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憲章
小張試著給自家的幾棵榆樹打了“吊針”,希望能延緩落葉。果然出現了神奇的一幕:四周黃葉飄零,滿目悲涼,唯有這幾棵榆樹一片墨綠,生意盎然。又過了一個月,原本“傲雪獨立”的榆樹樹枝斷裂,樹干歪斜,處境比周圍的樹木都凄慘。
其實,看似悲涼的狀態的落葉過程也是一種成長。對于深秋的北方闊葉樹木來說,落葉其實就是一種自然成長狀況,這不是一種逃避,而是一種必須經歷的成長錘煉。小張自以為是的勉強做法,看似“留住了樹葉”、“留住了夏天”,其實卻因為省略了不可省略的落葉環節而害了這棵曾經讓人羨慕的榆樹。
由此不禁想到育人實踐,育人工作作為一門“遺憾的藝術”,其魅力恰恰是常常可以看到飄落在地的“樹葉”——在師與生、生與生的交流中時時出現不可預知的“小插曲”、“惡作劇”,可能是吻合于預設的育人思路的,會為原本平淡的施教過程平添許多“精彩”;也可能是背離于原來設計的“線路”,會為原本應該精彩的高潮環節帶來意想不到的種種“缺憾”,而這才正是育人實踐的天然狀態。對于育人者和教育對象來說,這些“落葉”同樣不應是一種尷尬,也是一種不可省略的成長。
“落葉”也是一種成長,要求育人者必須重新審視其不可或缺的“教育需求”。一是應該理性看待“落葉現狀”。清醒地認識到育人實踐是多元化的、全方位的復雜工程,施教過程也應該是曲折多變、難以預料的。無論是“鮮花盛開”的理想季節,還是“滿地落葉”的蕭條時節,都應是育人實踐必然經歷的成長階段,不可避免,也無須刻意改變。二是應該準確定位“自身角色”。教師應該明白自己僅僅是教育過程中的參與者,自己的施教工作也僅僅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一個小小環節。這個環節里自己應該做的是準確把握孩子在“落葉”、“散葉”、“開花”等不同成長狀態下的實際需求,斟酌好適合的教育方法和方式,處處謹慎地顧及他們自身的獨特條件,細心地研究他們在接受教育時的情感因素以及學習環境、條件等諸多因素,讓其在“落葉”狀況下也可以感受到成長的快樂。
“落葉”也是一種成長,要求育人者必須格外珍視其不可多的“課程價值”。一是自然的“落葉”更可貴。育人實踐學是一種多方參與、多種狀況并存的特殊動態運動過程,無論是知識的傳遞、技能的訓練,還是情感的熏陶、品質的養成,都無法用一種方法、一個標準、一種途徑去處理,都需要因人而異、因事而異地“天然”待之。科學地處理好“落葉”狀態也是一門關系到孩子成長的“必修課程”,與其刻意遮掩,反而不如保持其實際狀況更便于觀察、研究、探討、解決,及時有效地利用好其他教師、學生家長等其他育人資源,學會留時間、空間,甚至情感,讓孩子有更多的自主選擇,更多地參與機會,“落葉”也會同樣被珍惜。二是自然的“落葉”更有趣。育人過程有起有伏,參與者參與的方式、強度、狀態等也各有千秋,施教過程中不時落下一些“意外的樹葉”,可以檢驗出不同的參與效果,也可以讓參與者及時得到放松緊張神經的機會,其興趣盎然才會得以持續。育人者的情緒也會隨著施教進程有所波動,孩子對于不同施教環節的態度也會有所差異,“落葉”的出現也是必然的。
“落葉”也是一種成長。每一位育人者追求“完美”的成長過程必須用“育人原理”為指向,必須用心珍惜各種“天然”的育人資源。深秋五彩的落葉成就樹木成長的天然之美,育人過程中一些偶然出現的缺憾也應是孩子成長的自然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