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產期護理干預預防剖宮產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價值探析
李惠寧劉風霞
(寧夏第五人民醫院寧夏石嘴山753200)
摘要目的:觀察圍產期護理干預預防剖宮產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臨床價值。方法:選擇2013年2月~2015年2月期間,我院收治并行剖宮產分娩的產婦共100例,隨機分組,對照組50例產婦實施常規護理,實驗組50例產婦實施全程圍產期護理干預。對兩組產婦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進行對比觀察。結果:實驗組產婦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對比差異顯著,P<0.05,有統計學意義。實驗組產婦術后的癥狀積分平均值為(4.03±2.01)分,對照組為(5.36±2.18)分,實驗組產婦的癥狀積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圍產期護理干預預防剖宮產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臨床價值確切,可有效降低剖宮產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值得臨床重視。
關鍵詞剖宮產;下肢深靜脈血栓;預防;圍產期護理干預
【中圖分類號】R473.71
下肢深靜脈血栓是剖宮產術后最常發生的一種嚴重并發癥[1]。近年來,隨著剖宮產手術臨床應用的增多,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也隨之升高,其臨床表現以疼痛、下肢腫脹、行走困難為主,會給產婦的身心健康產生嚴重危害[2]。我院為預防剖宮產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對產婦實施了圍產期全程護理干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2月~2015年2月在我院行剖宮產分娩的100例產婦作為研究對象,所有產婦均無精神疾病、血液疾病、妊娠并發癥等疾病。使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50)例:對照組產婦年齡21~34歲,平均(26.8±4.5)歲,妊娠時間37~41孕周,平均(39.0±1.0)周,其中初產婦39例,經產婦11例;實驗組產婦年齡22~38歲,平均(27.2±5.1)歲,妊娠時間36~41周,平均(38.9±0.9)周,其中初產婦40例,經產婦10例。兩組產婦的年齡、妊娠時間、生育史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具體包括:術前完善相關檢查,交代手術注意事項,術后去枕平臥6h,給予心電監護,24h后可下床活動等。
實驗組患者實施圍產期護理干預,干預內容:(1)健康教育。術前,護理人員要耐心地向產婦講解剖宮產及術后并發癥相關知識,讓產婦了解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原因、臨床表現、危害、預防及治療方法等,提高產婦對剖宮產及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認知程度,積極配合臨床工作。(2)心理干預。護理人員要積極地與產婦進行交流,了解產婦的心理活動變化,有針對性地予以心理疏導,讓產婦認識到下肢深靜脈血栓是可以有效預防的,以減輕產婦心理負擔。對于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者,護理人員要多給予產婦鼓勵和關懷,告知產婦下肢深靜脈血栓是可以治愈的,以增強產婦的治療信心。(3)術中護理。剖宮產術中,產婦不得去頭高足低位,術中靜脈穿刺要盡可能選擇上肢,并要避免反復穿刺同一靜脈。靜脈給藥濃度要低,以免對血管壁造成不良刺激。(4)飲食干預。剖宮產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與飲食也有較大聯系,高膽固醇、高脂肪類食物攝入容易使血液黏稠度增加,增加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病風險。所以,在飲食方面,護理人員要囑產婦少攝入蛋黃、動物內臟等高膽固醇食物,可多攝入膳食纖維素、粗纖維含量較高的食物,飲食要清淡。(5)肢體訓練。護理人員要在術后協助產婦進行翻身,按摩產婦下肢比目魚肌、摩腓腸肌,以促進下肢血液循環。24h后,指導產婦做下肢屈伸、下肢抬高、環轉足踝運動,以促進下肢回流。
1.3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并對患者術后的皮溫升高、疼痛、腫痛、皮膚變化、淺靜脈擴張癥狀進行評分(0~2分),評分越高則癥狀越嚴重。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數據應用統計學軟件SPSS19.0進行處理,計數、計量資料比較分別行x2檢驗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
術后,實驗組產婦有無1例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對照組有3例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為6.00%,實驗組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2 癥狀積分
實驗組產婦術后的癥狀積分平均值為(4.03±2.01)分,對照組為(5.36±2.18)分,實驗組產婦的癥狀積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據相關文獻報道顯示[3],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的因素較多,主要包括:在妊娠晚期,孕婦體內血小板功能發生改變,凝血因子、血漿纖維蛋白原明顯增加,抗凝血酶水平降低,所以機體會處于高凝狀態;剖宮產術操作促使組織凝血活酶大量釋放,縮短了血液凝固時間;手術創傷會導致血小板反應性改變,使具有抗凝作用的蛋白質減少,從而使機體處于高凝狀態,同時術后及術中所應用的止血藥也會使血凝狀態加重[4];產婦在分娩過程中的出汗以及術后出血,會造成機體脫水,濃縮血液,再加上術后臥床,下肢活動減少,靜脈血液流速減緩,所以更容易形成血栓[5]。
針對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因素,我院對產婦實施了圍產期護理干預,從健康教育、心理干預、術中護理、飲食干預、肢體訓練等方面對產婦的生活方式、行為習慣進行干預,以消除深靜脈血栓形成因素,達到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目的[6]。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產婦的術后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同時術后癥狀評分也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這表明圍產期護理干預可有效降低剖宮產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改善術后癥狀,圍產期護理干預預防剖宮產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臨床價值確切,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趙滌.婦科盆腔手術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護理干預[J].中國病案,2013,14(6):80-81.
[2] 鄒清,李林鮮,楊宇翔,等.剖宮產圍手術期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護理研究[J].吉林醫學,2012,33(18):3982-3983.
[3] 劉淳,于會勇,趙艷茹,等.品管圈預防婦科腹腔鏡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效果觀察[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5,(2):3-5.
[4] 莫敏.圍生期護理干預對預防剖宮產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效果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14,21(5):104-105.
[5] 邵常雪.系統化護理干預對婦產科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4,(20):19-20.
[6] 張愛菊,趙金鳳.探討婦產科術后并發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護理措施[J].中外醫療,2011,30(33):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