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經濟視角下安徽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對策研究
劉明娟
(馬鞍山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安徽馬鞍山243000)
摘要:戰略性新興產業是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要途徑,實現低碳經濟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目標。分析安徽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提出低碳經濟視角下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建議:宏觀引導和總體規劃、優化產業結構、優化能源消費結構、提高技術創新水平、加快培育市場、完善財稅金融投資政策、恰當選取發展模式。
關鍵詞:低碳經濟;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對策
近年來,為了應對全球氣候變暖,國內外提出了“低碳經濟”的概念。低碳經濟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1]2010年11月,我國政府出臺大力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以實現低碳經濟發展目標。低碳經濟的發展催生了戰略性新興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使得低碳經濟成為可能。本文以安徽省為視角,探索在新一輪以低碳經濟為核心的產業革命中,如何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十二五”期間,安徽省將以新興產業示范區為載體,以創新型企業為支撐,著力培育和發展節能環保、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生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公共安全等八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近年來,在低碳經濟發展模式下,新興產業快速增長,產業基礎日益夯實,領軍企業和優勢產品日益增多,產業區域特色明顯,初見集聚化發展態勢。預計到2015年,安徽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達到1萬億元。
(一)總量迅速增長
到2013年底,安徽省戰略性新興產業資產合計5216.6億元,增長31%;2013年完成產值6863.4億元,產值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比重20.8%;企業達2531戶,比2012年凈增655戶,增長34.9%。2013年,安徽省戰略性新興產業主營業務收入6512.6億元,實現利潤391.9億元,實現利稅527.4億元。
(二)產業分布集中
安徽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初顯集聚化發展態勢,企業主要集中在合肥、蕪湖、滁州、宣城,四市合計超過全省的50%。2013年,亳州和蚌埠生物產業產值分別為163.3億元和180.7億元,共占全省該產業的40.8%;銅陵新材料產業產值為396.8億元,占全省的28.2%;合肥電子信息產業產值為861.7億元,占全省的49.4%。
(三)領軍企業突顯
八大產業中,電子信息、高端裝備制造和新材料產業產值已經超過千億元。而從增速看,新能源汽車業增幅達93.1%,節能環保、電子信息、公共安全、新材料及高端裝備制造增速達20%以上。高端裝備制造產業中,安徽美芝精密制造、日立建機和安徽應流鑄業發展較快;電子信息產業中,涌現出聯寶(合肥)電子科技、合肥京東方和合肥寶龍等領軍企業。
(四)產業政策支持
安徽省從財稅、金融、市場、開放等方面制定相關政策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自2010年到2015年,省財政每年拿出5億元設立專項資金,用于支持重點領域重點企業、重點項目的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等;通過市場融資、政府引導的方式設立創投基金和產業基金。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關鍵領域組織實施重大項目和工程;由政府首購和訂購重大創新產品。引進領軍企業和關鍵技術,同時開展國際技術合作。
(一)自主研發能力薄弱
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和發展需要科技支撐,而關鍵核心技術來自于自主創新。安徽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在核心技術的研發上,自主創新能力較弱,尤其是戰略性新興產業所需要的一些核心低碳技術缺乏自主研發,需要從國外“進口”,缺少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研究成果。此外,自主研發投入大、風險高,在風險控制機制不健全的情況下,許多企業寧愿維持現狀,也不愿自主創新。很多企業主要從事組裝加工,低水平重復多,精深加工少。
(二)科技人才缺乏
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發展需要有相應的高科技人才作保障。近年來,安徽省一些高校及科研院所圍繞產業結構調整培養了一批新興產業人才,但全省科技人才隊伍仍然存在著總量不足、整體素質不高、分布不甚合理、結構性矛盾突出等現象。主要表現在科技人才尤其是頂尖人才、領軍人物比較少,與實際發展需求相比還有一定差距,使一些很有發展前途的企業得不到應有的發展,直接影響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速度。
(三)市場有效需求不足
在新興產業發展之初,政府可以進行引導、扶持,但是政府并不能替代市場起作用,歸根到底,新興產業的生命力還是要靠市場來檢驗。[2]目前,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還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雖然市場前景很好,但消費者對于相關產品的需求還不明顯,他們需要接受的過程,加之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品售
價較高,受購買力的影響,決定了目前戰略性新興產業市場有效需求有待發掘和確認。
(四)產業帶動能力弱
安徽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經濟總量偏小,對經濟增長支撐作用有限;產業發展的集中度和集聚度還處于較低水平,各產業關聯性不強,產業鏈不完整,未形成以點帶線、以線帶面的聯動效應。
(五)成果轉化率低
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不僅要實現技術創新,還要實現商業模式的創新。目前安徽省有不少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但缺乏中介機構,大量企業難以獲取所需技術成果,同時,一些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研發成果又找不到合適的企業,只能自己小規模轉化,造成很多先進技術成果不能完全發揮它們的社會效益。
(一)宏觀引導和總體規劃
戰略性新興產業代表著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方向,既要資源消耗低、科技含量高,又要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根據國際新興產業發展趨勢及國家政策走向,結合安徽省特點,制定低碳戰略性新興產業總體發展規劃,同時做好與其它產業規劃的銜接,明確低碳技術及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方向和重點,避免產業趨同化和重復建設。
(二)優化產業結構
發展低碳經濟,需要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應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實現低碳經濟和新興產業的融合發展,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3]首先,退出一些產業層次低、缺乏市場競爭力的產業,按照發展低碳經濟的要求,淘汰落后產能,抑制產能過剩;其次,促進傳統產業向低碳化發展,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再次,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培育和發展突出節能環保特性的新興產業,如高端裝備制造、生物、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新興產業,這些產業是知識技術密集、成長潛力大、物質資源消耗少、綜合效益好的產業,有利于加快產業結構轉型。
(三)優化能源消費結構
積極發展水電、風電、光伏發電、沼氣、核能、地熱能和生物質能等各種低碳或無碳的綠色能源;安徽省的能源結構是“富煤,貧油,少氣”,煤炭行業占主導地位,因此要大力推進煤炭凈化技術創新,加強與科研院所、高校的合作,促進低碳相關技術的研發與應用,鼓勵煤炭行業節能,提高煤炭資源的使用效率;將節能環保技術應用于能源行業,使用節能環保產品;降低能源消費,減少碳排放,實現經濟增長與碳排放逐步脫鉤。
(四)提高技術創新水平
低碳背景下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通過技術創新和技術開發,使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提升能效的同時減少碳排放。引進先進的節能技術包括清潔燃煤、污水及固體廢棄物處理、混合動力汽車等,提高低碳技術產業化水平。同時,加大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制定出臺激勵政策,吸引優秀人才,構筑技術高地。推進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產業集聚發展,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培育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示范基地。
(五)加快培育市場
政府在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方面應充當引導者和管理者,其發展要遵從“產品要有穩定并有發展前景的市場需求、要有良好的經濟技術效益、要能帶動一批產業的興起”的原則,生產適銷對路的新興產品,通過培育和發展一批掌握核心技術、市場競爭力強和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優勢企業,打造一批帶動力強和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現代產業集群,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在政府引導和管理的同時,還要尊重市場規律,突出在資源配置中市場的基礎性作用,推動形成有效的機制。加大各類要素市場化改革,規范市場秩序,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
(六)完善財稅金融投資政策
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需要系統性的財稅金融投資政策支持。加大政府資金支持力度,對重點項目和工程進行重點扶持,制定稅收優惠政策扶持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同時對創新成果轉化給予扶持。財政與金融聯動,鼓勵金融機構創新、研發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信貸產品。設立風險投資體系,積極支持符合條件的創新性企業在中小企業板和創業板上市融資,大力發展創業投資引導資金和股權投資基金,引導社會資本進入創業投資行業,增加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投資。[4]
(七)恰當選取發展模式
從產業規模看,安徽省新能源產業、新能源汽車產業和公共安全產業規模較小,尚處于培育階段,應采取政府主導的產學研合作發展模式,政府要通過財稅扶持政策,推動產學研合作,不僅促進產業技術發展,還要加速科技成果的轉化;生物產業、高端裝備制造業、節能環保產業和新材料產業規模較大,具有一定的發展基礎,應采取培育與引進相結合的發展模式,做大做強正在培育的企業,同時,抓住國內外產業轉移的機遇,借助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的建設,大力引進研發機構和企業,提升產業規模和質量;電子信息產業處于發展成熟階段,應采取產業集群發展模式,以龍頭企業為依托,吸引上下游配套企業集聚,延伸產業鏈,促進產業內各企業間的互補、協調發展,提升整個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參考文獻:
[1]張坤明,潘家華,崔大鵬,等.低碳經濟論[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8.
[2]尹政平.低碳經濟與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J].現代經濟探討,2012,(5):17-22.
[3]吳小平.低碳經濟視角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策略思考——以江蘇省鎮江市為例[J].時代金融,2013,(3):33-35.
[4]蔣震,梁軍.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稅收政策[J].稅務研究,2010,(8):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