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潔
我上高中的時候,每年教師節班里都會給任課老師送節日卡和小禮物。有一年,語文老師對我們說:“每到這一天,我都是既高興又擔心。高興的是大家心里想著老師;擔心的是,大家只在教師節這天想起老師。”同樣的道理,對于千千萬萬的消費者來說,每年的“3·15”都是喜憂參半:喜的是相關部門重視消費者權益,憂的是相關部門是不是只在這一天重視消費者權益?
客觀地說,今年的“3·15”比往年有更多亮點。在新版《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實施滿一周年之際,《侵害消費者權益行為處罰辦法》也作為新《消法》的實施細則,從2015年3月15日開始施行。其中規定:商家不能以消費者“已拆封”為由拒絕退貨;禁止商家單方享有“最終解釋權”;禁止商家強制消費者購買和使用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禁止裝修公司謊報用工用料,故意損壞、偷換零部件或材料……雖然這些條款在實際操作中仍會遇到障礙,但至少從立法層面為消費者維權提供了有力的“武器”。
但是,僅僅有了法律還遠遠不夠。中國經濟飛速發展,不斷有新的問題出現,尤其是隨著電子商務的崛起,新的消費陷阱、買賣糾紛、商業隱患層出不窮。網上商品質量、信息安全等問題成為戴在消費者頭上的“緊箍咒”。在一些大型購物網站上,經常能看到如下評論:
“收到貨很失望,大家小心,一分錢一分貨。”
“實物跟圖片不符,要求退貨,客服不理我。”
“不是正品!我去專柜驗過貨了,是仿的。”
……
盡管如此,真正有精力、有毅力跟無良商家斗到底的消費者畢竟是極少數。中國文化中一向有“息事寧人”“花錢買教訓”,甚至“吃虧是福”的思想,都市快節奏的生活也讓人們不愿跟商家“扯皮”,很多無良商家正是利用了這種心理。事實上,在以支付寶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平臺日趨成熟的今天,當你的權益確實受到侵害時,只要消費者具有高度的維權意識,不怕麻煩,充分利用第三方平臺提供的保障措施,比如中差評、電話投訴等方式,往往不需要動用法律武器,就能達到滿意的效果。
除了法律武器、維權意識之外,還有一點同樣重要:防范心理。俗話說:“買的沒有賣的精。”有些“高明”的商家會鉆法律法規的空子,或者繞開消費者熟悉的套路,“創造”新的陷阱。在這種情況下,消費者只有采取一種根本性對策:提高警惕,不要輕易相信商家的許諾,尤其是在五花八門的利益誘惑面前,嚴防死守自己的錢包。無數例子證明,天上不會掉餡餅。當你被“全網最低價”“點一下,送你XX元”的標題吸引時,很可能招來的不是財富,而是騙走財富的黑手。
“3·15”的意義絕不僅僅在3月15日這一天,就像中國人并不僅僅在10月1日才愛國一樣。“3·15”的意義在于,把“維權”的理念和行動傳播給更多的消費者,讓全民、全社會參與到保護與自我保護的理念中來,這種理念應該是隨時隨地,滲透到經濟生活方方面面的,這種理念可以讓消費者更有尊嚴,讓商家更有誠信,甚至讓一個國家的經濟更有活力。
這個過程很漫長,或許需要幾代人持之以恒的努力,更需要社會上上下下,具體到每一個人的行動。雖然今年的“3·15”已經過去,但它的終極意義在于讓每一天都成為“3·15”,這個目標任重道遠。那么不妨就從今天開始做起,維護你的合法權益,打擊坑害你權益的不法行為。直到有一天,當“3·15”變成了“365”,消費者日日年年都能在一個充滿誠信、安全放心的消費環境中生活時,它才能真正成為一個“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