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亞楠
由于我國人口數量的增長和老齡化社會的到來,人們對社區衛生服務的需求不斷擴大,醫療資源緊缺和醫護比例不合理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如果要達到國際標準1∶3的醫護比例,我國每年還需要培養大量護理人才。盡管高等護理教育年招生量不斷擴大,但中等護理職業教育在護士的培養中仍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這對幾十年來主要承擔護士培養重任的中等護理職業教育來說,是獲得社會肯定、提高教育質量的難得機遇。
中等護理職業教育在面臨招生規模的壓縮、護理人才知識結構調整等壓力下,面對居民健康保健意識的增強和老齡化社會對護士需求的增多,能否抓住機遇,沖出困境,取決于學校能否根據市場需求進行準確的人才定位,構建相適應的培養模式。
為了實現我國醫藥衛生人才發展機制創新,完善醫藥衛生人才發展政策,推進醫藥衛生人才全面協同發展,為人民健康、國家強盛提供強大的醫藥衛生人才支撐,衛生部2011年印發了《醫藥衛生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2011-2020年)》,無論是從辦學目標還是政策指導方面,均對中等護理職業教育的培養模式、發展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影響中等護理職業教育發展的外在因素
1.社會認識偏差
近幾年,受國家教育導向及社會大環境的影響,我國出現了持續不退的高等教育熱,具體表現為學生爭相上高中、上大學,各專科學校爭相擴大規模、提高檔次。與此同時,中等職業教育卻逐漸受到冷落,淪為“二流教育”,不僅學生和家長對它存在偏見,就連許多學校也在認識上有所偏差,似乎一戴上中等職業教育的帽子,其教育地位、社會地位便下降了。由于護士的社會地位得不到尊重,工作辛苦且薪酬待遇不高,再加上個別媒體對醫患關系的負面報道,很多學生不愿從事護理行業。除此之外,我國地市級醫院大多只招收大專學歷以上的護士,這無疑是對中等護理職業教育的一種排斥。
2.政府行為力度不夠
政府行為對職業學校規模的影響主要是投資力度和宏觀調控力度。發展職業教育需要較大的投入,國家雖然加大了投資力度,并從2009年開始,逐步實現了對中等職業教育非城市戶口學生和涉農專業城市學生的免學費政策,但由于護士屬于技術型服務行業,創造的價值不能以經濟價值來衡量,所以很多地方政府對護理職業學校的投資興趣與力度并不大。又因為大多數護理職業學校社會名氣不大,很少得到社會團體的支持,存在發展資金不足、教學設備較差等問題,導致了“學校辦學條件差—老師和學生素質難于提高—學生就業難—學校招生情況不理想”的惡性循環,這就阻礙了中等護理職業教育的發展。
二、中等護理職業教育存在的問題
1.課程比例不合理
雖然很多中等護理職業學校已經開設社區護理、護士人文修養等課程,但學校對這些課程并不重視,仍然把教學重點放在護理學基礎、內科護理、外科護理等在護士資格證考試中比例較重要的課程上,忽視了對學生思維能力、溝通能力的培養。而且社區護理課程中實踐教學學時比例過小,學校和社區衛生服務站沒有形成正式的合作關系,學生無法真正走進社區,存在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脫節的情況,理論知識的學習不能在實踐環節得到很好的鞏固,這勢必影響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
2.校企合作不到位
中等護理職業教育的衛生類學校開展校企合作的模式主要是學校與醫院的教學實習模式。學校實施“2+1”教學模式,即在三年學制中,學生前兩年在校內學習,后一年在臨床醫院實習。學校的教學以理論課為主,輔以實踐,但實際上,學生在實習之前很少有見習機會,缺乏從理論學習到實踐操作的過渡。學校和企業之間缺乏密切的合作,難以互通有無、資源共享,學校與醫院的形成利益共同體還有較大難度。據調查,醫療行業認為校企合作投資較大,擔心耗費了人力財力卻留不住人才,不如直接招聘人才;再加上中等職業學校自身缺乏市場觀念,不懂得如何應用政策、滿足市場,雖然有心與企業合作,卻又不主動尋求機會,這些現象導致學校與企業合作嚴重不足。
3.缺乏市場觀念,就業服務體系不健全
大多數護理職業學校沒有相應的市場觀念,只知道按照傳統模式培養學生,不懂得適應市場。而護理職業教育的最直接目的,是及時向社會輸送醫療衛生行業所需的實用型人才。教育培訓和就業是一個良性互動的過程,對護理職業院校學生的技能培訓是為了推進其更好地就業。因此,良好的就業服務是激發人們參加職業教育熱情的“催化劑”。目前,我國職業教育的就業服務還不到位,教育和就業存在脫節,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教育培訓上,而對就業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性認識不夠,沒有形成統籌協調的職業中介網絡和組織管理機構,職業介紹信息發布渠道不暢,沒有制訂學生就業后的跟蹤服務機制。職業教育就業服務體系的不健全,不僅影響了學生的就業發展,也制約著職業教育本身的發展。
三、應對措施
1.重視社區護理人才的培養
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已經成為我國的常見病和多發病,這種病人需要長期的康復治療,而醫院的費用較高,很多家庭負擔不起,這些病人需要回到家庭和社區接受醫療服務,但是我國優質的醫療資源主要集中在大醫院,基層衛生人才短缺,這就要求護士將其工作范圍從醫院轉向家庭和社區。《醫藥衛生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2011-2020年)》指出:“以提高基層醫療衛生人員的專業素質和技術水平為重點,建立一支適應基本醫療衛生制度需要的基層醫療衛生人才隊伍。”“到2020年,基層醫療衛生人員達到462萬人。”這給中等護理職業教育提供了巨大的發展空間,如果學校把辦學重點放在培養基層社區護理人才上,將會給中等護理職業教育帶來新的生機。
2.改變課程結構,培養實用型人才
現代護理要以服務對象為中心,根據病人的需求和特點,提供包含生理、心理、社會等多方面的幫助和照顧,體現以人為本、整體護理的服務理念。這就要求護士除了需要掌握專業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還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識、邊緣學科知識、理性的思維能力、良好的溝通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等。因此,學校必須開設人際溝通、護理倫理、護士人文修養等課程,加強實踐教學,努力把學生培養成符合社會需求的實用型人才。
3.學習國外先進辦學經驗,借鑒產學研合作模式
職業學校可以學習西方發達國家的辦學模式,如德國的雙元制。所謂雙元,是指參加培訓的人員必須經過兩個場所的培訓,即職業學校和企業單位。職業學校主要是傳授與職業相關的理論知識,企業則主要是讓學生在真實的工作環境里接受職業技能方面的專業培訓。雙元制的主要特點是企業需要多少人就培訓多少人,且以技能培訓為主。學生有大量的時間在企業進行實踐操作技能培訓,所接觸的是企業目前使用的設備和技術。護理技能培訓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實踐服務的方式進行的,有利于學生在培訓結束后立即頂崗工作,具有較強的針對性。這樣的教育模式不僅滿足了企業的需要,也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目前我國也在大力推行產學研合作模式,雖然這是對高等職業教育提出的要求,但中等護理職業教育也可以借鑒學習。
4.建立完善的就業服務體系
學校應該對學生準備就業的行業和崗位技能需求進行調查,不能為辦學而辦學,而應該滿足服務對象的需求,有針對性地培養人才。學校除承擔護理人員的教育外,還應建立畢業生就業、個人創業、在職人員轉業和失業人員再就業的培訓服務體系。這樣不但可以強化辦學特色,改善招生困境,而且從中還可以了解本地經濟的發展方向和所需人才要求,為中等護理職業學校面向市場辦學提供強有力的依據。
(責編 周繼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