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焱
前兩天,我去一所巴西當地學校采訪,想順便拍些學校孩子的畫面,結果立即遭到了校長的阻止。校長解釋說,按照巴西法律,未成年人的形象要出現在媒體上,必須要經過其監護人的同意;如果要拍攝,首先要向校方申請,再通過校方與孩子家長取得聯系,家長簽署了授權書后方可進行拍攝。
按照中國人的思維:給你們學校拍個片子,相當于免費宣傳了,竟然還要這么麻煩?但仔細想一下,校長的解釋確實也有道理——雖然我們是可信任的外國官方媒體,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里約這樣一個高犯罪率的城市,學校更有義務對自己的學生進行嚴謹的保護。想明白道理后,我對巴西未成年人保護的措施肅然起敬。
再說一個例子:去年是世界杯年,由于擔心世界杯期間未成年人賣淫或被迫賣淫現象蔓延,巴西總統府人權特別秘書處和聯合國兒童署5月份聯合在世界杯前推出了一款智能手機APP,讓公眾可以隨時報告看到的未成年人被迫賣淫行為。這款手機應用與巴西全國多家未成年人保護機構相連,在接到報告后,相關機構可以及時進行干預,巴西人、外國球迷或者游客都可以輕松使用。政府還充分利用電視廣告、出租車、旅館、航空公司等公共載體進行宣傳,并通過體育明星和學校來推廣、宣傳這款APP。在世界杯開賽前,這款APP的下載量就已經超過4萬。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在巴西的代表加里·施塔爾說,巴西是世界上首個提供智能手機報告未成年人受到侵犯APP的國家,現在,這一應用已經被推廣到哥斯達黎加、牙買加、多米尼加和伊朗等國。世界杯結束后,在里約2016年奧運會期間,這款APP還將繼續發揮作用。有關專家還希望,這款APP能夠在2018年俄羅斯世界杯、2022年卡塔爾世界杯等大型國際賽事期間,也得到廣泛使用。
其實,巴西在未成年人權益保護上的先進經驗,也是多年來循序漸進、逐步推進的結果。在上世紀20年代,很多剛剛出生的嬰兒被遺棄,有些被收養,有些只能流浪,棄兒的生活得不到保障,他們成為社會不安定因素的可能性也很大,這促成了1924年成立的未成年人法庭,為18歲以下的公民提供法律幫助。
1927年,巴西頒布的未成年人法是第一部官方的、以司法形式干預未成年人生活的法律文書;1941年,巴西司法部成立了未成年人幫助機構。此后還成立了許多機構、頒布了許多相關法律,但主要功能都是幫助遭受不正常對待的未成年人,而并非對他們自身的權益提前進行保護。
二戰后,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成立對巴西未成年人保護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1988年,巴西憲法中加入了相關條款,要求絕對優先保證未成年人生活、衛生、飲食、教育、娛樂、就業、文化、自尊、自由、家庭和社區和諧相處,規定遠離任何形式的忽略、歧視、剝削、暴力、壓力等行為都是家庭、社會和政府的責任。1990年,巴西出臺了更為具體的《兒童和青少年章程》,在法律層面進一步確定了未成年人保護的標準,這一章程也在國際上被認作未成年人立法的典范。
當然,僅僅紙上談兵是不夠的,還需要有相應的體系來保證這些權益,這包括權益的推廣、權益的捍衛和社會監督。2006年,總統府人權特別秘書處成立了全國兒童和青少年權益委員會,并在2007年制定了青少年社會教育體系建設草案,列出了一系列司法、政治、教育、金融、管理方面的規則。2012年1月,羅塞夫總統正式簽署法律,巴西各州開始建設這一體系,并著手培訓執行這套新規則的人員。
在政府和社會多年的努力下,巴西兒童死亡率降低、青少年營養不良的狀況也有明顯改善,使用童工的現象也大幅減少。不過,這也產生了一些社會問題,特別是未成年人犯罪現象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因此,有專家指出,保證青少年權益,除了法律保障、公民的社會責任感,更重要的是保證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權利。
目前,巴西正在推進全面的幼兒教育,創造更多的基礎教育機會,因為從源頭遏制青少年犯罪,才是從長遠角度保護這一人群利益的關鍵。
(摘自《新華每日電訊》)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