蘭科,多年生草本。莖高尺許,葉狹長形。夏開淡紅小花,穗狀花序盤旋而上,似綬,又似盤龍,故名。[21](P439)

《防有鵲巢》的作者一方面稱亡妻為“予美”,另一方面又著意點出墳墓上生長的美麗的花草,可謂兩美相映。這首詩滲透的是生命一體化的理念,通過敘事抒情進行暗示:因為亡妻美麗動人,所以墳丘生出的花朵也楚楚可愛,是墓主生命力所滋潤培育。《防有鵲巢》出自陳地,是炎帝后裔居住的區域。炎帝部族以花草為依托的變形轉生理念,在這首詩中演變為死者生命力與花草相通的意象。因為死者的美麗,墳墓生出的花草也嫵媚動人。

高唐神女、瑤姬神話體現的是炎帝部族的變形轉生理念,認為人死之后變為花草,以這種方式延續生命。炎帝部族的這種理念,是由多種原因生成的。花草以多年生植物為主,具有很強的再生能力,正如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所言:“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花草的這種屬性,使得它有可能成為古代先民變形轉生理念的依托和載體。炎帝部族以牛羊為圖騰對象,姜姓傳達的就是這種信息。牛羊以草為食,以草為依托,正如《敕勒歌》所言:“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炎帝部族以牛羊為圖騰對象,從而使得這個部族的先民對花草有一種特殊的感情,把它與人的生命相溝通。炎帝又稱神農氏,以農耕為本,又有神農嘗百草的傳說,這也使得炎帝部族先民和花草的關系特別親近。在以上諸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炎帝部族先民把花草視為變形轉生的媒介,產生出一系列這方面的神話傳說。

但是,炎帝部族的變形轉生神話傳說,也有例外的情況。《山海經·北次三經》有如下記載:

發鳩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于東海。

這則神話傳說明確標示,精衛鳥是炎帝的小女死后所變。女娃是炎帝之女,但是,她死后不是變形為花草,而變形為鳥,與高唐神女傳說大相徑庭。如何解釋這種差異呢?這需要把精衛填海神話放到整部山海經中加以考察。

《山海經》一書中,人或精靈死后變形為鳥的傳說共有三例,除精衛神話之外,其馀兩例見于《西次三經》:

炎帝部族文化的基本屬性之一是人神雜糅,天地相通,《山海經·中次十一經》記載的炎帝發祥地,就與天帝在下界的棲息區域相鄰。與炎帝密切相關的瑤姬、精衛神話,盡管兩位女性變形轉生的方式不同,但是,《山海經》對兩則神話所作的記載,依然滲透人神雜糅、天地相通的理念。

《中次七經》排在姑瑤之山前面的條目如下“:鼓鐘之山,帝臺之觴百神也。”再往前的條目寫道“:休與之山,其上有棋焉,名曰帝臺之棋。五色而文,其狀如鶉卵。帝臺之石,所以禱百神者也,服之不蠱。”郭璞注“:帝臺,神人名。”[6](P63)袁珂先生稱:“則帝臺者,蓋治理一方之小天帝。”[13](P168)姑瑤之山記載帝女化為草的傳說,排在這則傳說前面的兩個條目,敘述的都是帝臺與百神交往的具體方式,帝女與帝臺及百神相鄰。

《中次十一經》與炎帝發祥地視山相鄰的是帝囷之山,也就是天帝在下界的棲息場所。帝囷之山在前,視山在后,二者前后相次。《北次三經》排在精衛填海神話前面的條目寫道:“神囷之山,其上有文石,其下有白蛇,有飛蟲。”神囷之山,指的是神靈棲息之山。白蛇、飛蟲是這座神山的守護者。白蛇很罕見,飛蟲指騰蛇,即能騰飛的蛇,二者都是怪異之物,所以充當神山的守護者。炎帝之女變形轉生之后所處的發鳩之山,也與神山相鄰,與瑤姬所在的姑瑤之山相似,反映出炎帝部族文化人神雜糅、天地相通的屬性。

神話傳說中,炎帝的女兒在死后變形轉生。自然死亡的瑤姬化為草,溺水而死的女娃化為精衛鳥進行復仇。這兩則神話傳說成為重要的藝術原型,并且在古代文學作品中有機地整合在一起。《古辭為焦仲卿妻作》敘述劉蘭芝、焦仲卿夫婦自殺的婚姻悲劇,結尾部分有如下詩句:

兩家求合葬,合葬華山旁。東西植松柏,左右植梧桐。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中有雙飛鳥,自名為鴛鴦。仰頭相向鳴,夜夜達五更。

這首詩的序言稱焦仲卿是“廬江府小吏”,因此,吳兆宜對“合葬華山旁”作了如下解釋:“考西岳華山相去廬江甚遠,合葬事當從《古今樂錄》南徐華山畿為是。”[22](P49)廬江在長江北岸今安徽境內,南徐州是南朝所設,在長江以南今江蘇鎮江一帶。焦仲卿夫婦死于廬江,合葬于南徐州的華山畿要渡過長江,也不存在這種可能,因此,詩中的華山是借用已有的五岳山名,不必據實求之。正像鴛鴦不可能棲息在樹上一樣,均屬虛擬之辭。詩中枝葉相覆蓋、交織在一起的樹木,相向長鳴的雙鴛鴦,都是焦仲卿、劉蘭芝的化身,是他們的變形轉生。其中鴛鴦的夜夜長鳴到五更,表達的是對這場婚姻悲劇的幽怨之情。

《搜神記》卷十一所載韓憑夫婦的故事,與焦仲卿、劉蘭芝婚姻悲劇相似。韓憑為反抗宋康王奪去其妻何氏而自殺,何氏隨之亦自殺。兩人被埋葬之后,出現如下奇異事象:

宿昔之間,便有大梓木生于二冢之端,旬日而大盈抱,屈體相就,根交于下,枝錯于上。又有鴛鴦,雌雄各一,恒棲樹上,晨夕不去,交頸悲鳴,音聲感人。宋人哀之,遂號其木曰“相思樹”。相思之名,起于此也。南人謂此禽即韓憑夫婦之精魂。今睢陽有韓憑城,其歌謠至今猶存。

汪紹楹先生校注“:‘南人謂此禽即韓憑夫婦之精魂’——余嘉錫謂:‘此唐人劉恂《嶺南錄異》語,后人錄入時摻入。’此說是。”[23](P142)是否如余氏所說,尚待進一步證明。和焦仲卿夫婦故事相比,這則傳說更具有奇異色彩。墳間的樹木是無人栽植而一夜間自然生出,并且在一天之內達到盈抱合圍,成為巨樹。兩墳間的巨樹從根到枝都交錯在一起,變為一體。這則傳說中的巨樹、鴛鴦同樣是韓憑夫婦的化身,并且用鴛鴦的交頸悲鳴,把怨恨之情表達得更加充分。炎帝之女轉生為復仇鳥的神話,在這兩則故事中演變為悲劇夫婦轉生變形為冤禽;炎帝之女變形為草的藝術原型,則演變為悲劇夫婦以相偎相依的樹木形態出現。焦仲卿夫婦的婚姻悲劇發生在廬江,炎帝發祥地今湖北隨縣,在廬江西北三百公里處。韓憑夫婦故事提到睢陽有韓憑城,睢陽指的是今河南商丘,那里西距炎帝部族的中心嵩山不過二百馀公里。這兩則轉生變形為樹木、鴛鴦的婚姻悲劇故事,均處于炎帝部族文化圈內,歷史文化的積淀潛在地發揮著作用。至于后來的梁祝化蝶故事,則是在這兩則婚姻悲劇傳說基礎上的進一步演變,已經不再與炎帝部族文化存在直接關聯。

三、炎帝部族變形轉生載體的優美形態

高唐神女名曰瑤姬,這本來是一個美稱,可是,近代以來,對這個名稱的解釋卻走入誤區,需要予以辨析,進行歷史還原。首先對瑤姬之稱作出新解的是陳夢家先生,他寫道:

陳氏采用的是通假法,把瑤、佚、佻、淫視為同義詞。經過遞相通假,把瑤姬說成是淫女。聞一多先生同樣采用通假的方式釋瑤,并且較之陳氏走得更遠。他在《古典新義·釋 謠系》中寫道:“瑤之為言媱也,言以淫行誘人也。今呼妓女為媱子,是其義。”[25](P365)陳氏、聞氏的說法影響較大,當代學人亦有響應者,釋瑤姬為淫姬、草為淫草。

高唐神女傳說屬于神話,因此,有必要把瑤字置于古代神話總集《山海經》中加以考察,用以確定它在神話文獻中的本來含義。

《山海經》提到瑤者見于《大荒北經》:

東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間,附禺之山,帝顓頊與九嬪葬焉。爰有 丘鳥久、文貝、離俞、鸞鳥、皇鳥、大物、小物。有青鳥、瑯鳥、玄鳥、黃鳥、虎、豹、熊、羆、黃蛇、視肉、璿、瑰、瑤、碧,皆出衛于山。

這里敘述神話傳說中顓頊墓地的景物。其中猛獸、黃蛇是墓地的守護者,其馀則全是吉祥或珍奇之物。璿、瑰、瑤、碧屬于一類,指的是玉,作為珍寶出現,屬于吉祥之物。

《山海經》往往瑤、碧連言,指的均是美玉。《大荒西經》寫道:

沃之野,鳳鳥之卵是食,甘露是飲。凡其所欲,其味盡存。爰有甘華、甘柤、白柳、視肉、三騅、璇瑰、瑤碧、白木、瑯軒、白丹、青丹、多銀鐵。鸞鳥自歌,鳳鳥自舞,爰有百獸,相群是處,是謂沃之野。

沃之野是傳說中的世外桃源,人間天堂,那里物產豐富,生態極佳。瑤碧是沃之野的重要物產之一,作為珍奇之物出現。

在《山海經》中,瑤無論是單獨專指,還是瑤碧連言,都是作為吉祥、美好的對象出現,指的是玉類,而見不到它有負面意義。瑤字的這種表達正面意義的內涵,與它的構形相關。瑤,字形從玉從,而的構形從缶。《說文解字·缶部》“:缶,瓦器,所以盛酒漿。象形。秦人鼓之以節歌。”[14](P224)缶的基本功能是用于盛酒,有時也充當樂器,擊缶以節歌,對此,《史記》的《廉頗藺相如列傳》、《李斯列傳》,《漢書·楊惲傳》均有記載。缶的功能是滿足人的飲酒和娛樂需求,而這兩種需求都是令人愉悅的,由此而來,構形從缶的字,多用于表示正面意義,瑤字是這樣,其他系列相關的文字也是如此。還是先以《山海經》作為考察對象。《西次山經》稱“:槐江之山,……實為帝王之平圃。”所謂帝王之平圃,指的是天帝治理的園地,平,謂治理。“西望大澤,后稷所潛也,其中多玉,其陰多榣木之有若。”在槐江之山西望,是后稷潛入轉生的大澤,帶有神秘性。“大木之奇靈者為若”,見《尸子》,[26](P113)榣木能生出奇靈的若木,榣木也是神奇之樹,有誘人的魅力。《大荒西經》有如下記載:

有芒山,有桂山,有榣山。其上有人,號曰太子長琴。顓頊生老童,老童生祝融,祝融生太子長琴,是處榣山,始作樂風。

傳說太子長琴是樂曲的最早創制者,他是在榣山從事這一創制,由此看來,榣山是音樂的搖籃,是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美稱。

通過以上梳理可以看出,《山海經》中構形從缶的瑤、榣,無論作為單音詞出現,還是與其他詞語搭配而組成復合詞,所表達的都是正面意義,指代的是美好的物象,而見不到負面意義。除《山海經》之外,先秦許多文獻出現的構形從缶者,也往往表示正面意義,取其美好之義。《尚書·禹貢》:“厥草維繇。”繇,謂豐茂。《詩經·魏風·園有桃》:“我歌且謠。”謠,謂徒歌,不用樂器伴奏。《詩經·衛風·木瓜》“:贈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瓊瑤連言,指的是美玉。

山名姑媱,姑,指代女性。《呂氏春秋·先識》:“商王大亂,沉于酒德,辟遠箕子,爰近姑與息。”姑,指女性。媱,構形從女、從。的構形從缶,有美好之義。媱,女性美好之義。姑媱之山,就是美好的女性之山。帝女死后變形為草,亦即美麗的花草。對于 謠艸草的美麗形態,文中作了具體描寫。“其葉胥成”,郭璞注“:言葉相重也。”[6](P63)謠 艸 草生命力旺盛,故葉片相重疊。草開黃花,“其實如兔丘”,兔丘,又名兔絲、女羅。《詩經·小雅·頍弁》稱:“蔦與女蘿,施于松柏。”孔穎達疏證引陸璣之說:“今兔絲蔓連草上生,黃赤如金。今合藥兔絲子是也。”[27](P481)兔丘也是金黃色,與 謠艸 草相似。兔丘果實可入藥,草果實也有藥物功能。“服之媚于人”,服用草果實為人所喜愛,具有吸引人的魅力。這則神話秉持的是生命一體化的理念。帝女是美女,變形化為草,亦是美麗的植物。草枝葉茂盛,花朵金黃色,果實有藥物功能,可以使人具有魅力。草體現的是嫵媚,是秀美、優美。

《文選》卷十六江淹《別賦》李善注引宋玉《高唐賦》:“我帝之季女,名曰瑤姬。未行而亡,封于巫山之臺。精魂為草,實為靈芝。”《水經注》卷三十四《江水》條目引宋玉賦,亦稱瑤姬“精魂為草,實為靈芝。”根據這個版本系統《高唐賦》的文字敘述,瑤姬變形轉生的載體是靈芝。靈芝,又簡稱芝。《楚辭·九歌·山鬼》有“采三秀于山間”之語,王逸注:“三秀,謂芝草也。”[28](P28《)爾雅·釋草》有“苬芝”,郭璞注:“芝一歲三華,瑞草。”[29](P154)瑤姬死后變形為靈芝,這種植物每年開三次花,故又稱三秀。作為瑤姬化身的靈芝,顯示的是靈秀之美。

瑤姬變形轉生神話還有另一種版本流傳。《太平御覽》卷三九九《應夢》欄目稱瑤姬死后“,精魂依草,寔為莖之。”對于其中的“莖之”二字,通常認為是“靈芝”二字的訛傳,故以靈芝釋之。從上下文的意義考察,不必改字別釋,亦可以順暢相貫。莖,這里取其特殊含義,指的是挺拔。張衡《西京賦》寫道:“通天訬以竦峙,徑百常而莖擢。”李善注“:通天,臺名。……徑,度也。倍尋曰常。莖,特也。擢,獨出貌也。”[1](P卷二)李善以特釋莖,特,謂特立、挺拔。瑤姬精魂所依托的草“寔為莖之”,意謂實在是挺拔,生命力旺盛之象。作為瑤姬變形轉生載體的是草,就其本身的體態而言,屬于優美范疇的觀照對象。但是,這種優美形態不是像草、靈芝那樣嫵媚俊秀,而是表現出旺盛的生命力,是另一種優美形態。

炎帝部族把人正常的變形轉生載體設定為草,同時,所選擇的草類又都是形態優美,這種趨向從舜的稱號中也得到充分的體現。《說文解字·舜部》:“舜,草也。楚謂之葍,秦謂之藑。蔓地生而連華,象形。”[14](P234)舜是一種蔓生的花草,花朵連在一起。舜又稱為葍, 《爾雅·釋草》“葍 艸富”條目郭璞注“:大葉白華,根如指,正白可食。”郝懿行寫道:

今登、萊田間多有之,俗名葍子苗。……其葉如牽牛葉而微長,華色淺紅,如牽牛華而差小,即鼓子花也。亦有白華者,然不多見也。[29](P155)

舜草如牽牛花,或赤或白,花朵密集相連,美麗可觀。先民想象舜在死后變形轉生成為這種植物,是以優美的形態延續生命。

《山海經·北次三經》記載的精衛鳥,是炎帝少女溺水而死之后的變形轉生,這種鳥“文首、白喙、赤足”,色彩斑斕,是一只美麗鳥。與此形成對照的是《西次三經》所載鼓和欽 呸鳥被殺后的變形,一者化為大鶚,“其狀如鵰,黑文白首,赤喙而虎爪”;一者化為鵕鳥,“其狀如鴟,赤足而直喙,黃文而白首”。這兩只鴟鶚類的鳥都是猛禽,顯得兇殘而怪異。由此看來,在炎帝部族先民的想象中,本部族成員無論是自然死亡,還是兇死;無論是變形轉生為植物,還是變為飛鳥,都以美好的形態延續生命,這是炎帝部族文化的一個重要屬性。把瑤姬釋為淫佚的女性,在文字學、文獻學方面找不到根據,與高唐神女傳說的本來意蘊也相去甚遠。

四、馀論

高唐神女傳說最初見于宋玉的《高唐賦》、《神女賦》,這兩篇賦是先秦時期楚文學的精品。高唐神女傳說在多個方面體現炎帝部族文化的屬性,這就涉及到楚文化與炎帝部族文化的關聯。如果能從這個角度切入加以探索,那么,對于楚文化及文學的研究還會有廣闊的拓展空間。

炎帝部族發祥于今湖北隨縣一帶,而后向北遷徙,以嵩山為中心向四方擴展。從鄂北到豫南,是炎帝部族的重要根據地,也是楚族北上中原的必經之處。楚文化與炎帝部文化的融匯,主要是在這個地域進行。傳世文獻和出土文物提供的證據表明,先秦時期楚文化的中心地帶是在江漢流域,是在鄂北豫南,而不是在沅湘地區。由此而來,對于這個時期楚文化和文學的研究,就必須充分關注炎帝部族文化所起的作用,從楚文化與炎帝部族文化相互融匯的背景下加以審視。如果能夠按照這個思路進行操作,許多與楚文化和文學相關的問題會得到更加妥善的解決。

炎帝部族的先民認為人死之后轉生為植物,楚族先民則是把植物作為圖騰對象,認為本族始祖是由植物所孕育。[15](P77-79)《呂氏春秋·古樂》篇稱:“帝顓頊生自若水,實處空桑。”古今學者多把空桑釋為地名,位于魯北,[30](P301-302)實是誤讀。《呂氏春秋·本味》篇稱:“有侁氏女子采桑,得嬰兒于空桑之中。”[30](P744)講述的是伊尹由桑樹孕育出生的傳說。顓頊是楚族男性始祖,所謂的“帝顓頊生自若水,實處空桑”,與伊尹傳說屬于同類,指的是桑樹所孕育。處,謂隱伏,意謂在桑樹中孕育。若水,指雅礱江。楚族先民把樹木作為圖騰對象,炎帝部族先民則認為人死之后轉生為植物。明乎此,為什么屈原作品出現大量植物意象,《山海經·中山經》與炎帝部族及楚文化存在密切關聯的板塊,那里的植物為何往往具有藥物功能,均能找到它的根源,并且可以提升到生命哲學的高度加以把握。

《莊子·徐無鬼》篇寫道:“黃帝將見大隗乎具茨之山,……至襄城之野,七圣皆迷,無所問途。”文中所說的七圣,指黃帝的隨從人員。成玄英疏:“具茨,山名也。在滎陽密縣界,亦名泰隗山。”[9](P830)這是以實求之,把具茨之山定在今河南滎陽附近。大隗既是神名,又是山名,神名由山名而來。大隗,《山海經》作大騩,分別見于《中次七經》、《中次十一經》。如前所述,《中次十一經》板塊是炎帝部族發祥所涉地域,《中次七經》以泰室、少室之山為中心,其地在今河南嵩山一帶,是炎帝部族北上建立根據地之處。《莊子》是先秦時期楚文學的經典之一,《徐無鬼》篇黃帝將見大隗的寓言,是黃帝、炎帝兩大部族交往的歷史投影,表現的是推崇大隗所象征的炎帝部族,而黃帝則作為受教者的角色出現。

《遠游》是先秦時期楚辭的重要作品,文中稱“軒轅不可攀援”,王逸注:“黃帝以往,難引攀也。軒轅,黃帝號也。”[28](P166)神游主人公對黃帝持疏離態度,認為不可攀援。文中又寫道:“聞赤松之清塵兮,愿承風乎遺則。”洪興祖寫道:

《列仙傳》:“赤松子,神農時為雨師,服水玉,教神農,能入火自燒。至昆山上,常止西王母石室,隨風雨上下。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俱去。”[28](P164)

《列仙傳》是劉向編輯的一部仙話集,其中保存許多上古傳說。炎帝又稱神農氏,赤松子是傳說中的仙人,是炎帝之師,炎帝的少女亦隨赤松子仙化。《遠游》主人公疏離于黃帝,而要繼承炎帝之師赤松子的遺則,從中可以看出對炎帝部族文化的認同和接納。

大量事實表明,先秦時期楚文化、文學,與炎帝族文化不但存在關聯,而且彼此的關系很密切,體現在多個方面,高唐神女傳說只是其中一個典型案例。把先秦時期的楚文化、楚文學,與炎帝部族文化相溝通,是一個可以大有作為的學術天地,還有許多重要問題有待深入探索。

[1]蕭統,李善.文選[M].上海:同文書局 1885.

[2]李昉.太平御覽[M].北京:中華書局,1985.

[3]高亨.詩經今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4]徐元誥.國語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2002。

[5]李泰,賀次君,等.括地志輯校[M].北京:中華書局,1980.

[6]郭璞,畢沅.山海經[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7]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M].北京:中華書局,2011.

[8]郝懿行.山海經箋疏[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9]郭慶藩.莊子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1978.

[10]酈道元.水經注[M].長沙:岳麓書社,1996.

[11]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6.

[12]范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95.

[13]袁珂.山海經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14]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5]李炳海.部族文化與先秦文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16]楊守敬,熊會貞.水經注疏[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17]孫詒讓.墨子間詁[M].北京:中華書局,1996.

[18]李炳海.堯、舜、禹之稱的部族文化基因和文學效應[J].民族文學研究,2010,(1).

[19]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7.

[20]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M].北京:中華書局,1998.

[21]陳子展.詩經直解[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5.

[22]徐陵,吳兆宜,程琰.玉臺新詠箋注[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23]干寶,汪紹楹.搜神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5.

[24]陳夢家.高禖郊社祖廟通考——釋《高唐賦》[J].清華學報,1937,第 12卷(4).

[25]聞一多.古典新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26]朱海雷.尸子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27]孔穎達.毛詩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1980.

[28]洪興祖.楚辭補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

[29]郝懿行.爾雅義疏[M].北京:中華書局,1998.

[30]陳其猷.呂氏春秋新校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va| 国产综合精品日本亚洲777|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99久久夜夜嗨| 日韩av无码DVD| 久久婷婷国产综合尤物精品| 高清欧美性猛交XXXX黑人猛交| 香蕉久久国产精品免| 亚洲欧洲综合| 99中文字幕亚洲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jizz在线观看软件| 色噜噜在线观看| 日韩免费毛片视频| 99re热精品视频中文字幕不卡| AV不卡在线永久免费观看| m男亚洲一区中文字幕| 成人午夜视频网站| 国产亚洲视频免费播放| 在线视频97| 国产在线精彩视频二区| 99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99视频免费精品是看6| 午夜国产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动态图| 欧美一区二区丝袜高跟鞋| 欧美高清三区| 青青草国产精品久久久久| 亚洲va视频| 国产后式a一视频| 国产午夜人做人免费视频| 香蕉网久久| 国产一区二区网站| 日韩专区欧美| 亚洲综合二区| 成人va亚洲va欧美天堂| 青草精品视频| 在线不卡免费视频| 欧美一级在线播放| 欧美精品成人| 在线精品自拍|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福利|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国产成人无码播放| 国产精品欧美日本韩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欧美成人一级| 欧美不卡视频一区发布| 1024国产在线| 日本免费一区视频| 91精品小视频| 97超级碰碰碰碰精品| 亚洲欧洲日本在线| 亚洲国产欧美自拍| а∨天堂一区中文字幕| 久久综合婷婷| 国产一二三区视频| 精品伊人久久久香线蕉| 日本尹人综合香蕉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免费高清AⅤ| 国产内射一区亚洲| 日本午夜三级| 亚洲AⅤ永久无码精品毛片| 欧美亚洲日韩不卡在线在线观看| 日本高清免费不卡视频| 热re99久久精品国99热| 欧美视频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免费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乱妇无码AV在线| 欧美亚洲国产一区| 老色鬼欧美精品| 日韩精品亚洲人旧成在线| 波多野结衣在线一区二区| 国产欧美日韩在线一区| 亚洲视频免费播放| 国产在线观看一区精品| 国产区网址| 日韩123欧美字幕| 丁香六月激情婷婷| 国产精品漂亮美女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中文精品va在线播放| 好久久免费视频高清|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第一页免 | 久久精品丝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