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冉
摘 要: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和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品質有了大幅提高,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正向著歷史的新臺階邁進。但是,目前中國居民收入差距已經超過合理范圍。2006年,我國農村居民中20%最高收入組是20%最低收入組的7.2倍,城鎮居民中20%最高收入組是20%最低收入組的5.6倍,我國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正在呈逐步拉大趨勢。有學者甚至認為,中國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數從改革開放前的0.16上升到2009年的0.47,不僅超過了國際上0.4的警戒線,還正在以每年0.1%的速度上升,已經高于所有發達國家和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水平。近年來,很多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在兩會召開期間的議案或提案中提及收入分配差距問題,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目前我國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已超過合理限度,同時成加速擴大趨勢,我國居民對收入分配公平的訴求也變得日益強烈。
關鍵詞:收入分配 兩極分化 財稅制度 慈善事業
中圖分類號:F2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1(a)-0182-02
1 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
我國收入分配差距是眾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主要是:(1)社會管理和體制的弊端,在中國個人所得稅中,高收入人群納稅額只占稅收總額的35%左右,而中低收入的工薪階層納稅額要占到稅收總額的65%以上。(2)制度的因素,中國城鄉二元結構是造成中國貧富差距的根本原因之一、另外還包括收入分配制度的不健全、社會保障制度的不合理等等。(3)政府政策體制的因素,如政府腐敗和企業壟斷,中國要縮小收入差距,最重要的就是切實懲治腐敗行為,打破壟斷,實現市場化。
2 收入差距拉大的影響
2.1 正面影響
任何事情都具有兩面性,收入分配差距也同樣如此。收入分配差距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人們潛在的創造性和創新能力,帶動了廣大勞動人民創造價值,追求財富增長的熱情。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廣大勞動人民獲得的勞動報酬與其本身付出勞動的多少,投入精力的高低以及提供要素的多少都有著直接的關系,具備更高效率的勞動者必然能夠創造更多的財富價值,從而獲得更多的報酬。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的分配體制,必然會造成一定收入分配差距,但是也會通過收入分配差距,引發更進一步的創新與競爭。所以,應該允許一定的收入分配差距存在,這樣不但可以激發勞動者去提高勞動效率,提高勞動能力和職業素質,而且可以激發勞動者的創新精神,為創造更多的社會價值、社會財富而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與智慧。
2.2 負面影響[1]
2.2.1 影響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收入分配差距拉大主要從四個方面影響社會的穩定與和諧。(1)影響整個社會公共秩序,低收入人群由于生活質量較差,甚至不足以溫飽,從而很容易引發違法犯罪活動,危害社會,危害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導致整個社會治安形勢的惡化。(2)影響廣大勞動人民的心理,引發勞動者的不滿情緒滋生與蔓延,引發低收入人群對高收入人群的敵意,從而形成整個社會不穩定的因素。有關研究顯示,居民收入差距擴大與違法犯罪活動增多存在顯著的正向相關。(3)損害社會制度的公平、公正,削弱人民、社會、國家的團結、互助以及凝聚力,從而影響國家的安定團結。(4)影響社會各階層的結構,激化社會不同收入階層矛盾,尤其是收入極低者與收入極高者之間的矛盾,如果矛盾不能得到有效的疏導與化解,甚至會引發社會對立與沖突動蕩。
2.2.2 影響社會的公平公正,制約我國人力資本結構的改善
(1)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影響勞動人民在不同社會階層之間的流動。2008年,《當代中國社會流動》(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社會結構變遷研究”課題組公布)報告,通過多方面實證研究顯示:低階層子女進入較高階層的門檻不斷在提高,甚至出現通道堵塞的情況;在領導干部、社會管理者、企事業人員、專業技術人員中,子女的代際繼承性明顯增強,高階層人群子女更容易進入高階層。(2)整體社會人員在各階層中流動性的僵化,還將影響到社會效率與創新能力,阻礙社會整體人力資源質量的改善和提升。
3 有效縮小收入差距的對策
3.1 初次分配領域
3.1.1 縮小居民之間在擁有生產要素數量上的差距
我國城鎮居民的正常合法收入主要是來自生產要素收入。由于居民在人力資本、金融資產等要素擁有上不盡相同,也就導致了居民在收入分配上產生差距,而導致居民生產要素擁有上的差距,因素包括先天因素和自然因素條件的差異,同時還包括政府政策和社會制度等多方面的原因。金融資產、人力資本要素擁有上的不同造成的收入分配差距,這屬于合理合法的原因,我們應該正確對待,我們更多的應該在政府政策和社會制度方面采取措施,加以調節。對此,政府可通過以下幾個方面調節。
(1)加大對社會人員教育經費的投入,建立和完善專業技術培訓體制。
(2)加大對學齡兒童教育經費的投入,在全國范圍內實施義務教育,免除學生各種學雜費。
(3)采取多種措施,有效縮小中小學師資力量、教育品質在各個學校之間的差距。
(4)降低高等教育學費,提高高等教育的普及性和公正性。
3.1.2 提高居民勞動報酬在國民收入中初次分配的比重
從國際各國比較來看,我國在初次分配中,政府和企業的收入比重占整體收入的比例偏高,同時居民勞動報酬所占的比重份額又偏低,而且通過改革開放以來的數據顯示,我國居民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份額整體上呈逐年下降趨勢,尤其在近年來,這種趨勢呈加速狀態,這與經濟學中收入分配的理論是背道而馳的。如果要提高國民收入在各生產要素之間分配的比重,提高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合理性,就應該提高居民勞動報酬在國民初次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1)不斷優化勞動力結構,提高全體勞動人員的教育素質和專業技術水平。
(2)完善并嚴格執行我國最低工資標準制度。
3.2 再次分配領域
3.2.1 健立完善的轉移支付制度和財政稅收制度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財稅制度具有維護社會公平公正、優化公共資源配置、調節居民收入分配、增進整體社會福利,實施社會監督管理、規范經濟運行秩序,加強政府宏觀調控、熨平經濟波動等重要作用,而且具有平等的公平性、公正性、非歧視性,注重整體社會經濟效益的品質與公益性,為社會成員提供所需的公共產品、有效的彌補了市場失靈的行為,同時具有以法制為基礎、憲法為依托的規范性、監督性等多方面屬性特征。因此,需要從市場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出發,重點把握財稅制度改革的意義與作用。
(1)完善稅收制度中轉移支付制度。
我國現行轉移支付制度從總體上講,缺乏透明性和穩定性,導致經濟落后地區的地方政府缺乏足夠、有效、穩定的財政能力,去提供社會公共產品,提高居民的社會保障水平,不利于縮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
(2)完善稅收制度中個人收入再分配的相關稅收制度。
主要措施:一方面,學習國際先進國家經驗,加快研究分析,制定并開征遺產稅與贈予稅,從而使個人收入分配的起點更加公平、公正;另一方面,完善和健全個人所得稅的制度設計、執行、征收和管理。
3.2.2 以充分就業為中心,同時建立和完善健全的社會保障制度
就業和社會保障制度兩者相互存在聯系、相互彼此影響、同時相互內部制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兩個基本問題。社會保障制度為了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勞動力市場的健康平穩運行,需要付出各種成本和費用,這些費用又需要在職的勞動力提供供款保證。農業社會時期實行的就業保障制度,是以單個家庭為單位,伴隨城鎮化、工業化發展而來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社會保障制度,這個制度使得那些沒有工作機會和工作能力的居民,擁有了分配與享受整個社會物質成果的社會制度保障,保持了經濟發展的穩定性,促進了社會進步和居民團結。從這個角度來講,就業充分與社會保障制度二者密不可分。這種關系的密切性在社會失業保險制度中體現的更加淋漓盡致。因此,無論一個國家處于哪個經濟發展階段,都應當將勞動就業與社會保障納入到整個國家的整體發展戰略之中,統籌考慮兩者之間的相互關系。[2]
3.3 三次分配領域
3.3.1 高度重視社會慈善公益事業的發展,充分發揮慈善組織在第三次分配中的作用
社會慈善公益事業是調節收入分配差距的穩定器。美國政府采用征收遺產稅、房產稅、累進稅率等稅收政策,支持慈善事業與慈善組織的發展,從而使社會收入進行三次分配,達到抑富扶貧的作用。美國收入分配的重要特點是遏制財富的橫向、縱向轉移。前者是通過多方面的稅收政策,全面加強對高收入人群的稅收管理,下大力氣打擊偷稅、漏稅等違法行為,增加富人偷稅、漏稅的成本,使其更加謹慎、合法地使用財富,鼓勵其將財富用于慈善事業;后者則通過對納稅人征收遺產稅的方式,規避財富在個人或者某個家族、某個族系內部過度集中。根據中華慈善總會的數據,美國現在有120多萬家獲得政府稅收優惠,甚至免稅的慈善公益組織,這些基金組織掌握著大概6700多億美元慈善公益基金的分配,資金規模占到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的百分之九,然而,在我國,目前大概有大大小小100多家慈善公益組織,這些組織所掌握的資金數量,相比美國少之又少,僅僅是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的千分之一。[3]因此,我們需要優化我國公益事業發展的社會環境,對慈善公益組織捐助的活動要實行稅收優惠,甚至是免稅政策,從而調動社會各界人士組織參與慈善事業的積極性,培育新的一批具有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國情,同時有國際影響力、號召力的慈善組織。在發展社會慈善事業的同時,著重擴大國內公益組織、慈善人士的影響力、號召力,大力發展民間慈善公益組織,從多方面促進我國的慈善事業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馨.正確發揮政府在再分配中作用—構建和諧福建分配機制的研究[J].東南學術,2006(5):81-91.
[2] 李定.我國城鎮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原因及治理對策[D].山西財經大學,2009.
[3] 首都社會經濟發展研究所課題組,王鴻春,宋結塵.有效縮小收入差距需多管齊下[J].紅旗文稿,2011(1):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