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宏飛
在新課改形式的教學中,小組合作是一種重要的課堂學習方式,這種方式是將班級的學生分成若干小組,一般小組成員在六個左右,讓小組形成自學和群學的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和小組的團隊合作意識,來促進共同的進步。
課堂提問是一種傳統的教學方式,主要指的是教師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有針對性的提出問題,以便及時地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并促進學生思維的開發,讓學生主動思考并掌握知識。如果想確保課堂提問能夠達到理想的效果,就促進學生的主動學習,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從而使其學習數學的動力得到增強。
一、課堂提問的原則
1.集體性原則
提問是課堂上學生和老師交流的一種重要的方式,所以老師在提問時一定要面向所有的學生,而不能只把提問的焦點放在程度較好或者程度比較差的幾個學生身上,否則就失去了提問的意義。
2.趣味性原則
好勝心和好奇心是初中生很重要的心理特點,所以在老師提問過程中要關注學生的這一特點并進行針對性的提問,老師提出的問題要盡量保持趣味性,這樣可以確保學生的積極性得到很好的激發,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3.適時性原則
老師在提問的時候還要把握好提問的時間,比如,在勾股定理的學習時,老師可以先向學生介紹勾股定理,當學生對該定理有了一定的了解時,可以出示一些聯系,比如:已知直角三角線的兩邊,你能快速地求出第三邊嗎?(1)a=3,b=4,那么c=?(2)a=5,c=13,那么b=?等,這樣學生便能很快地得出答案,在掌握知識點的同時也能加深記憶。
4.競爭性原則
從近些年開展小組合作的經驗來看,老師一般都會根據各個小組中學生的紀律表現、課堂表象以及作業表現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打分,這樣能夠營造一種良好的競爭氛圍。老師讓各個小組之間形成良性的競爭,這樣能夠促進各個小組成員之間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在競爭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并提高自己的成績。
二、課堂提問的策略
初中生的智慧潛力是無盡的,但是需要教師進行開發。知識就是力量,方法就是智慧。美國著名的教育學家斯坦森說:孩子如果沒有表現出應有的實力,老師覺得學生很難教會,其實大多數情況下問題的本身并不是出在孩子身上,而是大人們并沒有找到合適的方法去對學生進行教育,沒有使學生的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如果能找到合適的方法,即便是非常頑皮的學生,也是可以教好的。
想要很好地激發孩子的學習熱情和潛力,需要恰當的技巧和方法,從近些年來成功的教育案例進行總結,可以得出行之有效的方法,這里我們稱它為十字口訣,這個十字口訣是:舉例、替代、可能、假如、比較、想象、組合、類、除了、以及。
三、課堂提問技巧
1.及時地對學生回答評分
每個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基礎知識是不盡相同的,因此教師在進行提問時也要有針對性的提出不同的問題。教師所給出的問題要考慮到普遍性的原則,對于相對簡單的問題要面向水平中等以及偏下的學生,而對于比較難的問題也可以先請中等程度的學生來進行解答,再請程度相對較好的學生來進行補充,這種方法可以使得班級內各個程度的學生都有答題的機會。在學生回答問題之后,教師需要對他們的回答進行及時評分,可以設置得分的評級,對于第一次回答就準確的學生給其小組三分,如果第一次學生沒有能夠回答正確或者回答不完整但是該組的第二個學生能夠補充并正確者,給予小組兩分,如果是第三個人才能正確回答問題則給予一分,否則不得分,以此類推進行下一組提問。
2.提供均等的回答機會,形成良性競爭
在小組中,每個小組成員都具備均等的機會回答問題,每一次課上可以讓小組中每一位成員都有一次回答的機會。在每個小組內部進行提問時,通常將較難的問題分配給程度相對較好的學生,而對于程度差的學生,教師可以對問題進行分解,讓其回答其中一部分內容,保證每個小組成員在回答中都能獲得成功感,都能為自己的小組爭奪榮譽。
3.提問要民主寬松,并以鼓勵為主
提問的目的并不是為了讓學生答不上來,而是在于啟發學生的思維,增加學生對于課堂的參與度。因此教師在課堂的提問過程中要盡量營造一種寬松的提問氛圍,鼓勵學生積極地參加問題的回答,而不會因為回答錯誤而瞻前顧后。教師切記不能對于學生的錯誤答案進行諷刺,而是應該保持和藹的態度和親切的語
言,對于回答正確的學生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揚,對于回答不正確的學生也要進行及時的鼓勵,這樣長此以往才能保持課堂學習的積極性,教師的提問也才能夠得到學生積極的響應,使提問收到應有的效果。
總之,課堂提問需要教師在不斷的探索中找出最合適的方式,才能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基于小組合作形式下的課堂提問也要遵循學生的特點,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這樣才能營造高效的課堂學習氛圍,小組學習模式才能發展得更好。
參考文獻:
劉斌德.初中數學教與學,激發學習興趣[J].培養創新能力,2012,11(05):105-108.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