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晶晶 曹超學
(西南林業大學 云南·昆明)
企業在進行轉型過程中,從內生路徑看,實現行業內部資源整合;從外生路徑看,搜索行業外部資源進行整合。企業轉型之后,管理者需要花費大量時間進行企業內部及企業之間資源整合,包括戰略整合、文化整合、結構整合、人力整合、信息技術整合、冗余資源整合、管理整合、市場整合和財務整合等。在以往的文獻中,對于企業資源整合的效果大多只進行了定性研究,并未對其效果進行定量研究,以及資源整合后產生的協同效應有沒有達到企業轉型整合預期。在企業轉型過程中,特別是一些企業為提高競爭力,增強創新能力,獲得更多創新資源以及爭取較低的轉換成本,更應關注在轉型后資源的整合效果,獲得最大協同效應。(圖1)
(一)企業轉型。企業做出轉型的決定,往往有其深刻的動因。姜勇等人認為一方面由于企業內部資源、能力下降導致企業在產業內部競爭力衰退而做出主動性的變革;另一方面由于企業所處行業衰退,而導致企業被迫性的變革。
企業轉型提高企業競爭力與企業資源整合密切相關,李政法認為善于資源整合的企業在市場競爭中才更具優勢。因此,判斷企業在轉型中是否具有市場競爭優勢的重要依據之一就是其能否有效進行資源整合。因此,筆者在研究企業轉型與創新績效關系時,選取資源整合能力這一視角為切入點。
(二)資源整合產生的協同效應。轉型后企業進行資源整合從而達到協同效應以促進創新,協同效應是創新能力的源泉。許多學者的研究中指出,資源整合和創新能力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并且,資源整合的會直效果接影響到創新績效。林健通過對文獻的回顧研究結果得出,資源整合本身就是一種創新,會直接有效地促進創新績效。
根據以上對企業轉型后進行的若干方面的資源整合,本文采用平衡記分卡的方法,對這些整合效果產生的協同效應進行分類,并且嘗試用一些財務上與這些資源整合效果有關的指標進行量化研究如表1 所示。(表1)
(一)變量定義
1、解釋變量和被解釋變量

圖1 文章研究結構
首先,關于創新績效。本文借鑒Chakrabarti A 采用研發強度來表示企業的創新能力,可避免使用絕對值產生的局限性,較為準確地量化創新績效的結果。創新強度=研發費用/主營業務收入。
其次,關于財務綜合方面的變量主要體現在運營能力方面的財務指標,主要有:
凈資產收益率=凈利潤/凈資產
存貨周轉率=主營業務收入/存貨平均數
總資產周轉率=主營業務收入/總資產平均數
再次,關于經營協同方面的變量主要反映在成本、費用方面的財務指標,主要包括:
銷售成本費用率=成本費用總額/主營業務收入
主營業務成本率=主營業務成本/主營業務收入
還有,關于管理協同方面的變量要反映企業整體情況和管理狀況,把員工和總資產的情況都要考慮在內,所以本文借鑒Yu-Ju Chen 單位資產人均成本這個指標:
單位資產人均成本=1000×主營業務成本/(資產總額×員工人數)
最后,關于財務協同方面的變量要表現企業的投資和融資能力,因為數據限制,本文用債券的資本成本增加4 個百分點來表示企業權益資本成本。
資本成本=負債利息率×資產負債率+(負債利息率+4%)×權益資產率
2、控制變量。(1)企業規模。本文用企業總資產的對數來表示企業規模的大小;(2)企業年限。公司年份是指從公司成立到2013年末所經歷的時間;(3)財務風險。財務風險用企業的資產負債率反映。(表2)

表1 資源整合產生的協同效應分類表

表2 變量定義表

表3 多元回歸結果
(二)假設模型。因此,根據以上對因變量和自變量以及控制變量的定義和選取,得到如下四個回歸模型:
模型一:IP=β0+β1FI+β2SIZE+β3YEAR+β4RISK+ε
模型二:IP=β0+β1OS+β2SIZE+β3YEAR+β4RISK+ε
模型三:IP=β0+β1MS+β2SIZE+β3YEAR+β4RISK+ε
模型四:IP=β0+β1FS+β2SIZE+β3YEAR+β4RISK+ε
(一)樣本來源。本文樣本來源于CSMAR 金融數據庫,在“中國資訊行”的中國長三角制造業上市公司,得到初步的企業轉型233 個研究樣本,自變量、控制變量選取值為2013年、2014年的均值,而公司績效指標選取2014年末數據,經過篩選,我們得到139 個樣本,139 組觀測值。對于研發費用,主要在財務報告附注“支付其他與經營活動有關的現金流量”一項中披露。
(二)多元回歸分析。對不同方面協同效應對研發強度的影響進行回歸,結果如表3 所示。(表3)從表3 中我們得出模型一財務綜合指標與研發強度在10%的水平上呈負相關,表明企業的營運能力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創新,但是作用并不顯著。模型二是經營協同與創新的回歸分析,在1%的水平上顯著正相關,回歸系數為29.120。因為研發強度是費用類指標,所以這個指標越小,表示企業的研發能力越強,而經營協同效應是逆向指標,指標數值越小表示企業的資源整合效果良好,因此兩者為正相關關系,說明經營協同效應能顯著促進創新。模型三是管理協同效應與研發強度的回歸分析,在5%的水平上顯著正相關,回歸系數為2.986,因為管理協同效應也是逆向指標,所以正相關系數也說明管理協同效應能夠顯著促進創新的。模型四是財務協同效應和研發強度的回歸結果,從表中我們可以得出兩者關系并不顯著。
本文針對企業轉型后面臨的資源整合問題,從促進創新和資源整合產生的協同效應角度分析,通過對其產生的協同效應進行量化,收集相關數據,檢驗各個方面對創新強度的影響。分析得出:如果企業轉型后需要突出創新方面的優勢,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就更應該側重在企業文化、技術、冗余資源、市場和戰略、管理整合等這些方面的資源整合,以更好地促進經營協同和管理協同效應,而不能僅僅注重財務方面的整合。
[1]王吉發,秦夏明,李漢鈴.基于競爭優勢的企業轉型范式研究[J].企業經濟,2006.
[2]姜勇,修國義.企業戰略轉型的本質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科技與管理,2007.
[3]李政法.淺析企業資源整合能力的提高管理觀察,2012.
[4]林健.創新資源整合、團隊互動與協同創新績效[J].中國高校科技,2013.7.
[5]Chakrabarti A.Butler R J.Managing Instability in Cross-Cultural Alliances[J].Long Range Planning,2003.36.
[6]Yu-Ju Chen.The Role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Innovation[J].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