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細玉 胡紅金
摘 要:高血壓病是常見病、多發病,已成為影響人類健康和生命的“無聲殺手”。如不及時控制及治療將會引起心、腦、腎、血管等多個靶器官的損害,降低生存質量,嚴重者可威脅生命。通過對社區高血壓病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干預,顯著提高了人們對高血壓的認識,使高血壓病得到更好的控制和治療,從而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
關鍵詞:高血壓病 社區 健康干預
中圖分類號:R5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1(a)-0233-01
高血壓病是一種高發病率、高并發癥、高致殘率的疾病。高血壓病的主要病因與年齡、性別、地域、遺傳、精神過度緊張、肥胖、吸煙、酗酒、高鈉飲食等生活因素密切相關,其中肥胖、吸煙、飲酒、高鈉飲食為可干預因素。幫助患者正確認識高血壓病的治療知識,對有效控制血壓及減少高血壓并發癥的發生具有重要意義[1],該文對高血壓病患者的健康干預論述如下。
1 指定好社區內開展干預計劃
大力開展高血壓病的健康教育,提高居民對高血壓病的醫學知識和高血壓病對身體帶來的危害的認識,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識和自我保健能力。在社區內開展一些知識講座,宣傳活動,分發一些保健小冊子,健康手冊之類的宣傳材料。通過對高血壓的醫學普及,提高對高血壓的認識,使群眾認識到高血壓的危害。
開展群眾性體育活動,消除不良的心理社會因素。在社區內開展一些有益的活動,特別是老年朋友們,患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三高人群,通過一些體育鍛煉,比如比較受歡迎的太極、健身操、廣場舞等等,使老年朋友們老有所樂,老有所為,不僅鍛煉了身體,而且有益于身心健康。
改進不良生活方式和飲食結構。提倡低鹽、低脂、低糖飲食、戒煙戒酒等,采取正確的生活方式。高血壓跟平時的生活飲食習慣有很大的關系,中國人的飲食習慣就是多咸、味重,肉類的攝入量也很高,所以在平時的飲食中一定要特別注意。另外,飲酒吸煙也對血壓有很大的影響,所以高血壓患者要戒煙并少量飲酒。應該在社區內對煙酒的危害進行宣傳,在公共場合下禁止吸煙,要向社區居民講解吸煙的危害以及跟高血壓的關系,以引起人們的重視。
指導合理的降壓藥物治療。血壓的高低不穩定對人們的身體危害很大,所以高血壓藥品必須要遵醫囑,要根據醫生的指導,合理用藥。不要隨意的添加或是減少藥物的用量,以引起血壓的變化,危害身體健康[2]。
2 具體的社區干預措施
社區工作人員要積極主動入戶并及早發現高血壓病患者。通過開展35歲以上人群首診血壓測量,統計好詳細的高血壓患者情況,并對高血壓患者進行分類,對早期患者追蹤、觀察,采取非藥物治療措施,進行一級干預。在社區內不定期舉辦高血壓病防治的知識講座,發放健康教育處方,經常為社區居民播放有關“高血壓病防治”的醫學錄像資料。
積極了解社區人員的情況。對有遺傳病史的,家庭困難的患者,要更加積極主動的幫助。每季度隨訪追蹤病人,監測血壓,指導患者長期、不間斷、規律的合理應用降壓藥治療,并對家人進行健康教育,幫助醫護人員監督患者按時服藥。在家里,對患者從身心上多給予關心、體貼、照顧。
改進不良生活方式和飲食結構。合理調整飲食,限制鈉鹽過量攝人,增加鉀的攝入,增加鈣的攝入。補充維生素C,降低脂肪的攝入量,特別是動物脂肪。戒煙和戒酒。從兒童期就要開始預防高血壓的發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積極開展體育運動,進行高血壓預防的教育。
3 在社區內進行健康教育及護理干預的結果
在實施健康干預后,對社區的居民再次評價了高血壓健康教育知識學習的效果,大部分患者對社區高血壓疾病的關注很是認可,對社區高血壓干預很認可、很歡迎。所以在接受健康教育后對高血壓的預防、治療以及藥物應用等方便的相關知識的掌握要比干預前有明顯的提高。但還是有部分患者和老年人由于年齡偏大、記憶力下降等原因造成語言溝通不便,影響教育效果,對相關知識掌握的不好,我們做出的具體應對是對其子女以及親屬增加宣傳次數及力度,爭取達到最佳效果。
4 社區開展糖尿病干預活動的總結
健康干預是一項有目標、有計劃、有組織、有系統、有評價的教育活動,促進人們自覺地采用有利于健康的行為。目前,高血壓是心、腦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之一,又是可以改變的因素。其中最主要、最有效的防治方法是針對高血壓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干預不良行為,從而降低高血壓病患者的血壓水平,促使自覺地選擇有益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消除危險因素。使其認識到高血壓病的危害性,并能積極配合醫生治療,較好地控制患者的病情[4]。因此,采取利用一切機會、不拘形式、通俗易懂的方法進行健康干預是非常必要的,并動員家屬積極配合,對治療高血壓是非常重要的。
參考文獻
[1] 盧芳,胡紅英.老年高血壓病的健康教育及體會[J].中華醫學實踐雜志,2004,3(1):88.
[2] 陳希萍,潘杰,李子萍,等.高血壓病病人社區護理干預研究進展[J].護理研究,2008(14):1223-1225.
[3] 廖云娥,王素云.社區高血壓病的健康干預[J].中國實用醫藥,2010(3):24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