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鵬
(西安科技大學,陜西西安 710600)
礦山危險源辨識與管理
吳鵬
(西安科技大學,陜西西安 710600)
眾所周知,礦山的環境一般比較險惡,往往會由于礦塵、通風不良、冒頂片幫等多種災害的威脅,造成礦山生產作業過程中發生危險,進而造成設備損壞、人員傷亡。而如果能及時的辨別危險的存在并及時采取有針對的措施,就能大大降低在施工中的危險。本文對礦山危險源的辨識和管理這一課題首先從危險源入手,進而探析危險源辨識的依據以及確定危險源的辨識方法,然后探析危險源的有效管理。以期為后續礦上危險源研究提供理論上的依據。
礦山 危險源 辨識 管理
人類從產生開始到現今,可以說一直在不斷發展和適應生存,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人類開始發現礦產的價值,在開發礦產的時候,安全問題成為了國家和社會廣泛關注的焦點,礦山危險源的辨識不僅能夠減少人身傷亡,在一定程度上還體現著國家技術的發展,因而在礦山開采中,正確的辨識危險源至關重要。
1.1 危險源以及特征
危險源具有真實性,也就是說,這個危險不管有沒有被發現或者是有沒有產生損壞,都是客觀存在的危險。其次,危險源具有一定的潛力,即這個危險源可能永遠都不會產生,但也可能由于某種原因,誘發危險的爆發,因而危險的發生一定有外界因素的影響。其三,危險源有著能夠了解和及時預防的特征,危險不是必須發生的,日常的礦場施工中,危險隱藏于細節中,因而如果能夠對危險源有著足夠的了解,就可以及時的發展危險,并且將這些危險及時的預防。其四,危險源很復雜,可能由于影響因素的不同,導致危險源誘發不能種類的危害。熟知危險源的這四種特征是認識危險源的開始。
1.2 危險源因素分析
對于礦山的危險因素來說,可以總結為以下幾點:其一,在礦山上曾經發生過爆炸的區域;其二,在礦山上一些開采中遺留的斷層以及“采空區”,或者是靠近地下水系的地方;其三,在開采中曾經被機器損傷過的區域;其四,被開采機器進行大量擠壓和強烈碰撞的地方;其五,地下開采區域電纜較多的地方;其六,礦山內部比較狹小的空間場所;其七,在進入地下礦區時的罐籠[1]。
1.3 危險源辨識依據
危險源的辨識依據具體分為“化學危險性”、“機械危險性”、“電氣危險性”、“地質危險性”。化學危險性的辨識依據:具有可燃性的物質、能夠引發爆炸的物質、能夠造成窒息的氣體、具有比較刺激性氣味的氣體。例如:礦山開發中的礦塵以及一些一氧化碳等有害氣體,如果不能及時發現和處理就會造成在開采中人員窒息甚至是中毒的現象。機械危險性的辨識依據:相關開采機械、開采中的提升系統、礦山中的通風以及相關排水等設施、用來進出礦山的或者是搬運是頭頭的起吊設備等,這些設備的技術性操作。電氣危險性的辨識依據:礦山中的一些電氣設備以及電纜等技術性操作危險,例如:礦山中的電氣設備以及電纜。如果不能及時發現存在的隱患,就可能造成在礦產開采中發生電擊傷人事件。
1.4 危險源的辨識方法
(1)高硫礦床危險源的辨識方法。首先是具有可燃性質的硫,這種硫礦中通常有著較多的硫碎塊。其二,礦山中存在大量的空氣,空氣與硫接觸導致自燃和爆炸。其三,具備氧化熱能夠大量集中的環境。其四,具備擁有其他三個條件的比較穩定的時間。這四點可以引發硫礦的自燃和爆炸。
(2)透水危險源辨識方法。一般來說,比較復雜的水文地質礦山容易出現透水的危險,例如在礦山內部具有水層的巖層,以及含水層的具體的厚度以及在礦山中的分布,如果透水,具體的透水點以及透水的通道在哪,對其辨識方法通常是對要開采的山體工作面以及周圍的山體進行具體的考察,主要考察“老空水”、“陷落柱位置”以及“隱伏構造”和“隔水層厚度以及巖石性質”,具體的采區應該設置在水體的上面或者是下面區域。
(3)沖擊壓危險源的辨識方法。存在沖壓的礦山一般定為危險源礦山,其辨識方法可以是對“山巖頂板”的彈性進行測試,如果彈性較小就越容易引發沖擊壓危險,若彈性較大,則沖擊壓危險較小。
2.1 危險源的控制
對于危險源的管理首先應該是對危險源進行及時的控制,在礦山開采中,首先要實際的考察礦山的綜合環境,對于那些比較為危險的設備以及可能發生危險的區域依據國家和政府的危險源辨識依據,科學的、認真的進行考察,進而確定哪些地方是危險源,危險源的具體級別,然后對已經定性為危險源的區域和設備進行細致分析,制定危險源潛在誘因有哪些,例如對設備依靠哪些因素進行運行,如果發生事故,最有可能是哪些零件的問題,或者是哪些外在因素的干擾。要科學的進行分析并且做出誘因的總結。
2.2 安全防范措施
一旦礦山發生安全事故,必須要依據這些事故的特殊性質以及形成的原因具體分析事故,進而及時的采取相應的應急事故的方案。
(1)必須要明確能夠參與組織救援的單位、相關人員、以及其具體的作用,安排救援過程中的總的負責人,同時還要將具體救援中各步驟安排負責人。
(2)其次,在救援過程中采取的救援方案必須具有嚴謹的實踐性,一旦制定了一套救援方案必須要進行提前的演練,在具體的演練過程中要檢測救援方案是否能夠真正適用于實際情況,并且在演練之后對救援方案中的優勢和劣勢進行總結和評價。
(3)最后,要編制事故應急措施,而應急措施必須是建立在危險源辨識的基礎上,調動全員進行參與,并且對這個過程進行監督和控制,最終的目的是為了實現危險事故的發生。同時應急措施還要具體結合礦產開采中的實際情況,編制具有較強操作性以及環境適應性的詳細措施。
綜上分析可知,在礦山的開采中,安全問題是社會普遍關注的焦點,對于礦山危險源的正確辨識能夠有效的預防礦山開采中的危險發生,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生命傷亡,因而對危險源的辨識對安全問題來說至關重要,如果事故發生,一定要科學依據危險源進行合理救援,做到救援工作的有序有效。
[1]唐敏康.金屬礦山重大危險源辨識與控制[J].中國礦山工程,2013,09(25):041-042.
[2]張安元.煤礦井下重大危險源辨識與監控方法研究[J].山東科技大學,2011,04(25):018-019.
[3]李冬梅.重大危險源分析、辨識與危險性評估的研究[J].天津理工大學,2013,12(15):028-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