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腸癌合并膽道疾病的相關性探討
李正剛陳琛王霞楊剛馮剛馮軼饒正偉
(貴州省遵義縣人民醫院消化內科貴州遵義563100)
摘要目的: 對結腸癌合并膽道疾病的相關性進行探討。方法: 對2010年01月-2014年04月在我院住院治療明確診斷結腸癌、胃癌及是否合并膽道疾病患者的病歷資料回顧性進行統計歸納分析。結果:在48例結腸癌患者中有8例合并膽道疾病,合并率16.7%,25例胃癌患者未發現合并膽道疾病,兩者比較有差異性(p<0.05)。結論: 結腸癌與膽道疾病具有一定相關性。
關鍵詞結腸癌;膽道疾病;相關性
【中圖分類號】R735.3+5
結腸癌是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之一,近年來發病率呈上升趨勢。目前結腸癌發病與膽道疾病之間是否存在相關性尚無明確定論[1-2]。本文旨在為進一步探討膽道疾病與結腸癌發生的相關性,收集了我院2010年01月-2014年04月在住院治療明確診斷結腸癌、胃癌及是否合并膽道疾病患者的病歷資料,進行歸納分析,現將結果匯報如下。
1.1 臨床資料:2010年01月-2014年04月在我院住院治療明確診斷結腸癌患者48例,男32 例,女16例。年齡在30-78歲之間,平均年齡53.5歲;合并膽道系統疾病9例,合并率18.7%;合并貧血20例,血色素介于37-125g/L之間,平均75.8g/L。共48例,平均年齡53.5歲,臨床表現:腹痛、腹脹、惡心及嘔吐占72.9%;便血占12.5%;腹部包塊占4.2%;大便性狀改變占10.4%;病理類型:高(低)分化腺癌91.6%,粘液腺癌4.2%,絨毛狀腺癌4.2%,腺瘤2.1%,類癌2.1%。病變部位主要位于回盲部、升結腸、橫結腸、直腸;病程介于1周-4年;25例胃癌患者未發現合并膽道疾病。
在48例結腸癌患者中發現有9例合并膽道疾病,合并率18.7%,25例胃癌患者未發現合并膽道疾病,兩者比較有差異性(p<0.05),說明結腸癌的發生與膽道疾病具有一定相關性。
生理情況下膽囊具有儲存、濃縮膽汁并調節膽道內壓力的功能。當膽囊病變時(功能減低或者無功能)失去其正常的膽汁貯存、濃縮、和排泄的功能,消化期膽汁酸進入腸道不足,非消化期膽汁不斷排泄,持續不斷的進入腸道,致使膽汁酸的腸肝循環呈持續性的增加,膽汁酸是膽汁的重要成分,包括初級膽汁酸和次級膽汁酸。初級膽汁酸是指在肝臟內由膽固醇合成的膽汁酸,包括膽酸(CA)和鵝脫氧膽酸 (CDCA);次級膽汁酸是指初級膽汁酸在腸腔內被細菌作用水解和7脫羥基后的產物,包括脫氧膽酸 (DCA)、石膽酸(ICA)和熊脫氧膽酸 (UDCA)。同時結合性膽汁酸也相應的增加,結合膽汁酸在腸道厭氧菌的作用下可以轉變成次級膽汁酸。次級膽汁酸中尤其是DCA,在腸道可以轉化為致癌物質甲基膽蒽,由于膽道與腸道之間特殊的解剖關系,膽道是將肝細胞分泌的膽汁輸送到腸道的惟一通路,膽道某一部位一旦發生疾病,即可導致膽汁引流不暢,由于膽汁淤滯長期慢性刺激有可能和癌的發生有關。研究表明,膽道疾病如膽囊切除或膽囊結石等可能增加大腸癌發病率[3]。國內外的臨床及動物實驗中多數研究表明膽汁酸可通過不同途徑誘導結腸癌細胞的增殖[2]。有文獻報道膽囊切除及未切除膽囊的膽結石患者的腸道中發現有不同程度的膽汁酸增加[4]。據國內外眾多動物實驗及臨床研究表明膽汁酸與結腸癌的發生發展存在密切關系[5],且大量數據證明了膽汁酸在結腸癌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近年來對膽汁酸尤其是二級膽汁酸進行了致癌機理研究[6]發現,膽汁酸可對大腸生理機能產生重大影響:①引起大腸粘膜超微結構的改變,增加大腸粘膜對致癌物DMH、二甲基苯比蒽、氧化偶氮甲烷的通透性;②使大腸粘膜的PGE2合成、鳥氨酸脫羧酶的活性及上皮的有絲分裂增加,大腸對致癌物的敏感性因而增強;③抑制大腸粘膜固有層的淋巴細胞增生,減弱腸道的免疫監視功能;④引起大腸細胞DNA帶的斷裂及其修補過程中的突變和錯誤修補。
膽汁酸通過直接或間接作用,參與結腸腫瘤細胞的凋亡與增值,細胞的信號轉導與DNA的損傷,從不同角度促進了結腸惡性腫瘤的發生。因此,只要有膽汁酸代謝紊亂就有可能增加結腸癌的風險,包括膽囊切除、膽囊結石及其他慢性膽道系統疾病;在我們臨床資料48例結腸癌患者中發現有9例合并膽道疾病,合并率18.7%,25例胃癌患者未發現合并膽道疾病,兩者比較有差異性(p<0.05),說明結腸癌的發生與膽道疾病具有一定相關性。 其中有3例患者是因結石性膽囊炎術前行結腸鏡檢查發現結腸肝曲結腸病變,病理檢查提示結腸腺癌。因此,如患有膽囊結石或膽囊病變的患者,應注意常規詢問患者有無大便性狀改變,及時進行結腸鏡檢查,以免病變遺漏。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膽道疾病的種類和發病也出現了很大的變化[7],目前結腸癌是威脅人們健康的惡性腫瘤之一,結腸癌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且發病年齡趨于年輕化,且病因復雜,我們的研究同國內、國外學者的研究結果表明結腸癌的發生與膽道疾病具有一定相關性。因此,對于長期有不同程度慢性膽道疾病的患者,醫務工作者應該提高思想認識,應注意常規詢問患者有無大便性狀改變,積極開展篩查工作,加強一級預防和二級預防,及早發現癌前疾病,以免病變遺漏。盡可能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盡可能減少結腸癌的發生。尤以糞便隱血試驗、肛門指診、乙狀結腸鏡和全結腸鏡檢查等非常重要。
參考文獻
[1]Goldacer MJ,AbisgoldJj D,sieagroatt V,et al.Cancer after cholecystectomy record-link Cohort study[J].Br J Caner,2005,92(7):1307-1309.
[2]Neagoe A,Molnar AM,Acalaschi M,et al.Risk factors for colorectal cancer:an epidemioIc descriptive study of a series of 333 patients[J].Rom J Castroerol ,2004,13(3):187-193.
[3]蒲德振,黃中榮,曹洪,等.膽囊結石并結腸癌同期手術12例的臨床分析.中華實用中西雜志[J],2005,18(18):1049.
[4]蔡元坤,岳正學.大腸癌與膽囊結石的相關性的回顧分析[J].實用腫瘤雜志,2002,17(1):44-45.
[5]李偉,邢春耕,危少華.膽囊結石、膽囊與切除術與結、直腸癌的關系[J].蘇州大學學報,2003,2(3):361-362.
[6] 黃杰安,沈志祥,于皆平.糞膽汁酸與大腸癌[J].國外醫學內科學分冊,1994,21(5)∶206-208.
[7]陳孝平,汪建平.外科學[M].第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