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保志++++++陳宇清++++++江亞濤++++++林常芳++++++林美姜
[摘要] 目的 對妊娠期糖尿病孕婦陰道微生態狀況進行分析,為妊娠期糖尿病孕婦常見陰道感染性疾病的預防及治療提供理論依據。方法 隨機抽取2013年1月—2014年6月間該院就診的妊娠期糖尿病臨床確診孕婦300例為觀察組,同期健康正常孕婦250例為對照組,將觀察組孕晚期血糖控制滿意的99例患者做為滿意組,血糖控制不滿意的201例患者做為不滿意組。觀察組孕婦在確診當天行陰道微生態檢測,滿意組和不滿意組均在孕(37~38)+6周行陰道微生態檢測。 結果 觀察組陰道pH值為(3.41±0.29),對照組為(4.25±0.34),滿意組為(4.09±0.28),不滿意組為(3.46±0.31),顯然觀察組、不滿意組pH值較對照組明顯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滿意組結果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妊娠糖尿病孕婦陰道微生態的改變,增加了陰道感染性疾病的發生率;通過科學指導妊娠糖尿病孕婦的血糖控制,可以改善陰道微生態環境,減少妊娠不良結局。
[關鍵詞] 妊娠期糖尿病;陰道微生態;妊娠結局;感染;血糖控制
[中圖分類號] R714.25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4)12(c)-0096-02
女性陰道是一個復雜的微生態體系,包括陰道解剖結構、微生態菌群、局部免疫、機體內分泌調節功能等幾部分組成。一旦菌群與宿主、菌群與菌群、菌群與環境之間的動態平衡被破壞,便會發生一系列的疾病[1]。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為妊娠期常見并發癥,可通過影響陰道微生態菌群、局部免疫、機體內分泌調節功能進而增加陰道感染性疾病的發生率,并導致早產、胎膜早破、胎兒宮內感染等不良妊娠結局。該研究對該院2013年1月—2014年6月間收治的正常健康產檢孕婦、GDM孕婦血糖控制前后的陰道微生態進行檢測,以期了解GDM孕婦血糖控制前后陰道微生態狀況,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收治的臨床確診GDM孕婦300例和健康正常產檢孕婦250例作為研究對象,分別定義為觀察組、對照組。觀察組300例孕婦平均年齡(27.3±11.6)歲,平均孕周(31.2±4.7)周;對照組孕婦平均年齡(26.9±12.2)歲,平均孕周(30.8±3.9)周。300例觀察組中,經飲食指導或應用降糖藥物后,檢測其空腹血糖和餐后2 h的血糖,99例血糖值在正常范圍內,列為滿意組;經治療后血糖控制不滿意的201例為不滿意組;觀察組另53例因失訪、就診該院時已超過預產期、胎膜早破或有陰道血性分泌物等影響陰道微生態的因素而未列入統計。以上統計各組研究對象的年齡、孕周等觀察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存在可比性,所有妊娠糖尿病患者均符合2010年國際妊娠與糖尿病研究組(IADPSG)診斷標準,全部研究對象均自愿接受臨床研究,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1.2.1 陰道微生態檢測孕周 GDM孕婦在確診當天即行陰道微生態檢測;對照組隨機選取同期該院健康正常產檢孕婦;滿意組和不滿意組均在孕(37~38)+6周進行陰道微生態檢測。
1.2.2 陰道微生態檢測方法 ①標本采集:采用長棉簽、無菌刮板采集陰道側壁上1/3處分泌物;②涂片后經革蘭染色,進行Nugent評分;③將陰道分泌物H2O2含量作為陰道微生物功能評價指標;④用pH為3.8~5.4精密試紙對陰道pH值進行檢測。
1.2.3 診斷標準 陰道微生態正常[2]:菌群密集度在Ⅱ-Ⅲ級,多樣性Ⅱ-Ⅲ級,乳桿菌為優勢菌,陰道微生物H2O2檢測結果正常,并且陰道pH值≤4.5。微生態失衡:菌群的密集度、優勢菌、多樣性、炎癥反應以及微生物功能等各項指標中任意一項檢測結果異常,陰道微生態失衡包括菌群抑制和菌群增殖過度。革蘭染色涂片觀察到真菌菌絲或芽生孢子即診斷外陰陰道假絲酵母菌病(Vulvo Vaginal Candidiasis,VVC)),觀察到滴蟲即診斷滴蟲感染(Trichomona1 Vaginitis,TV),Nugent評分≥7分即診斷細菌性陰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
1.3 統計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形式表示,對比中采取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對比則是采取χ2檢驗。
2 結果
2.1 各組陰道微生態狀況
觀察組陰道微生態失衡發生率較對照組發生率顯著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血糖控制滿意組陰道微生態失衡率較觀察組明顯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血糖控制滿意組陰道微生態失衡發生率與對照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表2。
觀察組陰道pH值為(3.41±0.29),對照組為(4.25±0.34),觀察組pH值較對照組明顯降低(t=12.376 2,P=0.031 5);滿意組pH為(4.09±0.28),不滿意組為(3.46±0.31),不滿意組pH值較滿意組明顯降低(t=13.119 2,P=0.021 8),見表3。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孕婦陰道微生態狀況比較[n(%)]
表2 滿意組與不滿意組陰道微生態狀況比較[n(%)]
表3 受試者陰道pH值檢測結果比較(x±s)
2.2 各組陰道微生物狀況及感染情況
觀察組H2O2陽性率和VVC的發生率均高于對照組(P<0.05),血糖控制滿意組的H2O2陽性率、VVC的發生率和BV發生率均低于血糖控制不滿意組(P<0.05),見表4,表5。
表4 觀察組與對照組陰道微生物狀況及感染情況比較[n(%)]endprint
表5 滿意組與不滿意組陰道微生物狀況及感染情況比較[n(%)]
3 討論
健康婦女陰道內可分離出20多種微生物,其中以細菌為主,乳酸桿菌所占比例可達95%以上。研究證實[3],乳酸桿菌具有競爭粘附作用,并能產生H2O2及其他抑制物質,激活機體免疫系統,具有抑制陰道雜菌過度生長、維持陰道微生態平衡的作用。正常陰道pH值為3.8~4.4,目前研究證實[4-5],陰道內pH值的改變是誘發陰道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危險因素。陰道微生態平衡狀態可能受妊娠、性生活、機體內分泌、不良衛生習慣以及免疫狀態的影響而發生改變,導致陰感染性疾病的發生。該研究檢測陰道分泌物H2O2陽性率和陰道pH值發現,與正常健康產檢孕婦相比,GDM孕婦陰道PH值降低,陰道微生態失衡率升高,提示了陰道pH值水平與陰道微生態狀況的密切關系。
妊娠期體內激素水平的變化和陰道上皮內糖原含量的增加,導致了陰道微生態環境的改變,增加了陰道真菌帶菌率和VVC易感性并降低治愈率,在GDM孕婦這一影響尤為顯著[6]。目前研究認為,VVC與不良妊娠結局無直接關系[7]。但妊娠期VVC的治愈率低、VVC持續狀態常常伴隨陰道其他病原菌的混合感染,間接參與了胎膜早破、早產、胎兒宮內感染、胎兒產道感染等不良結局的發生[8] 。該次研究對GDM臨床確診孕婦、同期健康正常孕婦、孕晚期血糖控制滿意、血糖控制不滿意者展開了陰道微生物檢測,發現GDM孕婦陰道微生態失衡發生率為49.00%,較正常孕婦顯著升高,血糖控制滿意組陰道微生態失衡發生率為30.30%,較血糖控制不滿意組發生顯著降低,這一結果與相關文獻報道[9]結果一致。結果提示,血糖未控制正常的GDM可能增加陰道微生態失衡,增加陰道感染疾病的發生率,進而導致陰道感染相關的不良妊娠結局的發生[10]。
該研究結果表明,早期診斷、積極治療并將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圍,對減少GDM孕婦陰道感染性疾病的不良妊娠結局具有重要意義。在今后的工作中,應加強對GDM孕婦的檢查和治療,降低GDM引起的陰道感染性疾病的妊娠不良結局,提高我國圍產保健水平。
[參考文獻]
[1] 楊文方,李旭,王翔,等.陰道微生態的臨床研究及意義[J].實用婦產科雜志,2012,28(3):205-209.
[2] 黃敏,許成芳,鐘貴玲,等.婦科門診育齡婦女與孕婦陰道菌群狀態及常規感染的比較分析[J].中國微生態學雜志,2009,21(2):159-160.
[3] 鄭晶晶,宋靜慧.陰道乳酸菌的微生態學研究進展[J].內蒙古醫學院學報,2009,31(4):431-435.
[4] L Jin,L Tao,S I Pavlova,et al Species diversity and relative abundance of vaginal lactic acid bacteria from women in Uganda and Korea[J].Journal of Applied Microbiology,2007,102(4):1107-1115.
[5] 李小寧,賀豐杰.乳酸桿菌與宮頸癌防治的研究進展[J].醫學研究與教育,2010,27(5):77-79.
[6] 郝赪妍.避孕方式與陰道微生態的關系[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1,19(2):117.
[7] Cottrell BH,,Close FT.Vaginal douching among university women in the southeastern United States[J].Journal of American College Health,2008(56):415-421.
[8] Patel V,Weiss HA,Mabey D,et al.The burden and deter-minants of reproductive tract infections in India:a popula-tion based study of women in Goa,India[J].Sexu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s,2006,82(3):243-249.
[9] FE Okonofua,KA Ako-Nai,MD Dighitoghi.Lower genitaltract infections in infertile Nigerian women compared with con-trols[J].Genitourinary Medicine,1995,71(3):163-168.
[10] 牛華,曹研,陳鈴,等.陰道微生態綜合評價在陰道感染中的臨床應用[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0,31(7):751-752.
(收稿日期:2014-10-2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