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莉軍
(東營市特殊教育學校,山東東營 257091)
樹立“醫教結合”理念 進行聾兒康復訓練
楊莉軍
(東營市特殊教育學校,山東東營 257091)
在聾兒康復教育工作中,運用“醫教結合”模式中的HSL理論,擺正醫學康復與教育康復的位置,充分認識兩者依存關系,堅定地走“醫教結合”的康復道路。也就是在教育教學中把經過聽力補償或重建的聾兒作為特殊的教育對象,運用普通與特殊的教育教學手段,促進聾兒的全面發展,盡早地回歸主流社會。
醫教結合 HSL理論 聾兒康復
“醫教結合”相對傳統特殊教育來說,即特殊教育學校必須擔負起教育與康復的雙重任務。對于聽障兒童特別是還處于語言關鍵期的聾兒來說,對聾兒的康復教育以及語言發展顯得尤為重要。在聾幼兒康復教育領域中,黃昭鳴博士引進國際先進的康復教育理念,并結合自己多年研究與實踐的成果,在國內率先提出了“醫教結合”模式的HSL理論,即聾兒康復教育過程由聽覺康復(H)、言語矯治(S)和語言教育(L)三大板塊構成。所以在聾兒康復教育工作中,要充分意識到聽覺康復、言語矯治(醫學康復)的基礎性與重要性,否則,康復教育就會事倍功半,其效果自然也得不到充分體現。再就是聾幼兒在聽力補償與聽力重建的基礎上,應該盡可能早地進行醫學康復。以醫教結合為教育理念,修整現有的教育教學模式,為聽障幼兒創設愉悅輕松的氛圍,激發了他們的興趣。立足全面發展觀,促進聽障幼兒在健康、社會、語言、藝術、科學五大領域的全面發展從而使康復訓練的成效最大化。
集體教學是聽障幼兒語言康復的基本保障,個別化康復是聽障幼兒語言康復的重要環節,家庭康復指導聽障幼兒語言康復的強化補充。通過精心設計,教師將集體教學、個別化康復和家庭康復指導的內容完整的安排在一日活動中,從而保證語言康復教學模式的有效實施。
即上海華東師范大學《人工耳蝸術后漢語言康復教育機理和方法研究》課題組提出的:1+X+Y。集體康復教育(1)是指在主題活動和康復活動(語言活動、科學活動、美術活動、音樂活動、運動活動、生活活動)之中,教師通過“一對多”的康復教育形式,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地對聽障幼兒進行康復教育的過程。個別化康復(X)是指在幼兒園中,利用現代化的訓練設備對聽障幼兒的聽覺功能、言語技能、語言和認知能力進行系統的康復評估,結合其在集體康復教育、家庭康復中存在的有關問題,制訂相應的康復訓練計劃,對其進行“一對一”的、有針對性的康復訓練的過程。家庭康復(Y)作為1+X+Y模式的有機組成部分,家庭康復的內容則是與集體康復教育、個別化康復的內容相銜接的,涉及聽覺康復、言語矯治、語言教育和認知訓練四大方面。1+X+Y模式以“醫教有機結合、強化口語表達、注重溝通交流、突出實際應用”為基礎要求,很好的完成了康復教育模式的有機整合,提高了幼兒園語言康復的質量和水平。
聾兒學習語言,都要與周圍的現實的人、物、大自然及社會現象緊密相連。通過各種感官直接感知,聽、看、觸、摸、嘗、聞等等,獲得周圍的一切知識,繼而發展聾兒的語言。語言的發展提高了他們的認識能力,而認識范圍的擴大,內容的加深又豐富了聾兒的語言。因此,要注意發展語言交往能力緊密與認知能力發展相結合。根據聾兒直觀感知的特點,給他們創設條件、豐富生活內容,在實踐中認識世界,發展聾兒的語言。我們既重視為聾兒創設室內外的語言環境,又重視為他們創設多聽、多看、多說的語言環境。
(1)創設室內外環境。康復中心設置諸多角區——語言區、植物角、娃娃家、超市等等,意圖是給孩子創設一個安靜的、自由的語言環境,聾兒進入區角后,只有感受到寬松自由,在活動中他們才會跟老師交流,用自己的語言嘗試表達。我們班有一名聾兒,膽小怕羞,入園已經半個多月了,就是不開口,嘴巴一動不動。問她話語,她只是用手比劃、點頭或搖頭等簡單的形體語言與人交往。一天,植物角里的菊花開了,班里面的小朋友都高興地跑過來告訴我說花開了。她也跟著跑過來,一邊用手比劃一邊說說:“花。”雖然不是很清楚,但是我能夠明白她說的意思。在我的引導下,我們一邊看花,一邊聞花。我說一句,她跟一句地說著花……從此以后,她特別喜歡到植物角看我們種植的花花草草,愿意將她所看到的,用語言表達出來,慢慢開始與人進行交往,在小朋友面前也能大膽說話,語言表達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2)創設多聽、多看、多說的語言環境。在日常生活中,利用與聾兒接觸的一切時機,進行交談,讓聾兒多說。教師在組織聾兒集體教學時,要注意啟發聾兒學習的積極性,教師更要注意給每個聾兒“說”的機會,為聾兒創設一個“說” 的環境,讓孩子練習“說”,學習“說”,在“說”中學“說”。 只有讓聾兒多聽、多看、多說才能使聾兒獲得豐富的詞匯,獲得言語練習的機會。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給聾兒多創造條件,有計劃地帶領聾兒仔細觀察,認真分析思索,擴大和加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理解,發展聾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如給他們講“春天”的故事之前,先告訴聾兒:“春天到了,大樹、花草、人、天氣、小動物都有一些變化。”然后引導聾兒仔細觀察、查找,讓聾兒根據自己觀察的內容,親身體會,積極發言。在下雪天,觀察雪花的形狀,聾兒可以觀察到雪花有六個瓣,一團團飄落下來,引導聾兒欣賞房上、樹上、地上全是白茫茫的一片,美麗極了。然后向聾兒提一些具有啟發性的問題,他們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去欣賞雪景,相應地豐富了詞匯。春天,帶孩子們種植,讓他們動手實踐,從中得到深刻的印象,通過種植,不僅豐富了聾兒的知識,也陶冶了情操,使聾兒充分感受到自然界千姿百態的變化,在聾兒在直觀感知中發展了語言。
3.1 帶領聾兒走進生活和大自然,促進聾兒語言能力發展
情景教學是聾兒康復教學中的主要教學模式,對聾幼兒發展語言是非常重要的。其宗旨就是教師將學生引入或帶入一定的場景中,從而幫助聾兒學習語言,促進各能力的發展。這里的“一定場景”即發展語言所需環境,在開展教學和引導之前教師應先做的是環境的創設。
如情景教學《超市》中,老師帶領學生到學校附近的超市,親身感受生活,引導聾兒認識超市里的各種物品,如“餅干、面包、牛奶、蘋果、桔子。”再問:有沒有床、電視機?聾兒搖搖頭……再就是可以引導孩子自己拿錢買喜歡的零食,這樣既給孩子進行了語言訓練還使聾孩子學習了日常交際;這樣在情境中邊說邊玩,既擴展了聾兒想象的空間,同時進行問答的語言交流,使聾兒的語言交流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提高。再就是孩子們也玩的高興學得開心。何樂而不為進行情景活動《交通工具-信號燈》時,教師可帶領孩子到路口先觀察,然后回教室布置“交通圖”——紅綠燈、斑馬線等等,老師和孩子們一起在課堂“過馬路”。老師和學生分別扮演交警和司機,交警出示紅綠燈中的一個標志,讓車輛行走或是等待,每攔截一輛車都要讓學生說出規則或是車輛的名字,這樣輕松又感興趣的活動,學生不僅能復習所學內容,而且對內容記憶深刻。聾兒在語言環境中交流的時候,會出現語言不完整、聲音小或個別字發音不清楚的情況。通過聾兒的表述我們可以及時發現并糾正聾兒仍然欠缺的地方,鼓勵聾兒大膽正確表達,培養聾兒大膽的用語言表達自己想法的良好習慣。
呢?其次在活動后小結、評價活動時,教師和聾兒的問答,為聾兒提供了練習說話和簡單自評的機會。
3.2 采用多種游戲方法,在語言環境中發展聾兒語言
聾兒參與游戲時,創設能讓其自主說話的語言環境是前提,其次應鼓勵他們一邊玩游戲一邊表達,讓聾兒能在不同的“環境”中自主地交流。平時游戲時聾兒根據自己的意愿選擇游戲方式,在不同游戲區域,教師均可采取靈活的方式引導聾兒語言發展。通過觀察每一個聾兒在游戲時的操作活動、表情和情緒變化,尋找話題與聾兒進行對話。
比如:聾兒進入積木搭建活動區,在活動之前,老師先讓他說說今天打算搭什么。他想了一會,說:“我想搭一座房子。”老師就提示他說,想想我們以前認識的房子里面有沒有漂亮的房子啊?你可以照著搭,也可以自己想著搭。不長時間,一座房子就搭好了。剛入園的聾兒搭建積木技能的程度處于初級階段,到活動區結束時,雖然聾兒的作品只是把積木擺齊、搭高,然而,整個操作活動是圍繞“房子”這個構想去做的,語言在這里起到了很好的指示引導的作用。
教師應根據語言教育目標,著眼于聾兒身心發展的需要,創設與教育相適應的環境,為聾兒提供積極活動、表現能力的機會和條件,促使聾兒的語言能力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斷發展。在教學實踐中,要把握每個聾兒的實際,掌握聾兒學習語言的規律,有計劃地進行培養和訓練,采用多種游戲方法,達到提高聾兒語言能力的效果。培養良好的語言習慣,創設良好的語言環境聾兒的語言才一定會健康的發展。相信,每位教師都會在教學中認識到語言環境創設的重要性,積累自己的經驗,引導學生走好每一步。
總之,聾兒康復教師在工作實踐中應逐步確立聾健合一、機構教育與家庭指導、集體教學與個別訓練等互為補充的教學組織形式,在一定程度上積累主題教學、情景教學和游戲教學的推行經驗。相信通過我們特教老師的努力聽障孩子的明天會更好,“言之有理操之有物 行之有效”的醫教結合特殊教育新模式,會讓聾兒講的更清楚,說的更明白,縮短語言康復進程,讓更多的聾兒得到有效的言語康復,及早地融入到主流社會。
[1]周紅省,易海燕,黃昭鳴,等.1+X+Y聾兒康復教育模式的實踐研究.中國聽力語言康復科學雜志,2006.1:43-46.
[2]杜曉新,宋永寧.特殊教育研究方法.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5.
[3]高成華,梁巍.聾兒早期康復訓練師資培訓教材.
[4]梁巍.聾兒早期康復教育系列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