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我省組織了由職教管理干部、教科研人員和中職學校校長為團員的職業教育考察團,赴臺灣進行為期一周的交流考察。通過零距離接觸臺灣經濟社會,尤其是臺灣的職業教育,增進了海峽兩岸的相互了解,拓寬了我們的思路,使我們很受啟發。
一、考察的基本情況
在臺灣考察期間,我們從臺北、臺中到臺南,先后考察了4所職業院校和1個實訓基地,其中有2所中職學校、2所應用本科高校。4所職業院校分別是:位于桃園縣的育達高級中學(以職業教育為主體)、位于臺北市的私立育達高級商業家事職業學校、位于苗栗縣的育達科技大學和位于嘉義縣的稻江科技暨管理學院;1個實訓基地是位于苗栗縣的兆品酒店實訓基地。其中,育達高級中學、私立育達高級商業家事職業學校、育達科技大學,我們統稱為“育達系”職業院校,是在我省創辦鄭州昇達經貿管理學院、鄭州成功財經學院的豫籍臺灣教育家王廣亞先生自1955年起相繼創辦的。辦學層次涵蓋中職、高職、本科、碩士等4個層次,辦學類型包括普通高中、中等職業教育、應用本科等,辦學模式兼容全日制教育和業余培訓。稻江科技暨管理學院由陳璽安先生、陳阿財先生等于2001年創辦,以培養創意設計、觀光休閑業界人才見長。我們考察的主要方式是聽取情況介紹、實地參觀和交流研討。在育達科技大學,我們還與我省在該校學習的交換生和帶隊老師進行了座談。
二、臺灣職業教育的主要特色
臺灣是在上世紀60年代后短期內實現經濟騰飛、一躍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的,雖然近年來發展速度放緩,但整體發展水平仍比較超前。2013年臺灣人均可支配收入是61067元,大陸是18311元;河南是14204元,是臺灣的23%。在臺灣經濟騰飛過程中,臺灣的職業教育做出了很大貢獻,同時適應經濟發展、植根傳統文化,不斷革新自身,形成了有別于德國、美國、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的“臺灣模式”“臺灣特色”職業教育。
(一)體系完備,層次銜接
需要說明的是,大陸說的“職業教育”臺灣叫“技術與職業教育”,簡稱“技職教育”;大陸說“高職”臺灣也說“高職”,但意思大相徑庭,大陸說的“高職”是高等職業教育,臺灣說的“高職”是大陸說的“職高”,就是高中階段的職業教育。據育達高級中學陳錦亮校長介紹,在臺灣,九年義務教育結束后,學生有3條升學路子:普通高中、中職學校、5年制專科層次高職學校。普通高中畢業后,學生的主要升學目標是學術型的4年制本科大學。中職學校畢業后,學生可依據其成績升入應用型的4年制本科大學和2年制的專科層次高職學校。應用型本科大學畢業后,還可報考職業教育類的碩士研究生,直至博士研究生。在臺灣,與普通教育體系平行發展的獨立完整的職業教育體系已經形成。
(二)普職并重,以職為主
這主要是從辦學規模和學校數量角度來講的。據育達科技大學陳建勝校長介紹,經過多年努力,伴隨著臺灣經濟社會發展,臺灣高等教育結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實現了以辦學術類大學為主向以辦技職類大學為主的轉變。資料顯示:2011年臺灣共有163所高校,其中學術型大學71所、技職類大學92所。92所技職類大學中,科技大學46所、技術學院31所、專科學校15所。高等學校的數量,技職類大學多于普通類大學;高等職業院校的數量,本科多于???。臺灣的初中學生畢業后,有基本超過一半的學生報考中職學校,這確立了職業教育在高中階段教育中的主體地位。
(三)民辦為主,公辦為輔
這也主要是從辦學規模和學校數量角度來講的。我們所考察的4所學校全是私立學校。育達高級中學所在的桃源縣,私立職業學校占到65%。從全臺灣來看,2011年臺灣的163所高校中,公辦54所、民辦109所,私立學校占67%。盡管私立學校占大多數,但政府在發展職業教育上主動擔責、積極支持。臺灣實行中職教育全免學費政策已經多年,但截至目前,普通高中教育還實行的是部分免學費政策。
(四)升學為主,就業為輔
大部分中職教育都是這樣的理念和現實。無論是育達高級中學的職業班,還是私立育達高級商業家事職業學校,畢業生的主要去向都是升學,升學率甚至都在90%以上。一方面的原因是臺灣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高,對技術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層次也高,需求中職畢業生的崗位少。另一方面的原因也有我們傳統文化的影響。這種做法適應了傳統的東方價值觀,滿足了老百姓對子女的升學心理需要,提升了職業學校的地位。
(五)學生為本,重視技能
主要體現在:一是以學生為本,注重養成教育。比如3所“育達系”職業院校,都強調以關心、愛心、耐心,心心相連的“三心”為基礎,以嚴教、嚴管、嚴考,嚴而不苛的“三嚴”為方法,使學生養成守時、守信、守法的“三守”精神。稻江科技暨管理學院強調人文、創新精神,特別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二是強調對學生技能的培養。我們所到學校,無論中職學校還是應用本科學校,都實行了“一證(一張畢業證書)多照(多張相關職業證照)”,所有學生通過學校的技能培訓,在畢業時都能具有多種職業技能,適應多個工作崗位要求。三是倡導校企聯合,走校企合作道路。我們考察的苗栗縣的兆品酒店與“育達系”職業院校開展了深度校企合作。兆品酒店的老板還是“育達系”職業院校的校友會會長。在校企合作的過程中,學校共享了企業的資源,企業共享了職業院校的資源,將學生的學習環境擴展到工作場所,學生在校期間就練就了符合企業要求的技能,顯著地提高了學生的就業率和就業質量。
(六)文化育人,重視品德
臺灣的職業院校既注重對學生傳授知識,培養實踐能力,也注重通過營造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加強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育達系”職業院校特有的校園文化給我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一是“創辦人”文化。臺灣的“育達系”職業院校都有一個以創辦人王廣亞先生為主題的校園文化,如育達高級中學的王廣亞雕像、私立育達高級商業家事職業學校的“家聲紀念大樓”(家聲為王廣亞父親)、育達科技大學的“廣亞藝術中心”等。這種“創辦人”文化,既是一種校史教育,又是一種人格魅力教育,還是一種創業教育。二是創辦人職業教育思想文化。每到一所“育達系”職業院校,我們都能看到王廣亞先生親筆書寫的一系列職業教育理念,如“不為失敗找理由,要為成功想辦法”“自己的痛苦自己知道,自己的問題自己解決”“今日應為之事勿待明日”“自力更生求發展,勤儉樸實創大業”“倫理品質領群雄,創新績效奪第一”。這已經成為“育達系”職業院校共有的一種文化特質。職業院校普遍把德行考核成績作為學生能否畢業的主要依據,明確規定德行考核成績不合格不予畢業。職業院校還非常重視學生參加各種社團活動,把學生參加社團活動的次數、時間、表現作為德行評價的主要依據,其主要目的是通過實踐來培養學生的文明誠信、集體意識和奉獻精神等。
三、臺灣職業教育帶給我們的啟發和思考
相對于其他發達國家和地區,臺灣在發展職業教育上先行一步的做法和經驗,值得我們借鑒。
(一)更加重視職業教育
職業教育是與經濟社會發展聯系最緊密、作用最直接的一種教育類型。過去德國人說職業教育是他們國家成為工業強國、制造業強國的秘密武器,從這次臺灣之行來看,職業教育同樣也是臺灣經濟騰飛的秘密武器。九年義務教育后的臺灣教育結構,無論是高中階段教育還是高等教育,直至本科教育,從規模上早已是職業教育唱主角了。臺灣職業教育培養了大量的高層次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有力支撐服務了臺灣經濟社會發展。我省要打造經濟升級版,加快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發展步伐,實現從勞動力大省到強省的跨越,必須進一步轉變觀念,更加重視職業教育。
(二)加快普通本科的轉型發展
從規模上看,臺灣的本科教育早已從學術型學校為主轉為應用型學校為主,并且兩類學校界線明確、功能明確,已經很成熟,與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相當匹配,教育的效益、效率也相當高。反觀我們的本科教育,實際上是在重走臺灣的老路,一股腦地在辦學術型學校,應用型本科還在起步階段,甚至一部分人還在猶豫、彷徨。吸取臺灣的經驗教訓,我們必須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及省委、省政府的相關要求,加快普通本科轉型發展。本科轉型發展問題,實際上也是我省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牛鼻子”問題、打破“天花板”的問題。沒有相當一批普通本科轉型為應用本科,構建現代職業教育也就無從談起。實現一批普通本科轉型發展,是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標志性工程。
(三)積極搭建人才成長“立交橋”
相比臺灣職業教育,我們的職業教育過分強調“就業導向”,排斥“升學導向”,職業教育基本為終結性教育,中職生、高職生升入高等學校的數量較少、比例較低;高職招收中職學校對口升學考生、本科院校招收專升本學生的數量較少;本科層次的職業教育尚未取得突破,研究生階段的職業教育基本是空白;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成人教育之間還沒有真正地溝通,職業學校的畢業生進入普通大學學習、成人教育的學生繼續職業教育都存在一定的障礙。因此,我們必須轉變觀念,改變過分強調“就業導向”的職業教育觀,樹立 “就業與升學并重” 的職業教育新觀念,加大改革力度,在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中等職業學校與普通高中、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學歷教育與崗位技能培訓、學歷教育與短期培訓之間建立聯系,盡快建立、健全職業學校教育與職業培訓并舉,并與其他教育相互溝通、協調發展的人才成長“立交橋”。
(四)更加突出質量和特色
注重質量和特色是臺灣職業教育的普遍特點。他們以學生為本、突出技能、文化育人、重視品德的一系列關注質量和特色的做法,對我們很有啟發。“育達系”職業院校的“三心”“三嚴”“三守”“一證多照”、校企合作的理念和做法,對我們更具借鑒價值。
(五)加強豫臺職業教育的交流合作
一是要加強對臺灣職業教育的研究。臺灣的職業教育發展超前我們一個階段,加強對臺灣職業教育的研究,學習、借鑒他們的經驗,分析他們的教訓,可以讓我們少走彎路。二是要加強對臺灣職業教育“育達模式”的借鑒與推廣?!坝_系”職業院校辦學60年長盛不衰,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大到強,積累了一整套經驗,很值得我們研究、借鑒。三是隨著生育率下降、人口減少,臺灣職業教育出現“資源過剩,生源不足”的現象,我們也可以通過合作辦學的形式,讓一部分河南學子享受到臺灣的優質職教資源。
(河南省教育廳臺灣職教考察團成員:尹洪斌、張家成、郭國俠、韓耀煌、張華、李立峰、石國華、王新奇。執筆:郭國俠、李立峰)(責編 周繼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