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勝清
李克強總理在十二屆全國人大第二次會議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2014年“要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今后一個時期著重解決好三個一億人問題”,其中包括“促進約一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引導約一億人在中西部地區就近城鎮化”“要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就近從業”。要達到這一目標,必須大力發展現代職業教育,通過職業教育和培訓,讓上億的農業轉移人口掌握至少一門技術,從而實現就近就業。由此可見,現代職業教育助力新型城鎮化建設責任重大。
2013年年底召開的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指出:“要以人為本,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提高人口素質和居民生活質量,把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實現市民化作為首要任務?!薄敖鉀Q好人的問題是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關鍵。從目前我國城鎮化發展要求來看,主要任務是解決已經轉移到城鎮就業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問題,努力提高農民工融入城鎮的素質和能力?!倍鉀Q上述“首要任務”,“ 努力提高農民工融入城鎮的素質和能力”,就是要讓轉移到城鎮就業的農業轉移人口掌握至少一門技術、一種技能,這就必定少不了職業教育。所以,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必定助推職業教育大發展。而現代職業教育應該發揮優勢,助力新型城鎮化建設。
城鎮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趨勢,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推進城鎮化是解決我國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重要途徑,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有力支撐,是擴大內需和促進產業升級的重要抓手,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職業教育是推動經濟發展、促進就業、改善民生、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背擎偦寝r民適應城市生活方式的過程。城鎮化進程,重要問題是農村轉移勞動力素質不高、能力不足且呈現“兩棲化”的特點。職業教育承擔著將農民轉化為工人,提高“農轉非”人員整體素質的任務,主要包括使“農轉非”人員接受新的教育和培訓、獲得在城市謀生的手段和技能,適應城市的生活、工作方式,改變原有的價值觀念和思維習慣,與市民交往并學習、使用城市主流語言,逐步實現身份市民化、就業方向非農化、生活方式現代化、居住和生產活動的范圍非農村化。要通過職業教育與培訓,增加廣大農民的受教育機會,特別是接受職業教育的機會,只有讓他們有一技之長,提升他們就業、擇業與創業的能力,才能夠讓他們在城鎮安家落戶,融入城鎮,有序實現市民化,即“進得來,留得住”,并實現有尊嚴的生活。這樣,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就能夠將人口的無序流動變為有序流動,把沉重的人口負擔轉化為巨大的人力資源優勢,為城鄉經濟發展提供高素質的一線勞動者。
現代職業教育是體系完整、結構合理,面向社會、面向人人,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與各級各類教育相互銜接,學校教育與職業培訓相互溝通,與社區教育相結合的開放型教育。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背擎偦统青l發展一體化是全面小康和基本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一個重大戰略問題,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和城鄉發展一體化,必須加快健全體制機制,讓廣大農民平等地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
新型城鎮化和城鄉發展一體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鎮化。而要實現人的城鎮化,就必須使每個勞動者具有基本的職業技能,就必須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提升區域現代職業教育的水準;必須改變城鄉居民的意識,讓他們都能夠融入到職業教育中,支持職業教育,參與職業教育,從而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實現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強勁的動力。在新型城鎮化建設背景下,要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要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社會聯動發展的機制,以現代職業教育讓轉移到城鎮就業的農業轉移人口掌握至少一門技術、一種技能,努力提高農民工融入城鎮的素質和能力,促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并促進區域經濟的調整,以區域經濟結構的調整推進現代教育體系的構建和優化,做到和諧共生,科學發展,耦合發展。
上億的農業轉移人口要接受職業教育與培訓,從而掌握一技之長,能夠在當地就業,對于穩妥地實現新型城鎮化意義重大。但是,目前的職業教育還沒有做好充分準備,比如校舍、師資、專業等都難以適應對農業轉移人口進行職業教育與培訓的要求。
新型城鎮化建設和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對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更多,所以,對職業教育,特別是對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聯動發展的要求更加迫切。在這樣的背景下,要發揮職業教育的積極作用,職業教育就要加快轉型發展,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加快建設適應對農業轉移人口進行職業教育與培訓要求的初等職業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開設與農業轉移人口就業、與新型城鎮建設相適應的專業,配備必要的師資,建設必要的實訓基地,真正形成與經濟社會聯動發展的實然狀態,真正讓農業轉移人口進得來、留得住、有尊嚴地生活。
(責編 趙 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