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剛
內容摘要:個性化教學是指能夠充分反映教師個體的教學風格、教學優勢、教學個性、教學經驗以及個性心理特征與傾向性,并能充分體現其創造性的一種理念。
關鍵詞:個性化 閱讀 案例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理解。”個性化閱讀的體驗性,是讀者在與文本的對話交流中實現相互融合,這種融合即是一種獨到的體驗。每個教師都有獨特的性格、獨特的閱歷和獨特的教學經驗,這就決定了他們在教學中常常采用獨特的個性化的方法。
一.教材簡介
蘇教版三年級下冊選有唐代大詩人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課后設置了3個訓練題: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2.用鋼筆描紅。3.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
二.課堂教學設計:
面對同一個教學內容,我們備課組的三位老師設計出了三種不盡相同的教學方案。
方案一:識字探句意 誦詩繪情境
1.吟讀課文,感知韻律。2.朗讀課文,識寫生字:紫、尺、疑3.默讀課文,探求句意。4.品讀課文,感悟意境。5.背誦課文,描述情境。
板書設計:簡筆畫
方案二:詩中有畫 畫中有詩
1.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課文插圖。2.朗讀并背誦詩歌。3.根據課文插圖說說詩句的意思。
(1)川:河流,平原。指瀑布的寬闊悠長。
(2)疑:懷疑,表示揣測,意為“好像”。
4.畫一幅畫,并把詩歌默寫在畫上
5.賞畫(包括欣賞畫面與詩歌書寫)
方案三:用問題驅動建構
1.你是怎樣識記“紫、尺、疑”這三個生字的?
2.說說你和老師的朗讀有什么不同?為什么?
3.括號的詞好還是原文里的詞好?為什么?
(1)日照香爐生(升)紫煙
(2)遙看(望)瀑布掛前川
4.你能根據插圖把詩句的意思講一講嗎?
5.你能聲情并茂地背誦課文嗎?試一試。
三.案例分析
面對同一個課題《望廬山瀑布》,三個老師設計出了三種不盡相同的教學方案,反映出了不同的教學思想。
第一個設計所用的是“目標教學”思想。“識字探句意,誦讀繪情境”這個標題,既簡明扼要地展示出四個具體的教學目標,又簡明扼要地顯示出了教學的整體立意:把“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維目標融通整合,將簡明的教學策略和簡潔的教學流程融于標題之中,傳達出了實現目標的行為方式及技巧。五個教學環節,對應著五種不同的閱讀方法和五個具體的目標,由淺入深地開展教學活動,顯示出教學過程的有序性、知識能力的系統性、方法的靈活性、目標的有效性。
第二個設計所用的是“情境教學”思想。“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標題很有詩意地展示出了明確的教學理念——情境教學!同時把情境教學的具體方法展示出來——“語言描述情境”、“圖畫展示情境”。這種方法通過形象的圖畫感知與抽象的語言理解,有效地訓練了學生的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五個教學環節把詩與畫粘合在一起,既符合詩歌教學的規律,又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在發展了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第三個設計所用的是“問題教學”思想。問題教學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問題為中心,進行發展性教學的方法。它強調把學習置于復雜的、有意義的問題情境中,通過合作學習解決問題,建構隱含于問題背后的新知識、新方法。五個問題的提出,的確改變了傳統的接受性學習方式,有效地把《語文課程標準》中“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一理念轉變成具體的教學行為。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語文課是一門重要的人文學科,它具有主觀性、直覺性、想象性、間接性、多義性等特點,講究“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一千個讀者一千個哈姆雷特”是最正常不過的事情。這是其它學科所不具備的,因而不能像其它學科一樣直接地、線性地、單調地去探究問題,應該間接地、立體地、多角度地去探究問題。因此,教師要從三個方向引導學生思維:一個是順向思維——“一江春水向東流”;另一個是逆向思維——“反彈琵琶成新曲”;還有一個是多向思維——“橫看成嶺側成峰”。這樣,答案就不是唯一的,而是豐富多彩的。
注:本文系甘肅省“十二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個性化閱讀教學的高效性策略研究》(課題立項編號:GS[2014]GHB0028)子課題。
(作者單位:甘肅省會寧縣枝陽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