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裁判公開與司法公信力建設
羅漂
(湖南師范大學法學院,湖南長沙410081)
摘要:“司法公開”與“司法公信力建設”是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的關鍵一環,司法公信力的建設離不開司法公開,司法的公開有助于司法公信力的提升。而作為司法公開內容之一的民事裁判公開,與司法公信力的建設當然也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梢哉f,民事裁判的公開深深影響著司法公信力的建設。
關鍵詞:民事裁判公開;司法公信力;司法公開
隨著社會民主與法制觀念不斷深入人心,“司法”逐漸被大眾認為是解決糾紛與爭議最為和平、有效的方式,而對于這種方式處理的最終結果需要取得人們的普遍接受與自覺服從就勢必要求司法具有公信力。“良好的司法公信力是司法權威的重要標志,也是現代法治建設的重要目標。司法公信力本質上是司法機關以其公正、有效的司法行為在普通民眾中引發的對司法權、司法機關信任、尊重和認同等積極的心理反應”。[1]黨在十八大報告中提出了要努力提高司法公信力,“讓人民監督權力,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充分發揮司法公開對于建設司法公信力的作用。民事裁判公開作為司法公開的應有之意,在樹立與提升司法公信力方面占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近年來,面對司法公信力逐漸缺失的危機,司法公信力建設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如何建設司法公信力顯得尤為重要。最高人民法院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切實踐行司法為民大力加強公正司法不斷提高司法公信力的若干意見》中提出了“堅持以公開促公正”、“穩妥有序的推進司法公開,堅持不懈的提高司法透明度,逐步完善司法公開的制度機制”。以司法公開促進司法公正、以司法公正樹立司法公信作為提升司法公信力的必由之路,最突出的表現為司法裁判的公開。
民事裁判是司法裁判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時也是司法公信力建設至關重要的一環節。民事裁判的公開不僅要求裁判結果的公開,而且要求整個裁判過程、裁判事項、裁判依據及理由等都能以透明的方式置于社會大眾的視野之下,以接受廣大群眾的監督,切實的保障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與監督權的實現。當然,這一切的公開必須要求建立在法律框架之內,應是在法律允許的前提下進行的公開?!罢x不但要被實現,而且必須以看得見的方式實現”[2]要讓人民大眾對民事裁判產生信任與尊重并自覺執行,務必讓其清晰的了解民事司法權是如何行使的,當事人的訴訟權利是如何實現的以及裁判者是如何進行心證即:裁判結果是如何形成的等等。“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通過這些載體的公開傳遞,裁判者的恣意裁判行為與貪污腐敗的現象才能得以有效的扼制,從而在最大程度上實現民事裁判的公正,減少民眾對裁判結果的不滿情緒,進一步的提升司法公信力。
(一)裁判過程公開不足對司法公信力的影響
民事裁判過程是由諸如立案、舉證、質證、庭審等一系列環節所構成的。裁判過程的公開,有助于全面展示程序的公正。任何沒有對大眾完全公開的程序,都不免引起人們的懷疑與猜忌。裁判過程公開時的遺漏與缺失都強烈影響著司法公信力的建設。比如法院如果不公開民事案件的庭審過程,那么公民對于裁判者是如何對糾紛進行裁判、當事人是如何進行庭審等關鍵性問題都將無從得知。如此情形之下,司法公信力何以建立?應當說,裁判過程公開的越完整,司法的透明度就越高,只有在保障了公民對司法知情權的前提下,才能從他們的內心確立司法公信力。
(二)裁判依據和理由公開不足對司法公信力的影響
目前,在我國司法實踐中,民事判決書的制作普遍存在這樣一個問題:判決書的絕大部分是案件事實的描述和審理過程的記述,對于關鍵部分的法律適用及判決理由部分,往往是幾筆帶過,[3]極顯簡略。這種現象的存在,讓人們對于裁判結果難免疑竇叢生,產生不信任與不服從的心理,這也成為了當前我國民事上訴案件量一直居高不下的一個重要因素。要讓人們對案件的裁判結論產生勝敗皆服的效果,務必對裁判的依據和理由進行詳盡的展示與論證,使民眾在充分的說理與評判中體會到司法公正,讓司法的公正保障司法的公信力。
(三)裁判公開范圍不足對司法公信力的影響
從各國的法律規定來看,裁判應向訴訟參與人公開已是通例,但裁判公開的范圍并不僅限于此,在法律允許的前提下,裁判還應當向社會公開,積極的調動人民群眾對司法的參與性,接受廣大群眾的監督。然而,司法實務中,大多案件的裁判僅面向訴訟參與人,并未及時公之于眾。這嚴重減損了裁判的公開性,削弱了人們對司法的信賴力。作為向社會展示司法公正的民事裁判,理應及時的向社會公開,爭取做到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從而提高司法的公信力。
(四)裁判事項不當公開對司法公信力的影響
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三十四條的規定: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除涉及國家秘密、個人隱私或者法律另有規定的以外,應公開進行。離婚案件,涉及商業秘密的案件,當事人申請不公開審理的,可以不公開審理。由此可知,民事裁判
的審理過程以公開審理為原則,不公開審理為例外。目前,我國依舊存在一些漠視法律規定的法院,對于法律要求的不能或者依當事人申請的不適宜公開審理的案件仍然有公開審理的行為,引發了當事人對法院的不滿甚至是憤懣,社會大眾也因此喪失了對法院的信任與尊重,以致不愿將此類案件訴諸于法院來尋求救濟。因此,人民法院在審理民事案件時,必須嚴格遵守法律的規定,對于不能公開的特殊案件,一律實行不公開審理,對于當事人申請的不適宜公開審理的案件依當事人的申請采取不公開審理,以樹立司法的公信力。
為了貫徹黨在十八大三中全會上提出的“司法公開”精神,最高人民法院在其頒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推進司法公開三大平臺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提出了:全面推進審判流程公開、裁判文書公開、執行信息公開三大平臺建設,增進公眾對司法的了解、信賴和監督。民事裁判公開是司法公開的基本要求之一,強化民事裁判公開的制度化規范化建設必須借助這三大平臺的全面推進。
(一)強化民事審判流程公開,以提升司法公信力
民事審判流程是人們了解民事案件是否得以公正處理與解決的窗口,強化民事審判流程公開首先要求民事立案的公開。人民法院對于民事案件的立案條件、立案流程、訴訟文書格式以及訴訟費用的繳納等都應通過法院網站、微博或者法院內設立的電子屏、公開欄等進行公布,以方便人民群眾及時的進行查閱和監督。其次,法院應注重網絡建設,全面開展審判流程管理,案件立案、分案、排期、送達、審判、結案、執行等各個環節的審判信息都要按要求輸入電腦,[4]公布在法院的門戶網站上,增加法院司法的透明度。
民事審判流程公開的重中之重是庭審的公開。全面推進庭審的公開,首先應著重落實旁聽制度,除法律規定的特殊案件外,民事案件一律實行公開審理,法院應在合理的時間內將開庭公告進行公布,為人民群眾的旁聽與新聞媒體的采訪報道提供便利,遇到重大社會影響的案件,還可主動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參加旁聽。同時,法院須積極地創建數字化法庭,通過現代信息化技術對庭審的全過程進行錄制,甚至可以通過網絡完成全程的同步直播。
將民事審判流程公開的展示在大眾視野之下,有效的保障了人民群眾充分的參與到案件的審理過程中來,行使其司法監督權以督促法院公正司法,彰顯正義,讓民眾在見證司法公正的基礎上,增加對司法的信賴度。
(二)強化民事裁判文書公開,以提升司法公信力
民事裁判文書作為民事審判權運行的最終結果,反映了司法的權威與公正,理應強化其公開。民事裁判文書不僅應當向訴訟參與人公開,重要的是應當在法律允許的條件下向社會全面的公開?!熬W曬”裁判文書是當下強化裁判文書公開頗為流行的一種方式,人民法院應當將本院的民事裁判文書公開在法院的門戶網站或者微博上,并通過對案件類型進行分類,在網站建立檢索系統,以供人們隨時查閱。人民法院還可以根據當地的具體情況采取廣播、設置民事裁判文書公開欄等及時公布法院的民事裁判文書。人民法院不能因為案件類型或者裁判文書的質量問題而進行選擇性的公開,除法律禁止公開的外,人民法院都應當將民事裁判形成的過程,依據和理由面向社會進行公開。
民事裁判文書實行公開制度,有利于增強法官的自制力,提高法官處理案件的能力。讓人民群眾在裁判文書的說理與論證中真實的感受到公平與正義,消除對案件的疑慮,從而使司法公信力得到人們的認可。
(三)強化民事執行信息公開,以提升司法公信力
“執行難”是當前困擾法院的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為了增強執行工作的透明度,加大群眾對執行的監督,強化民事執行信息公開必不可少。法院首先應建立專門的執行信息平臺,建立檢索系統,公開執行案件的立案標準、執行程序、執行費用等;對于已啟動執行程序的案件,及時公布執行過程的傳票、通知、財產的查封、扣押等執行程序的進展情況;公開失信被執行人的名單,充分發揮對他們的懲戒功能。其次,建立短信與語音平臺,方便當事人對案件執行過程中出現的違法行為進行舉報。針對重大的執行案件,法院還可以邀請人大代表或者政協委員到場監督或者對執行的過程進行同步的錄音錄像,依當事人申請查閱。
民事案件的執行能否順利完成,象征著民事爭議是否最終得以解決。民事執行信息的公開,確保了人民群眾對民事案件全方位的監督,遏制了法院在執行過程中可能產生的貪污腐敗行為,陽光下運行的司法才能真正滿足公眾看見和接近正義的需求,這種需求一旦得到了滿足,司法的公信力自然也就得以了提升。
參考文獻:
[1]鄒曉玫.在與民意的良性互動中提升司法公信力[N].人民法院報2013-4-18,(5).
[2]洪瑤.論司法公信力與裁判文書[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2008,35 (6):51.
[3]周立,李曉東.以公開促公正,以公正樹公信[J].人民司法,2013,(9):11.
[4]王金秀.深化司法公開,提升司法公信力[EB/OL].http://www.qhnews. com/newscenter/system/2013/02/25/011025690.shtml,2013-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