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
國家統計局日前公布數據,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同比下降4.3%,連續35個月為負值。有分析稱,這給“政策留下空間”。但實際上,影響央行獨立性更多的變量是財政收入占比GDP相對下滑
最近,各種經濟數據新低有點多
在經濟周期中,必有上升和下降,但是最近我們看了媒體上太多關于“新低”的各種報道,給人的心理壓力還是不小:
——因服務業擴張速度放緩,中國1月匯豐綜合PMI降至51.0,創八個月新低。
——今年1月我國制造業PMI指數為49.8%,創下自2012年9月以來28個月新低。
——去年全國一般公共財政收入增速以8.6%的速度創下23年來新低,首次進入到個位數區間。
——國家統計局公布2014年GDP增速為7.4%,創下24年來新低。
——0.8%!1月中國CPI同比漲幅五年多來首次跌破1%,PPI同比下降4.3%,環比下降1.1%,連續35個月為負值。
由于“新低”似乎太多,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這一切信息都可以顯示,我們正處于經濟下行期沒錯。
新低頻頻出現,是經濟系統自我調節過程
正如上一段講到的,在經濟周期中,必有上升和下降,由于大多數經濟數據在時間軸上看來都是同步發展的,所以在經濟下行期內,一大批經濟數據同時往下波動,非常正常。
按照奧地利學派的經濟周期理論,經濟蕭條期是應該受到歡迎的。這是因為,在經濟下滑期,錯誤的投資、錯誤的企業決策被清掃,留下來的是健康強壯的企業,是真正屬于未來的企業;這是一個舊經濟遠去,新經濟到來的過程;財經觀察第1395期《GDP創新低:體現四大利好》就解釋了這個邏輯。
為了便于理解,我們可以將經濟周期和股市的周期作類比,股市是經濟的映射,有很多相似之處。每一輪熊市,都會消滅前一輪牛市中的最強股票,在熊市的末期經過淘汰選擇后,下一輪經濟周期的代表性股票則剛剛探出頭。從成熟市場100多年來的經驗來看,只有千分之一的極少股票能夠在多輪經濟周期中都創下新高,大多數企業會被經濟周期淘汰,或者由明星企業淪為一般性企業。
同樣的,當一輪熊市中所有股票泥沙俱下毫無亮點時,正是下一輪牛市蘊育的時候。所以,當所有經濟數據持續下行,媒體反復提示新低(因為到了經濟下滑后半場,數據下滑已經不是新聞,需要渲染才能吸引讀者注意),正是我們需要放棄抱殘守缺,尋找下一輪經濟發動機的時候。
政府政策可能會打亂經濟系統的自我修復
有意思的是,每次經濟數據出現不好的現象,總會有人說“政策還有空間”、“給政策留下空間”,這里說的政策,就是政府的刺激政策,寬松政策,包括貨幣、財政政策等等。在這里,我們可以引用一句名人名言,和近十年來經濟數據做一個實證的分析,“政策留下空間”這句話的邏輯亂在哪兒。
對于政府提出的經濟政策,美國前總統里根曾說過,“政府不是我們問題的解決手段,政府就是問題本身。”這句話,同樣可以用在貨幣和財政政策上。
下面,我們用簡單的經濟數據構建一個“榮枯指數”。圖1顯示的是2000年至今,中國工業物價和消費物價的差值,這可以顯示經濟的擴張和收縮。
這是因為,在經濟擴張期間,投資旺盛,顯示在工業價格上就是上漲,隨著經濟周期進一步發展,投資過度,資本商品價格大大超過消費商品,超過經濟頂點后,經濟轉入蕭條。在蕭條期,工業物價下跌更多,這是一個洗牌時間,隨后新企業出現,資本商品價格再度上漲,經濟再次進入繁榮。
從圖1可以看出,從2000年至今的15年中,中國大約經歷了三個經濟擴張期和三個經濟蕭條期。第一個擴張期間是2007年以前,因為中國加入WTO的全球產業鏈分工造成。2008年后,國際需求減小,工業品價格下跌,制造業洗牌,但是隨后4萬億刺激,將這種企業正常洗牌打破,在2010年前后短暫繁榮期后,進入2012年后至今最大的一個蕭條期。
我們現在可以知道,經濟下滑不可怕,但錯誤的政策(如4萬億和配套的貨幣寬松),會給經濟這個復雜系統帶來非常不確定的后果,這正印證了里根總統那句老話,政策不是解決問題的手段,政策本身就是問題。
央行的獨立性,未來1年將受財政下滑考驗
應該說,在近一兩年,央行的定力比較強,所謂定力,就是保持貨幣中性的獨立性。尤其是李克強總理之前反復強調,中國貨幣總量其實不少,不應該再放水。所以央行在去年11月以前,多采用定向的手法,對特定金融機構和行業釋放貨幣。
但是我們看到,從去年11月開始,央行降息、降準手段都用上了,并且一旦用上,市場就會產生路徑依賴。這是為什么?關鍵的變量在財政收入上。
財政部網站1月30日公布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一般公共財政收入14萬億元,比上年增長8.6%。媒體報道稱,“財政收入重回個位數,創23年新低”,但問題的關鍵不在這里。
問題的關鍵在于,在圖2右側末端,2014年財政收入占GDP比值(綠色線)開始有小幅回落,這意味著財政收入占GDP比例延續近20年的持續上升開始打破,政府資金來源相對開始減少,而且這個趨勢可能會繼續。(詳見財經觀察快評《財政下滑不怕政府有新武器》)
政府稅收資金減少怎么辦?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在于,政府投資、國有部門投資有粘性,否則就會爛尾,所以政府必定會尋求其他資金,比如政府債、PPP等。而尋求資金的價格,也就是利率由誰決定?在目前利率沒有市場化的背景下,毫無疑問的,這個壓力就給了央行。
這也解釋了為何目前物價下滑對政府而言并不是很舒服的原因——對于借債的人而言,肯定是希望物價上漲,這樣能沖銷債務壓力,而通縮甚至是通縮預期,都能讓借債者惶恐。更何況,目前中國并未進入通縮,這在財經觀察1363期《中國通縮風險言過其實》給了詳細的分析。
所以,接下央行是否會釋放貨幣、壓低利率,各位讀者心里都有了一定的分析視角了。
經濟下行期是清掃經濟中毒瘤、壞死組織、僵尸企業的絕佳時期,只有拋棄舊經濟,才會迎來新經濟。如果通過政策去延緩經濟的自我修復,結果很可能是更大、更持久的蕭條。(本文由騰訊·財經觀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