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不斷推進縣域中等職業學校信息化教學的發展,是實現《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所提出的“到2020年,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戰略目標之關鍵一環。信息化就是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開發利用信息資源,促進信息交流和知識共享,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轉型的歷史進程。大力發展縣域中職學校信息化教學水平是推動我省經濟發展、促進就業、改善民生的基本保證,不僅有利于縮小我省城鄉職業學校教育發展差異,促進省屬和縣域職業教育的均衡發展,而且對于實現全省職業教育的加速發展、推動全民信息技術的普及和應用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目前縣域中職學校信息化教學發展的成就與不足
近年來,我省各級教育的信息化程度不斷提高,信息基礎設施不斷壯大,教育資源建設在向前推進,信息資源質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此大背景下,我省縣域中等職業學校信息化硬件設施和教學水平均有了很大的發展。為了具體了解目前我省縣域中職學校信息化教學現狀,我們選擇南陽市的部分縣域中等職業學校做了調查。
以當地一所辦學歷史較長的職業學校南陽市桐柏縣中等職業學校為例。20年前,學校還沒有一臺電腦,那時候信息化教學還沒有起步。學校最早的電腦購置于17年前,1997年學校配置486、286電腦30臺,但是沒有聯網,很多教師連開機關機都不會,更不用說運用多媒體教學了。2004年,學校購進方正E330電腦30臺,南陽市教育城域網開通,計算機機房連通網絡。這時,部分善于鉆研的教師開始嘗試運用電腦教學。2005年,各辦公室配置電腦6臺,辦公室網開通。2007年,建立多媒體教室一個,多媒體教學才真正實現。當時,多媒體大教室需任課老師提前預定才能使用。2008年,一年級建立6個多媒體教室。2009年,機房再次更新電腦51臺,已經能夠獨立完成計算機NIT等級考試。2010年至今,每年機房都能夠按需要更新或添購一部分電腦,以滿足教學的需要。現在,隨著辦學條件的改善,90%的教師通過省信息技術培訓考試,能熟練地上網查找教學資料和素材,豐富教學資源,探索信息技術和進行學科教學的整合。一般教師能使用Powerpoint制作課件,會用現成的課件進行多媒體輔助教學。近兩年來,全校已進行多次信息技術專業與網絡基礎的培訓和考核,極大提高了教師掌握和應用現代教育技術的本領。因此,該校在職教師80%以上能使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60%的教師具備制作和運用多媒體的能力,20%的教師水平較高,為計算機網絡資源與教育教學相結合提供了有力的師資保證。為適應現代化的教學, 45周歲以下的教師,均參加了現代教育技術能力培訓,并通過了河南省信息技術考核,基本上人人都學會了微機操作及部分課件的制作。
這一組數據昭示著我省縣域中等職業學校信息化教學發展的巨大成就。然而,由于縣域中等職業學校起步較晚,信息化教學基礎薄弱,不少教師和管理者對信息化教學的理解和應用還處在初級階段。通過對調研的信息進行分析,我們也發現了下列不足之處:
1.中職學校教師對信息化教學的科研意識比較淡薄
在調查中發現,大部分教師每學期都會發表教學方面的論文,但涉及信息技術教學方面的論文比例較低,不足30%。信息技術科研意識的淡薄,使大部分教師無法站在更高的角度審視和把握這場信息化教學大潮的來臨。
2.教師對信息化教學整體上把握能力不足
信息化教學不僅是對教師日常教學活動所使用的教學媒體和教學手段的改變,而且是以現代信息技術為基礎的整個教學體系的改革,包括先進教學理念和前瞻性的教學意識等。但是不少教師意識不到這一點,對信息化教學僅僅滿足于技術層面的應用,無法從整體上把握信息化教學的改革。這些教師往往沒有信息技術教學方面的科研計劃,因此他們對網絡輔助教學的認識和理解就十分有限,而對教學信息化發展過程中產生的一些副作用,如多媒體的過度使用等毫無覺察力。
3.信息化教學整體設計及實施能力不夠
目前絕大部分教師都擁有一定的現代信息技術和教育技術能力,但是往往只能夠在課堂教學中進行最基礎的整合應用,進行簡單的課件操作或制作。在我們所調查的學校中,只有20%的教師水平稍高,開始探索將計算機網絡資源與教育教學進行整合應用。因此,從整體上看,大部分教師對信息化教學整體設計及有效實施的能力十分有限。
4.信息化教育后勤保障不足
在我省縣域中職學校中,真正由師范院校計算機教育專業畢業的教師極少,絕大部分都是由其它學科教師轉行經過培訓或從社會上招聘而來的,許多人還是兼職,因此,隨著學校信息化設施應用的日益頻繁,由于專業人員不足且底子薄弱、后續資金難以及時到位等原因,使得信息化教育的后勤保障捉襟見肘。例如,我們在調查中發現,一些機房內配套設施不到位,機房沒有吊頂、窗簾、空調等;維修不及時,在一個有30臺電腦的多媒體教室里,可以正常使用的不足20臺。相關專業人員的日常工作量大,但工作量化考核標準不明確,使相關教師的工作積極性不高。
二、關于進一步推動縣域中職學校信息化教學發展的建議
專家指出,以信息技術促進中職教學工作的長遠規劃包括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計算機素養的培養,第二階段是課程整合,第三階段是進行以計算機為基礎的課程改革,第四階段是實施信息化教學科研,使信息化教學高屋建瓴。不可否認,大部分縣域職業學校第一階段工作進展都不錯,大部分教師的計算機素養足以應付日常的教學工作,而其他的階段幾乎還是空白。如何突破第一階段,將信息化教學順利向前推進呢?筆者有以下建議:
1.鼓勵教師進行相關的科學研究
教師在信息技術方面的科研意識強弱直接關系到信息化教學的發展,也影響著中職學校信息技術教育教學水平的提高。目前,縣域中職學校應該積極鼓勵那些有信息技術科研意識的教學改革骨干,不斷激發他們的科研熱情,發揮他們的榜樣作用。各級部門都應該充分認識科研工作對信息化教學的指導作用,重視教科研工作,同時還要通過對教師進行科研培訓、對教科研成果進行嘉獎等方法,調動全體教師對科研工作的熱情和積極性。
2.加大以信息化為基礎的教學改革力度
中職教師要增強以信息化為基礎的教學改革意識,不斷對課程進行改革創新。在信息化時代,如何將信息化手段自然地引入到課堂教學中,如何適時地利用信息化教學手段形成自己獨特的魅力,需要一線的中職教師在工作中不斷探索。
3.強化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設計能力
在中職學校的信息化教學中,教師應該借助多媒體及一些教育信息資源對課堂進行設計和重整,以利于學生的學習和對知識的消化吸收。但是教師要充分認識信息化手段輔助教學的作用,不能完全依賴這些教學手段,使課堂活動失去靈魂和主導。因此,強化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設計能力,就是要有意識地避免信息化教學活動可能伴隨的一些副作用,使信息化教學在中職學校健康發展。例如在中職英語課堂教學中,首先要確定學生的學習主題,然后要圍繞學生的學習主題,進行階段(或單元)的信息化教學設計,只有這樣,才能構建起學生積極參與的課堂教學,完成師生互動。如果只是一味地對課件進行照本宣科,重點不突出,也就難免乏味,難以激起中職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教學效果也就無法保證。
4.加強信息化教育師資隊伍建設
目前,信息化教育隊伍存在的問題嚴重影響著縣域中職學校信息化教育水平的提高。針對這個問題,一方面我們要培養大量中職專業信息技術人才,另一方面,我們也要提高全體中職教師的信息化理論水平和教學能力,從而建立中職信息化教育的教師隊伍。同時,各中職學校還要根據學校自身的實際發展情況,制訂完善的績效考核標準,以提高信息技術教師的工作熱情和積極性。
(責編 周繼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