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磊
【關鍵詞】 作業療法;腦癱兒童;概念;特
點;運用
【中圖分類號】 G76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04—0085—01
腦性癱瘓簡稱腦癱,通常是指出生前至出生后一個月內由各種原因所致的非進行性腦損傷綜合癥,主要表現為中樞性運動障礙及姿勢異常。在手部具體表現為手指僵硬,不能自由伸展,寫字握不住鉛筆,穿衣服扣不上紐扣,吃飯拿不住筷子,這些都嚴重影響著腦癱兒童日常學習生活。“手巧促心靈,心靈推動手巧”。加強腦癱兒童手指靈活度訓練,不但是發展腦癱兒童思維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腦癱兒童社會適應能力的需要。
一、作業療法的概念
作業療法是應用有目的的、經過選擇的作業活動,對由于身體上、精神上、發育上有功能障礙或殘疾,以致不同程度地喪失生活自理和勞動能力的患者,進行評價、治療和訓練的過程,是一種康復治療方法。首先,作業療法作為一種康復方法,通過有目的、有選擇的作業活動,可以幫助恢復腦癱兒童手指功能障礙,改變手指異常的運動模式。其次,作業療法可以提高腦癱兒童生活自理能力。通過設計一些針對性的作業活動,讓腦癱兒童參與其中,讓他們在作業活動中掌握一些與自己身體狀況匹配的方法習慣,解決生活中的困難,增強生活適應能力。因此,在腦癱兒童手指靈活度訓練中運用作業療法,不但有助于提高腦癱兒童手部功能康復的效果,而且能提高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
二、作業療法的特點
1.針對性。作業療法是根據腦癱兒童家庭生活、日常生活等方面的需要,選擇有目的的活動進行訓練。如,要腦癱兒童完成扣扣子的訓練目標,可先進行用拇指和其他手指撿小豆子、珠子放入瓶中的訓練,然后進行用手指使用不同的顏色印指印的訓練,最后進行扣扣子,這樣以遞進式的針對性訓練,不但降低了難度,也利于腦癱兒童完成預定的目標。
2.趣味性。如,腦癱兒童手指協調性差,可進行粘土活動訓練:先讓腦癱兒童采用不同的姿勢調和粘土,把粘土的土質和勻,把氣泡擠出。然后再用兩手指撮捏調和好的粘土,先做成條狀,再把粘土條圍成圈,最后進行品形狀的操作。這樣的訓練活動不但能增強腦癱兒童訓練的興趣,提高訓練的效果,而且通過勞作成果也有利于樹立兒童訓練的信心。
3.主動性。作業療法中采用的作業活動需要腦癱兒童主動參與才能完成,其訓練效果與腦癱兒童參與程度成正比,因而教師在作業活動的設計過程中應與他們所處的生活環境相結合,在維持現有功能的基礎上最大限度發揮其殘存功能,盡量選擇能完成80%的作業活動,在作業活動過程中老師只起監督作用,應充分發揮腦癱兒童的主觀能動性,給予的幫助應降低到最低限度。
三、作業療法的具體運用
1.進行初期評定。腦癱兒童往往都具有較復雜的合并癥,在對腦癱兒童手指功能評定時,不能僅憑教師的觀察和腦癱兒童父母間的溝通,要運用一些效能度較高的評估工具完成。如,在進行腦癱兒童手指抓握能力的評定時,首先要了解腦癱兒童的年齡、診斷、障礙名稱、合并癥、禁忌和注意事項,然后再進行手指功能評定,必要的時候還要進行身體功能評定、感覺評定、日常生活動作評定和心理評定。因為只有進行準確的評定,才能為設定康復目標,制訂訓練計劃打下良好的基礎。
2.確定訓練目標。依據各項評定結果,教師提出對腦癱兒童訓練的長期和短期目標。所謂長期目標,一般是指一學期或一學年要達到的目標。短期目標要依據長期目標而定,是完成長期目標的階段性目標,就好像長跑中的一個階段,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地接著跑,最后到達終點。
3.制訂訓練計劃。對腦癱兒童的初期評定和確定的訓練目標是制訂訓練計劃的基礎。一個好的計劃應把各項作業活動和短期目標緊密結合起來,而且對訓練工作中的具體問題,如每周訓練的次數、每次訓練的時間、場所、使用的器材、作業活動的種類方式等都應列入計劃之中。
4.實施訓練計劃。在訓練計劃的實施過程中,要持之以恒地進行訓練,但兒童遇到困難時,要進行適當的協助,讓學生在作業活動的完成中增強自信心。同時要注意腦癱兒童對作業活動是否有興趣,訓練計劃與腦癱兒童的能力是否適合,訓練的過程中是否出現了沒有預測到的問題,患者能否按計劃訓練,合作程度如何,短期目標能否實現這些問題,當發現計劃與目標不一致或腦癱兒童身體狀況、功能水平有變化時,要及時調整計劃。
5.進行評估。訓練計劃完成后,應該對腦癱兒童完成訓練計劃的情況進行全面的評估。在評估時盡量用行為目標模式,可采用觀察法、綜合分析法等方法進行,將訓練目標(短期目標、長期目標)用可測的行為目標來描述(學生應達到的能力要求)。
(本文為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腦癱兒童手指靈活度訓練個案研究”研究成果之一,課題批準號為[2014]GHB0882)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