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書博
(遼寧對外經貿學院,遼寧 大連116052)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迅速發展,大學教育面臨著從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轉變,特別新建本科民辦院校在辦學體制、管理模式、經費籌措等方面改革的不斷深入,給高校學生教育管理工作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高校急需建立新的教育管理模式,以適應新形勢下教育工作發展的需要。我們學校堅持以學生為本,在各學院層面上實行了各年級分層次、有側重點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學生管理的科學性、規范性、系統性、實效性,積極探索新形勢下大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新途經、新辦法,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分級教育涵蓋了教育教學過程中從層次到階段、從共性到個性、從結構到功能等多重關系和聯系,是大學生教育培養模式的科學體系。從廣義上講,分級教育指針對不同特點、個性、層次以及認知水平的學生群體采用靈活的分級方式為基礎,從學生成長實際出發,因材施教,促進學生個性成長,提升特長發展,完善綜合素質的教育模式。從狹義上講,分級教育指一個針對學生學習結果、學習狀態、學習目標和學習動力的不同,圍繞學生科技、文化、體育等課外活動,借助實踐平臺,指導學生克服不足,確定目標,自我學習發展個性,運用特長全面提高的完整過程。[1]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遼寧對外經貿學院中長期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和《遼寧對外經貿學院關于實施教學管理與學生管理改革的指導意見》,更好地適應現代大學管理的要求,學校積極推行校院二級管理改革,這是學校適應高等教育發展規律的要求,是建設現代大學制度的重要舉措,是整合優化資源,構建應用型學科體系的必由之路,管理重心下移,對院(系)開展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中發[2004]16號文件明確指出,高校所有課程都應該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師都負有育人責任。這要求全體教職員工要樹立全員育人思想,積極擔負起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基本職責,實現全員育人。學校實行校院二級管理后,大力推行班導師制,由專業老師指導學生學業學習、就業工作,以及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實現每個學生都有老師關注,每個學生都有老師指導。通過班導師,將教育管理融入到大學生專業學習的各個環節,滲透到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各個方面,貫穿到教育教學的全過程,使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以及學生的自我教育相互配合、相互協調。
現在的在校大學生大都是90后,他們的特點是個性特點明顯,自我意識極強,感恩意識淡薄,心態開放但是心理脆弱,喜歡通過短信、QQ、微信、微博等方式展示自己的思想,有很強的參與社會事務的期待和需要。而學校教育多半還停留在單向的知識與道德觀念的灌輸上,很容易引起他們的反感和抵觸情緒,他們需要尊重,需要傾聽,并且要求有發言權,認為教育是家長花錢買的,也是一種消費。我們必須轉變思路,由嚴格管理變為服務育人,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及內心情感的釋放。面對學生管理工作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我們有必要盡快建立起新的、更適應當代大學生特點的工作體制和教育管理方式。
大一新生來自四面八方,都有著不同的家庭背景、生活環境、興趣愛好,面對大學陌生的環境、陌生的同學、陌生的老師、陌生的課程,他們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更需要在大一期間做好適應性教育。
1.入學教育。針對大學新生中出現的種種不適應狀況,通過開展大學適應性教育,教育和引導大學新生,以積極的心態和有效的方式從容應對,其中包括:盡快適應大學的教育管理模式和方式,轉變生活環境和生活習慣,重塑大學奮斗目標,調整學習方法和思維方式,正確處理人際關系,進行心理疏導和調適。
2.國防教育。抓好新生軍訓工作,深入新生,了解新生情況,掌握其思想動態,通過軍事理論、軍事技能、愛國主題教育,提高學生的愛國意識、團隊合作意識和集體榮譽感,強化遵章守紀意識,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吃苦耐勞的精神。
3.愛校教育。通過開展參觀校史館,了解學校的發展歷程和辦學特色,牢記校訓校風及校園文化精神,深入貫徹“一二三四五”的人才培養模式和培養方案,與校園名師一同成長,與優秀校友共同進步,增強學生的愛校護校意識,激發學生作為遼寧對外經貿學院一員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大二學生經過一年的生活,熟悉學校環境,心智逐步成熟,對專業的了解也更加深入,此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深入學生內心,細致入微,提高學生的個人素質,增強學生面對挫折和苦難的勇氣,用積極態度面對生活。
1.文明禮儀教育。通過禮儀課程的開設,對學生進行專業、系統的教育,重點教育學生文明禮儀的重要性,學習個人禮儀、日常交往禮儀、學校禮儀、家庭禮儀、商務禮儀、社會交際禮儀等禮儀知識,通過開展主題活動、禮儀大賽等使學生提高文明禮儀意識,遵守文明禮儀規范,爭做文明大學生。
2.挫折教育。通過開展挫折教育,增強他們的抗挫折心理素質,利用大學生實踐這個環節,提高大學生抗挫折社會實踐能力;構建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機制,營造挫折教育的良好氛圍,剖析大學生受挫折產生的原因,提供情緒宣泄場所和機制,使大學生學會在失敗后如何盡快調整好心態、如何面對挫折、如何戰勝挫折,提升大學生對待挫折的思想認識和心理準備。
3.生命教育。通過開展熱愛生命教育,教會學生接受認識生命的意義,尊重和珍惜生命的價值,熱愛與發展每個人獨特的生命,增強對生活的信心和社會責任感,將自己的生命融入社會之中,使學生樹立起積極、健康、正確的生命觀,用積極態度面對生活。
4.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教育。結合專業教育使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開展黨史國情教育,注重對學生新時期榮辱觀的培養,帶領學生參觀校外紅色基地,提高學生的思想理論水平,引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運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解決實際問題,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
隨著專業知識學習的深入和自身能力素質的提高,大三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點應該放在學生的成才教育。
1.成才與就業教育。進入大三后,隨著專業學習的深入、交際的擴展、思想逐步成熟,其學習目標更加明確,考研、出國、工作、創業,學生都希望畢業后有好的就業前景。通過邀請成功人士來校舉辦成才與就業報告會、座談會,召開主題班會,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等途徑,幫助大三學生了解就業政策、就業信息、就業渠道、法律法規、求職技巧等,讓學生了解社會,樹立信心,振奮精神。
2.時代精神教育。利用課堂主陣地,加強時代精神的宣傳教育;拓展渠道,把時代精神與校園文化建設融合,把時代精神與黨建團結融合,以志愿服務、文藝演出、演講比賽、主題教育、社會實踐等形式,激發大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創新精神,樹立典型,激發他們艱苦奮斗、刻苦學習的動力,使大學生認真領會中華民族精神的精髓,增強緊迫感、責任感和憂患意識,使他們自覺投入到祖國建設中去。
3.戀愛觀教育。大學生戀愛是一種客觀存在的正常現象,既不宜否定,也不可回避。學校通過開展戀愛觀教育,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戀愛觀,指導大學生正確處理好戀愛與學業的關系,端正戀愛態度,慎重選擇戀愛時機,文明進行戀愛交往;特別是在與異性的交往中學會控制感情,直面分手,強化大學生的責任意識。
大四階段是大學生即將步入社會的過渡階段,思想教育的重點是抓好就業指導和人生價值教育。
1.職業道德教育。開展以誠實守信為核心的職業道德規范教育,以愛崗敬業為基礎的職業情感教育,以遵紀守法、廉潔自律為要求的職業紀律教育,引導學生從職業的角度了解社會,了解自己,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使學生能更好地適應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
2.社會適應教育。通過開展社會適應教育,使大學生提高自我認知能力,強化認知訓練;提高自我獨立生活的能力;加強人際溝通,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加大實踐性教育的力度,提高應變能力和處事能力,使學生充分認識社會的復雜性、多面性,樹立信心,克服自卑,不斷提高自我的社會適應能力,促進健康人格的形成,是自己順利適應社會新角色。
3.畢業離校教育。加強畢業生的基礎文明教育,教育學生提高自身修養,嚴格要求自己,以適當的方式表達自己的離別之情,通過召開座談會、聯誼會、歡送會、茶話會等形式,激勵畢業生銘記母校之恩、師生之情、同窗之誼;引導畢業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良好的精神面貌步入工作崗位。通過“祝福學校”、“愛心傳遞”、“昨日重現”、“心懷母校,志在四方”、“我是一名優秀的大學畢業生”等活動,營造和諧的校園氛圍。
[1]王可嘉.高校本科生開展分級教育的科學意義和理論[J].吉林教育,2011.1.
[2]李政.高校輔導員對學生的分級引導策略[J].教育觀察,2014.5.
[3]范煥謙,郭紅蓮.院(系)大學生教育管理七級工作體系的構建[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2010.
[4]張彥.構建科學高效的院系基層學生工作系統[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9.
[5]遼寧對外經貿學院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施大綱,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