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晨筱 翁小淳 張 蕾 劉雪芹
(華北理工大學管理學院 河北·唐山)
京津冀是我國科技智力資源最密集的地區,匯集了全國1/4以上的著名高校、1/3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工程中心、2/3以上的兩院院士,擁有以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為代表的14家國家級高新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但與珠三角、長三角相比,強政府弱市場、創新資源流動、整合不足、協同創新能力較差。
(一)創新生態系統。自然生態系統是在自然界一定的空間內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并在一定時期內處于相對穩定的動態平衡狀態的統一整體。類似自然生態系統,創新生態系統是在一定區域范圍內,創新主體與創新環境之間、創新主體內部之間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促進構成一個良性生態循環有機體。創新生態系統包含創新主體和創新環境。創新主體指企業、高校、研究機構、政府等要素在內的各種行為主體;創新環境指影響創新生態系統形成、發展和演化的外部條件的總和,包括創新政策、創新科技、創新市場、創新文化等。
創新生態系統具有以下特征:1、創新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創新生態系統各要素是一個不可分割、互作用、相互聯系、相互協同的整體,它們通過一定的機制相互連接,形成“整體大于全部要素總和”的創新效果;2、創新生態系統的動態性。創新系統不是靜態的,為了適應市場、社會瞬息萬變的需求,它時刻需要與外界進行能量、物質的交換,通過對信息的獲取解讀,不斷地進行自我的調節,以達到系統內外的平衡;3、創新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作為創新生態系統基本要素的企業、高校、政府與連接各要素的市場、政策、法規之間是相對穩定的。為應對市場波動、需求減退等問題,只有具備穩定性才能使得生態系統能夠完好地保持發展下去。當然,這里的穩定性是相對穩定,是相對于一定時期、一定條件下的處于一種平衡的狀態。
(二)創新生態系統構建的重要性。在世界區域加快協同發展的大背景下,京津冀地區在許多方面凸顯出三地區聯動發展的優勢。同時,許多問題也在這一進程中暴露出來。首先,隨著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城市對周邊區域的拉動作用日益突出,城市間尤其是中心城市間的關系日趨重要。城市群是以中心城市為核心,向周圍輻射構成城市的集合,未來將成為帶動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京津冀城市群作為我國首都城市群,其內部的協同、合力發展至關重要;其次,京津冀協同發展是三方轉型發展的迫切需要。長期以來,京津冀雖然就相互協作發展初步達成共識,但由于地區尤其是京津定位尚不完善,協同發展的力度不夠。各城市的功能、分工協作、產業布局離不開京津冀各方的共同支持,困擾這一區域的霧霾、水資源與環境問題,也迫切需要城市群周邊地區的協同;最后,北京作為中國的首都,與天津一起兩個特大城市的特殊地位決定了它們在環渤海地區,乃至在全國都具有重要作用。而在京津冀三地區城市化進程中,許多問題正日益顯現,如北京城市功能過于聚集、人口增長過快等;京津冀三地分工不夠合理,區域內發展落差比較大;大中小城市發展不協調,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能力較弱等,對京津冀三地共同發展及協同創新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所以,京津冀三地區應優勢互補、互動合作,通過協同創新來實現三地的共同發展和進步。京津冀協同發展于2012年2月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其目標是要實現三地區經濟、文化、社會的協同發展,即形成區域創新生態系統。

表1 2012年京津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究與試驗發展(R&D)活動及專利情況

表2 2012年京津冀高等院校指標對比
目前京津冀地區產業發展雷同、資源分配不合理,北京產業資源過剩而發展空間受限、河北一直處于“反哺”北京的狀態、天津的城市化建設還有很多功能缺失,各區域發展都受到其“短板”限制,各區域創新能力還需進一步突破。
以企業為主導的創新主體、以政府為主導的創新服務體系和以政策、制度為核心的創新環境共同構成了京津冀創新生態體系的基礎要素,是生態體系得以存在和運轉的必不可少的基本點,三要素之間的協同與作用方式構成了創新生態體系的運行結構和發展方向的基礎。
(一)創新主體。企業創新能力相對不強,高校創新實力分布不均。京津冀企業創新活動普遍性差,研發機構資源匱乏,市場化的創新程度較低。統計資料顯示,2012年河北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R&D(研究發展,簡稱研發)經費支出僅占全國的2.75%,同時R&D項目數也遠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僅為全國的2.63%。在京津冀區域范圍內,河北企業創新能力與京津地區同樣存在很大差距,雖然河北的R&D全員全時當量與北京、天津相當,但創新產出遠低于京津,2012年河北的有效發明專利數為3,358件,不及北京的1/4、天津的1/2。(表1)
高校作為支撐京津冀科研創新的創新源,在分布方面相當不均,河北高校的科研能力遠遠落后于京津地區。京津冀高校數量為257所,占全國高校總數的10.5%,三地區211院校占全國的27.7%,可見京津冀在高等教育方面領先于全國其他地區。但從區域內部來看極不平衡,天津211高校4所,河北僅一所,北京26所;2012年北京的R&D課題數量為69,557項,約為天津、河北的4倍,北京高校有效發明專利21,859件,將近天津的7倍,河北的15倍。因此,一方面京津冀的教育科研水平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另一方面京津冀內部北京一頭獨大,教育水平嚴重失衡。(表2)
(二)創新服務。近年來,京津冀各城市都圍繞各自產業發展及科技創新需求,出臺和部署了一系列健全區域創新服務體系的政策文件和行動工程,以政府為主導的創新服務體系漸趨完善。尤其北京的創新服務體系建設最具特色,領先于京津冀其他區域。在各地創新服務逐漸完善的同時,仍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首先,各個政府在跨界公共事務治理中存在著行政區劃的體制性障礙,地方政府各自為政,缺乏對整體區域利益的考慮;其次,創新生態系統的完善需要大量的財力物力的支持,而京津冀地區的金融機構為各創新主體提供融資服務的效率,近幾年雖取得了穩中有進的發展,但仍有待提高。另外,近年來京津冀三地為提高自身的科技創新水平都大力發展了創新生態園區,但三地實力相差懸殊,資源分布嚴重失衡,協調合作體系尚未健全,因此其科技中介服務仍處于較低水平;最后,京津冀區域合作之間缺乏制度上和法律上的保障。
(三)創新環境。政策紅利逐步顯現,吸引創新資源的競爭力加強。首先,近年來京津冀各地政府非常重視區域創新合作,積極出臺相關政策給予支持與鼓勵,如唐山、秦皇島、廊坊等地紛紛出臺在科技、人才、產業方面的政策,加強與北京的創新合作。在政策的引導帶動下,三地區近年來開展了一大批科技創新合作項目;其次,隨著“珠三角”、“長三角”經濟區的快速發展,外商在這兩大區域的土地、勞動力、基礎設施等的投資成本在逐步提高,外資北移以及地區間產業轉移的勢頭逐漸加快。國家對于京津冀區域發展的重視與日俱增,目前三地區相繼通過政策支持來吸引全國乃至世界的創新人才、創新企業、創新資金等資源,要加快創新要素的集聚和整合。
(一)京津冀區域間的創新生態應強調體制、功能和生態導向聯動模式的綜合運用,并在推動“聯動”的不同階段、不同情況下有所側重。能否實現具有生態特性的京津冀區域間互助的協同創新,關鍵在于能否達成創新生態圈“聯動”的內在動力機制。產業一體化是協同聯動發展的實體內容和關鍵支撐,三地要按照資源互享、政策互惠、功能互補、融合互動原則,明確產業發展定位,制定產業布局規劃,理順產業發展鏈條,統籌產業承接平臺和功能園區建設,打造高端優勢產業集聚區。
(二)探索建立京津冀協同創新合作綜合改革試驗區,促進各領域基礎設施、信息、人才等對接交流。深化商貿、會展、旅游等行業協作,加快構建統一開放大市場。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的機遇,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強與北京中關村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強化應用研究和成果孵化轉化,促進創新資源加速聚集、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三)京津冀應突出優勢產業,集中創新資源。要有的放矢的加快河北地區的傳統產業改造和升級,同時加快將北京受限的高新技術產業向周邊擴散,帶動周邊創新的聯動發展。在整個區域形成以科技帶動工業,以工業反哺經濟的良好態勢。同時,要營造一個創新的環境,努力在這種氛圍中將京津冀聯動創新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四)加強京津冀地區的產、學、研合作,能夠實現創新的研究和創新的開發、應用的有效結合,能夠加快科技成果的產業化。所以,京津冀地區,特別是河北地區的企業,應根據自身產業技術需求,同京津高校、科研機構等有機結合起來,建立區域性的協同創新聯盟。
(五)三地政府需積極合作。根據地區創新特點、優勢、問題、需求,逐個攻堅,循序漸進,制定適合本地區的財政、技術創新、人才等政策,努力引進外部先進的技術、企業、人才,從最基礎方面打牢創新根基,為京津冀區域協同創新體系的建立奠定堅實的基礎。
[1]呂玉輝,丁長青.基于生態意義的企業技術創新系統演進[J].技術經濟與創新管理,2006.3.
[2]張勁文.首都經濟圈跨區域產業協同創新的模式與路徑研究[J].改革與戰略,2013.8.
[3]何恬,劉娟.京津冀區域協同創新體系建設研究[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