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錦,李艾東
(1.銅陵學院,安徽 銅陵 244061;2.云南大學,云南 昆明 650091)
在現代計算機網絡技術與通信技術迅速發展的背景之下,我國新媒體開始大量涌現,特別是微博、微信的出現,直接改變了我國公眾的日常生活方式,發微博、玩微信、手機看視頻等等幾乎成為了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項目。正是如此,數字藝術在我國迎來了重要的發展契機,使得各種藝術資源可以通過各種新媒介以低成本的方式向公眾傳播,與此同時,數字藝術的表現形式也逐漸多樣化起來。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語境之下,數字藝術傳播不僅僅豐富了傳播學研究的內容,更是給我國藝術產業發展帶來了新的活力,并由此形成了數字藝術產業。可以說,數字藝術開始給相關企業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益。然而,正是在經濟利益的誘惑之下,數字藝術在傳播過程中面臨德性失范的問題,盜版、假冒、偽劣產品充斥市場,數字藝術過度娛樂化等等問題的頻頻發生,說明我們必須正視當前數字藝術傳播的德性失范問題,必須采取積極的措施重新構建數字藝術傳播秩序,以使得數字藝術不偏離藝術之真實內涵,在實現經濟效益的同時,更能為人的全面發展服務。
相對而言,數字藝術傳播德性是一個較為抽象的概念,其不僅僅是傳播學意義上的概念,還是藝術文化產業層面的概念,正如法蘭克福學派中的典型代表人物霍克海默和阿多諾所指出的那樣:“現代藝術傳播在本質上就是文化工業”。[1](p31)因此,要準確理解和掌握其內涵,不僅僅需要從傳播學理論的角度對數字藝術傳播的發展歷程進行梳理,還需要將其置于現代市場經濟中進行考察。
從馬克思的觀點來看,藝術傳播來源于藝術生產。早在19世紀,馬克思就在其《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法律、宗教、國家、科學、道德、藝術等等,都是生產的特殊表現形式,并普遍受到生產規律的制約與支配。[2](p74)馬克思此觀點的提出,奠定了“藝術生產”理論產生的基礎。至此以后,藝術生產便被視為一種特殊的生產形態,開始進入公眾視野,其主要注重的是精神生產,與物質生產形成鮮明的對比。從藝術發展的角度來看,藝術生產理論的提出具有重大的意義,標志著精神生產單獨從社會分工中脫離了出來,成為一種具有獨特審美價值與生產價值的社會新型分工。而藝術生產單獨成為一項社會生產活動的直接結果就是大量的藝術創作與作品開始出現,這就促使了另外一項藝術活動——藝術消費的出現,此時就面臨一個問題,即藝術生產的作品通過何種方式到達藝術消費者手中。也就是如此,使得藝術家們開始關注藝術傳播,將藝術傳播作為了連接藝術生產與藝術消費的重點環節。由此看出,藝術傳播的發展具有明顯的市場經濟特征。事實上,從整個藝術的發展歷史來看,藝術傳播活動在藝術發展的早期就曾經出現過,但是由于當時社會生產力發展較為低下,加之傳播技術十分落后,使得藝術傳播活動處于分散的境地,藝術家們也沒有給予藝術傳播的高度關注。后來在藝術生產力逐步解放的條件之下,由于藝術傳播的限制,使得藝術生產的很多作品不能被大多數消費者所欣賞與消費,這直接影響了藝術生產價值的實現?;诖耍谑袌鼋洕幝傻淖饔弥?,諸如音樂廳、電影院、藝術出版社、藝術報紙等專業性的藝術傳播機構開始出現,承擔起藝術傳播的任務,推動了藝術傳播的發展。
由此不難看出,從市場經濟學的角度來考量,藝術傳播的興盛與繁榮是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結果,同時也是藝術生產專業分工更為細致的體現。而數字藝術傳播作為藝術傳播的一種方式,其乃是以現代數字技術和計算機程序等手段,對圖片、影音文件進行的分析、編輯等應用,并實現作品傳播的過程。其與傳統藝術傳播最大的區別在傳播速度不同,在數字藝術傳播過程中,傳播速度較快,影響范圍也更廣。從傳播主體的角度來看,可以將其傳播活動分為兩個類別:第一類是由文化產業組織、企業、社會團體進行的數字傳播活動,這一類數字藝術傳播活動主要以盈利為目的;第二類是由個人進行傳播活動,這類傳播活動往往由藝術家或其他藝術愛好者基于個人情感的目的而進行的藝術傳播活動。在現代市場經濟的背景之下,數字藝術傳播主要以第一種傳播活動為主,如此可以更為有效地實現現代數字藝術的生產價值。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正是由于有些數字藝術傳播主體過度地追求數字藝術的生產價值,使得數字藝術傳播過程中出現精神價值的偏離,并由此導致了數字藝術傳播德性失范的問題。所謂的數字藝術傳播德性,指的是在數字藝術傳播過程中,從事數字藝術傳播的主體所以表現出來的道德與精神狀況,其注重的是非物質利益層面的要素。[3](p126-127)由此不難判斷,數字藝術傳播德性提出的初衷并非是以物質利益為中心,因此其主要目標不是實現藝術生產的經濟價值,而是實現藝術生產的社會價值,進而實現藝術生產經濟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為藝術的再次擴大創造條件?;诖耍梢钥隙ǖ氖牵瑪底炙囆g傳播德性構建的邏輯起點乃是實現藝術生產價值。
藝術的至高德性在于其能夠化解人類之痛苦,給人類帶來新的審美體驗。從這個角度來看,數字藝術傳播德性的終究目標應是能夠在數字化的時代背景之下,讓數字藝術消費者可以感知到數字藝術所帶來的美感,并讓數字消費者可以愉悅地接受數字藝術。[4](p76)在現代數字技術不斷進步的支持之下,數字藝術傳播呈現出低成本、傳播主體身份多元的特點,特別是微信、微博等新媒介的興起,使得人們只要手持移動終端設備,就可以成為藝術傳播的主體,不再像過去那樣只有藝術家或者其他專門從事藝術經營的企業或組織才能充當藝術傳播的主體。這一方面推動了數字藝術的發展,為實現藝術生產價值創造了更為良好的條件;但在另一方面,由于數字藝術傳播主體道德素養參差不齊,德性的異化給數字藝術傳播帶了巨大的負面影響,這直接成為新時期藝術生產價值實現的最大障礙。總體來看,當前數字藝術傳播德性失范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在數字化時代,藝術作品的表現形式呈現出多樣性,已經突破了傳統藝術表現形式的單一性,但如此也引發了另外一個問題,即藝術作品更容易被復制或盜版,進而引發了各種數字藝術作品侵權事件,直接將數字藝術傳播主體的道德卑劣性體現得淋漓盡致。
2012年,在數字藝術作品領域發生了著名的“韓寒 VS百度”事件,讓數字藝術作品的侵權問題迅速成為了我國公眾高度關注的焦點。韓寒對百度文庫中出現其文學作品《零下一度》、《像少年啦飛馳》、《1988:我想和這個世界談談》等問題向北京海淀區法院提出訴訟,在訴訟文書中,韓寒一針見血地指出百度侵犯其著作權的事實。事實上,早在2011年3月,以賈平凹、劉心武、張洪波、慕容雪村等為代表的國內知名作家就曾經發布《中國作家聲討百度書》,要求百度在百度文庫上停止上傳未經授予版權的文學作品。百度當時也做出承諾:“在未來3天內百度文庫中文學作品類別的文檔凡未獲版權方授權的將得到徹底處理?!盵5](p151)但后來,百度文庫中仍然不時有未經授權的文學作品上傳,以致于后來有了韓寒直接向法院起訴百度侵權的事件。站在藝術作品傳播的角度來看,由于百度文庫的存在,文學藝術作品不需要借助傳統的紙質媒介進行傳播,只需要借助百度文庫這類數字媒介就可以實現快速傳播,這對于文學藝術作品而言,原本是實現其創作價值的有效途徑,但由于百度在這個過程中的侵權行為,給文學藝術作品的創作者帶來了巨大的損失。試想一下,作家們用數年甚至數十年的時間創作的文學作品,讀者只需要通過百度的搜索引擎就可以實現免費欣賞和閱讀,這無疑將直接打擊作家們的創作熱情。
百度文庫侵權事件只是傳統藝術在現代社會遭遇數字化侵權的一個縮影,但這顯然不是數字藝術盜版傳播的全部寫照,在數字藝術傳播過程中,還有一些更為直接的數字藝術作品盜版,比如2010年發生了激動網起訴土豆網電視劇網絡侵權事件,2012年發生了PPS網絡電視與騰訊視頻互相起訴網絡侵權的事件。由此可以看出,當前數字藝術傳播德性失范并非個案,無論是文學類的藝術作品,還是影片類藝術作品,其在當前的網絡環境下十分容易被傳播,但與此同時,其藝術成果也十分容易被竊取,這直接導致藝術原創意識的消弭。長期以往,整個藝術產業鏈條也將成為無本之木,從而引發藝術產業危機,藝術再生產將難以為繼。
數字時代的一個鮮明特征就是信息傳播的低成本性,這給藝術作品的傳播提供了低門檻,同時也讓更多的數字藝術作品有機會進入消費領域。然而,由于數字藝術傳播主體的自我道德約束能力較差,特別是在巨額利益的引誘之下,加之我國當前對于數字藝術傳播過程缺乏有效的監督,使得大量的偽劣數字藝術作品充斥數字藝術傳播過程,這也是當前數字藝術傳播德性失范的顯性特征。
具體來看,充斥數字藝術傳播過程的假冒偽劣數字藝術產品主要是色情淫穢作品。在我國,傳播色情淫穢作品一直被視為嚴重背離主流道德觀的行為,由此可以肯定的是,無論色情淫穢作品能否稱之為藝術作品,只要其在我國范圍內進行傳播,其必然是德性失范的行為。在數字傳播沒有出現以前,由于傳播方式有限,色情淫穢作品的監控難度較小。但數字傳播出現之后,此類作品的傳播呈現出泛濫之態勢,并且傳播形態由過去的以書籍、光盤、影碟為主,開始向圖片、小說、影視、游戲、聊天等形態轉化,這無疑給色情淫穢這種偽劣藝術產品的傳播提供了更多隱秘的方式,這也是數字藝術傳播德性失范的重要影響因素。色情淫穢作品往往披著藝術的外衣,但卻沒有豐富的藝術價值,缺乏深刻的思想底蘊,難以滿足消費者的審美需求,甚至對于心智還不成熟的青少年而言,還會對其造成身心上的危害,不利于其正確價值觀和道德觀的形成。而之所以色情淫穢這類偽劣數字藝術能夠在我國市場經濟體制下得到傳播,其根源仍然在于數字藝術的傳播主體在利益的驅動面前,放棄了基本的道德準則,其在本質上也直接曲解了藝術生產的真實目的。
從某種程度上來看,數字藝術傳播德性目標的確立具有一定的理性因素,其試圖在數字藝術傳播過程中向消費者傳達某種精神或價值觀,以達到提高人品性之目的。但著名的哲學家馬爾庫塞曾經提出:“要拯救文化,就必須消除文明對感性的壓抑性控制”。在馬爾庫塞看來,藝術傳播的過程其實也是消除文明對感性壓抑的過程,因此藝術必然帶有一定的娛樂性。基于此,數字藝術傳播的過程在一定程度也是取悅于藝術消費者的過程。
然而,如果在數字藝術傳播過程中太過于突出或倚重其娛樂性,也必然使得數字藝術傳播背離基本的道德準則。當“芙蓉姐姐”、“鳳姐”等頗具娛樂色彩的人物,幾乎一夜之間成為網絡紅人,我們不禁感嘆當前數字傳播的感染力。但這也引發了一些數字藝術傳播主體的效仿,比如將我國古代著名的詩圣“杜甫”用涂鴉式漫畫惡搞,以求得快速網絡爆紅。一波又一波的新型數字藝術在傳播過程中,似乎已經不再是傳播藝術的內涵與真諦,而是在最大限度地制造娛樂因子,以最大限度地取悅于公眾。于是,社會上有了要紅就得裸的價值理念,很多女明星原本應是現代文化藝術和表演藝術的傳播者,卻為了自我炒作而屢發艷照,其似乎將倫理道德早已拋到腦后,艷照紅了獸獸,火了閆鳳嬌,但卻將整個社會風氣帶向低俗化,嚴重背離藝術之本來面目。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之下,數字藝術也許始終難以擺脫娛樂之功能,但是作為藝術傳播的載體,如果無限制地放縱數字藝術娛樂傳播,以娛樂來誤導甚至愚弄消費者,這在本質上乃是對數字藝術的褻瀆,也是對數字藝術創作者的不尊重,最終必將被藝術消費者所唾棄,也就難以實現藝術生產的社會價值。
數字藝術傳播德性失范不僅僅會給藝術發展帶來嚴重之阻礙,還會給我國社會穩定帶來巨大威脅,直接挑戰著我國社會主義道德體系的建立。要充分發揮數字藝術在促進我國社會全面發展的作用,就要打破原有的數字藝術傳播德性體系,重新構建新的德性體系,這是新時期我國數字藝術傳播德性救濟的策略選擇?;诖?,可以嘗試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數字藝術傳播德性體系的構建。
確立正確的指導原則是數字藝術傳播德性構建的前提,為此,數字藝術傳播德性構建首先必須堅持娛樂適度原則。在當前較為強大的數字傳播媒體支撐之下,數字藝術實現了對人觸覺、視覺、聽覺等感官的全面擴展,這正好驗證了20世紀著名的原創媒介理論家馬歇爾·麥克盧漢所提出的“媒介是人體的延伸”的觀點,這充分反映了媒介與人之間的本質聯系。[6](p287)而人本性中原本就有追求美感、尋求快樂的愿望,從這個角度來看,數字藝術傳播具有一定的娛樂化色彩亦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兒,其在一定程度上也體現了對消費者的尊重。但正所謂過猶不及,皆非所宜,數字藝術傳播的過度娛樂化必然導致消費者對于數字藝術的理性被壓制,使得數字藝術真正魅力難以得到體現?;诖?,要把數字藝術傳播的娛樂性控制在使數字藝術的藝術性得到更好開發的范疇之內,以給予消費者感性與理性相平衡的審美感受。
市場經濟體制之下,市場調節具有滯后性和盲目性,完全依靠市場調節必然難以保障數字藝術傳播的規范性,這就需要政府發揮一定的作用。從宏觀因素上來看,當前數字藝術傳播德性失范的一個重要因素政府管制不到位,使得數字藝術傳播過程中,各種盜版、偽劣數字藝術作品有機可乘,進而影響數字藝術傳播德性的構建。[7](p68)基于此,一方面,政府要加強數字藝術法律體系建設,以嚴厲打擊盜版、偽劣數字藝術作品。數字藝術傳播德性失范從表面上看是一個道德問題,是數字藝術傳播的主體沒有基本的道德意識,但其背后所反映的實質問題卻是當前我國相關的法律體系不足,極低的違法成本使得其為了獲取經濟利益,敢于“冒天下道德之大不韙”。比如前面所述的韓寒起訴百度文庫侵權一案,時至今日,我們仍然沒有找到百度被處罰的相關消息。而諸多網絡游戲為了吸引消費者眼球,更是在廣告中加入“色情內容”,卻屢屢通過相關部門的審查。這充分說明,數字藝術作品監管法律不健全直接給盜版、偽劣數字藝術作品提供了生存空間。為此,建議在電子商務法、網絡知識產權法以及通信法中構建數字藝術作品保護的相關法律,對于盜版、偽劣數字藝術作品的生產與傳播行為予以嚴厲打擊,一經發現,取締其生產、傳播數字藝術作品的資格,行為十分惡劣,對社會公共道德秩序造成嚴重影響的,可以追究其刑事責任。另一方面,以經濟手段鼓勵數字藝術傳播正能量的行為。數字藝術需要傳播更多的正能量,這是當前市場經濟條件實現其生產價值的有效方式。在以法律手段打擊盜版、偽劣數字藝術作品的同時,還需要對于那些在數字藝術傳播過程中堅守道德準則、擁有合法知識產權、娛樂適度的數字藝術傳播主體予以一定的鼓勵,可以通過減免稅收、財政補貼、免息貸款的方式支持他們的發展,以讓他們更好地弘揚藝術文化,給社會帶了更多的正能量。
數字藝術德性失范的根源在于內部因素,由此,對于數字藝術傳播德性的構建而言,其能否成功的關鍵還取決于數字藝術傳播主體素質的高低。無論是政府外在管制的手段如何高明,其對于數字藝術傳播德性構建而言,其都是外在因素,只有內外兩個因素形成合力,才能有效地推動數字藝術傳播德性的構建?;诖耍瑪底炙囆g傳播德性的構建還需要積極推動行業自律。事實上,國外發達國家在數字藝術德性構建的行業自律建設方面,已經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經驗借鑒。比如他們都從本國的國情出發,建立了相關的行業自律組織,這些行業自律組織大體上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是互聯網協會,如澳大利亞建立了互聯網行業協會,專門負責本國的互聯網信息傳播的行業標準與規范,并協調自律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而數字藝術作品的傳播就是其展開行業自律的重要內容。第二類是非政府組織,如英國建立了互聯網監管基金會,其具有一定管制色彩,通過對互聯網上不良信息發出警告的方式展開行業自律,如果有人在網上發布盜版、偽劣的數字藝術作品,就會被發出相應的警告。我國雖然在2001年之時,就已經建立了中國互聯網協會,以加強互聯網的行業自律,但我國互聯網協會設立的目的僅僅在于維護網絡的正常運營,并沒有將數字藝術傳播的相關問題納入行業自律之中?;诖?,我們可以借鑒發達國家的相關經驗,將數字藝術傳播的相關問題納入行業協會自律之中,讓普通公眾能夠有效監督數字藝術傳播的相關行為。與此同時,還需要逐步建立起數字藝術傳播行業從業規范制度,加強對相關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培訓,逐步提高他們的內在素養,并積極探索數字藝術傳播市場主體“許諾”制度,以提高他們的社會責任意識,營造良好之數字藝術傳播之道德氛圍。
[1]馬立新.數字藝術哲學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2]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梁媛媛,馬立新.數字藝術傳播德性本體論[J].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3,(01).
[4]馬立新,馬浩,程敏.數字藝術自由情感本體論[J].理論月刊,2012,(09).
[5]梁媛媛,馬立新.數字藝術傳播失范問題探討[J].山西師范大學學報,2012,(11).
[6]張開.媒介素養概論[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
[7]陳鳴.藝術傳播教程[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