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楠
邁入2015年以來,全球多家央行相繼實施貨幣寬松政策。預計未來會有更多國家加入貨幣寬松大潮
全球央行掀寬松潮。
丹麥央行日前將存款利率從-0.5%下調至-0.75%,這是近期眾多央行施行寬松貨幣政策新聞中的最新一起。
邁入2015年以來,全球多家央行相繼加入貨幣寬松大潮。俄羅斯、瑞士、澳大利亞等10多家央行實施了降息等寬松貨幣政策,歐洲央行更是啟動了全面量化寬松(QE)。
由于全球經濟回升尚需時日,油價持續低迷難見起色,率先降息的國家將給其貿易競爭國帶來降息壓力,預計未來會有更多國家加入貨幣寬松大潮。
貨幣寬松弊大于利。
貨幣寬松有利有弊,整體來說弊大于利。
貨幣寬松導致的本國貨幣貶值可以提高貿易競爭水平,促進出口。另一方面,可以提升資產價格,讓企業利用較少的股票進行較多的設備購買,資本支出,從而加大投資。此外,還可以提高未來利率預期,刺激當下消費。
但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壓低本國貨幣匯率無疑將相對提高他國出口產品的價格,打擊周邊國家出口。而由此引起的貨幣競爭性貶值,也令率先貶值貨幣的國家收益降低。
1926年,全球經濟增長緩慢且負債過多,法國將法郎大幅貶值揭開了全球貨幣貶值的序幕。期間多個國家陸續將自己的貨幣貶值。1934年,美國將美元貶值59%,此后美國經濟雖出現復蘇,但代價是貿易遭受了損失并減弱了其他國家的經濟活動。
試圖扭轉貿易赤字的法國、荷蘭與瑞士等國后來被迫將貨幣貶值,因此承受了尤為痛苦的沖擊。德國馬克沒有貶值,但德國實行了嚴苛的貨幣管制,且德國負債違約,德國的損失相較大幅貶值貨幣傷害更大。
這場貶值大潮以二戰爆發收場,但負債過高的問題始終沒有得到解決。貨幣貶值潮中并沒有贏家。
中國央行“放水”時機未到。
對中國來說,加入貨幣寬松大軍并不是時候。
歐元和日元在2014年已經貶值了接近20%,不少其他貨幣也大幅貶值。人民幣如果貶值少了難以起到促進出口的效果,貶值幅度過大將承受較大的政治和經濟壓力。
2014年中國的貿易順差3800億美元,但銀行代客結售匯順差卻僅僅1560億美元,其中9-12月代客結售匯順差均為負數。這意味著人民幣正面臨資本凈流出的壓力。
去年底中國央行降息之后導致股市暴漲,而今年1月一項衡量中國制造業情況的關鍵指標也觸及28個月以來最低水平。這說明經濟增長放緩使得銀行不愿意放貸,央行釋放的流動性大部分并未進入實體經濟,寬松貨幣政策對實體經濟的扶持和刺激作用不會太強。這顯然不是央行希望看到的結果。
由于中國的貨幣政策還要肩負調整經濟結構的重任,央行可選余地不大。(本文由騰訊·財經觀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