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曉
(洛陽市體育局,河南洛陽 471000)
淺析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張金曉
(洛陽市體育局,河南洛陽 471000)
從目前大多數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的管理現狀來看,普遍存在對固定資產疏于管理、缺乏相應的固定資產管理制度、管理制度執行不到位等問題。從資產管理的角度出發,如何做好行政事業單位的資產管理工作,是擺在國有資產管理者和社會工作者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本文將對固定資產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對策。
行政事業單位 固定資產 問題與對策
(1)資產的購置和配置環節。首先,由于各行政事業單位購置固定資產的資金來源大多是財政拔款,在固定資產購置時往往從本部門需要出發,很少對固定資產的使用效益進行科學、合理的績效考核、分析論證,存在很大盲目性。同時,由于單位普遍缺乏健全的資產監管制度和嚴格的審批制度,導致行政事業單位購置資產用處不大,甚至購買質次價高的產品及工程。其次,各級財政部門和國有資產管理部門作為各行政事業單位的“大家長”,往往只注重固定資產購置的預算安排,對行政事業單位這些“家庭成員”的固定資產缺少整合機制,加之資產部門的所有意識仍十分強烈,無法跨部門進行資產的有效調撥,使各行政事業單位之間的固定資產缺乏合理流動和調配,導致資產重復購置的現象普遍;從全局來看,固定資產的占有和利用很不均衡,資源的短缺與閑置并存現象嚴重,使許多固定資產的績效考核失去意義。資產形成和配置過程中的管理和約束機制不健全,導致人為因素過多,沒有形成足夠透明、規范、高效的政府采購制度。這種健全的資產監管制度和嚴格的審批制度的缺失,造成許多國有資產浪費現象嚴重。
(2)資產的賬務處理環節。一是賬務體系設置不合理。現行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制度規定,行政事業單位在購置固定資產時,將全部支出列入當期費用,同時反映其原始價值,不計提折舊。這種規定使得賬面上所反映的固定資產價值無法體現固定資產的新舊程度,不能真實揭示單位固定資產的凈值,因此在報表上也無法反映出固定資產的實際價值。隨著時間的推移,固定資產的賬面價值與實際價值背離的程度越來越大,形成固定資產總量的虛增。二是財務會計信息不及時、不準確。主要表現在:缺少固定資產實物登記賬或臺賬,導致賬物脫節;資產領用及保管沒有紀錄,手續不完備,造成固定資產管理責任不明確;由于財務人員自身素質的原因,對部分固定資產應記而未記賬,對更新、維修、調入、捐贈等形成的資產不及時入賬,有的甚至不入賬,產生了賬外資產;建造的固定資產,由于資金不足、決算不辦理等原因,造成結算不及時而未入賬。以上賬務處理的不恰當,都會引起固定資產賬面價值與實際價值的偏差,在源頭上導致固定資產的信息不真實。
(3)資產的后期管理環節。多數行政事業單位只注重固定資產的購置,不重視日常管理。通常來說,固定資產管理的基本目標是賬實相符。這一目標不僅要求固定資產的價值核算正確,還要求其賬面數量與實物核對相符,這就要求對固定資產的實物數量進行盤點。但日常管理的實際情況是:資產的領用及保管登記制度不健全,造成固定資產使用狀況不明,管理責任不明確;由于單位內部人員的配置、部門之間的分工原因不能實現或疏于對固定資產進行定期盤點,造成帳實不符;在資產的使用過程中,定期維護檢修制度執行困難,縮短了資產的使用壽命;經營性資產與非經營性資產界定不清,部分單位以籌措經費、改善福利為名,將房屋、辦公設備等非經營性固定資產用于從事經營活動,所得收入不入賬或設賬外賬,隨意改變固定資產的用途;移交、監交制度執行不嚴,造成部分資產流失無法追究責任;固定資產索賠制度執行不力,資產損毀、盤虧后,難以查明原因,追究責任。
(4)資產的處置環節。按規定國有資產的處置應向主管部門或同級財政部門、國有資產管理部門報告,并履行相應審批手續。但事實上,在固定資產的毀損、報廢、調拔、變賣、轉讓時,仍有部分單位未辦理報批手續,存在隨意出售、轉讓、核銷現象。更是有個別行政事業單位擅自報廢、違規處置固定資產,致使國有資產流失。
(1)加強資產管理與預算管理的有效對接,建立健全國有資產購置審批和調劑制度。各行政事業單位的資產購置應建立在科學、合理的資產績效預算制度基礎上,對購置資產履行的工作職能、資產配置標準、資產的市場化價格進行必要的科學分析,與本單位具體存量資產相結合開展資產預算編制工作,并嚴格按照具體預算和審批程序進行資產的購置。財政部門應充分發揮自身“大家長”的的監督管理職能,根據公共財政管理原則,制定相關的資產流動體制,充分發揮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系統的作用,做好固定資產增減變動的登記工作,全面準確地反映國有資產的狀況,以便對固定資產的購置計劃做出正確的決策。保證單位資產預算的準確性、合理性,凡是有重復或者超出標準要求的資產預算禁止一切審批;同時根據各單位的固定資產采購計劃,通過政府采購或者由財政部門從閑置資產中調劑解決,不足部分再進行有計劃的購置,禁止國有資源的浪費。
(2)建立和完善適合行政事業單位的固定資產折舊制度。可分別對行政單位和事業單位采取不同的處理方法,行政單位可采取虛擬折舊的方法反映固定資產的新舊程度,定期上報明細表;事業單位可采用按原值和預計使用年限計提折舊的方法,既能真實反映事業單位的固定資產凈值,也有利于事業單位進行成本核算,確保固定資產的賬面價值與實際使用價值相一致,為固定資產的后續管理提供準確的依據。
(3)建立完備的資產清查制度,完善監管機制,加強執法檢查和監督力度。無論是從資產的數量還是從價值總量看,行政事業單位資產構成是動態的,總是在不斷地發生增減變化。為了掌握資產的結構、數量、質量和管理現狀,必須建立起一套完備的資產清查制度。各行政事業單位至少每年年終要對資產進行一次全面的清查核對,對資產結構和管理現狀進行分析;建立起重點抽查制,各單位的財務部門要依據會計核算資料,對資產使用重點部門進行重點抽查核對,做到賬、卡、物相符。建立起離任核查制,在單位領導或資產管理使用人員離任時,要組織核查,辦理資產移交和監交手續,確保人走賬清,防止資產流失。國有資產管理部門和經濟監督部門要把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的真實完整和保值增值作為監督的重點,及時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促進行政事業單位強化內部管理。建立健全固定資產管理的內控制度,要組織專門人員對固定資產進(4)嚴格按照規章制度和單位規范進行固定資產的處置。嚴格執行固定資產的處置審報與批復制度,對固定資產的報廢、報損進行審核和技術鑒定,避免利用資產未達規定使用年限提前報廢而人為縮短使用壽命。采用市場化的處理方式,對進行報廢的資產進行評估和公開拍賣,以避免將國有資產低價出售,造成資產流失。并對處置的固定資產及時在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系統中登記,保障資產信息的準確性。
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清查。依據清查中出現的問題,不斷修改和完善固定資產管理的各項內控制度。財政部門應定期對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使用、保值增值情況進行檢查,將其使用效率和完好程度作為考核單位負責人政績、業績的一個重要指標。
綜上所述可知,行政事業單位的固定資產在國有資產中所占的比重很大,分布領域較廣,對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都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對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和管理有利一提高財政配置資源的效率,減少財政負擔,轉變政府職能;固定資產監督機制的完善及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可以規避在資產購置、使用及處置過程中不同程度的腐敗現象,有助于建設高效節約政府,意義重大。
[1]毛程連,程北南.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對策分析[J].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06,6.
[2]方虹,劉春平,牛曉燕.非經營性國有資產監督管理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05.
[3]李海波.行政事業會計[M].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2005.
[4]李廣英,張俊萍.實行財政集中支付與集中核算的必要性和緊迫性[J].山西財政稅務專科學校學報,2001,(6):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