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槐
培根在《沉思錄》中說:“知識就是力量。”這一正確論斷,使人類更加堅信教育的重要作用。中華文明生生不息,在新的時代煥發活力,得益于尊師重教的中華優良傳統。教育能改變命運,能造就美好未來,能成就精彩人生。
教育對個人和社會的重要性不言自明,但做好教育工作不僅需要教師奉獻,還需要學生努力,更需要家長理解和支持。
教師是一種特殊的職業。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是深遠的,因而教師這一職業更需要付出和奉獻。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春蠶絲盡、蠟燭成灰等,都是上天賦予教師職業的特性。《論語·子罕篇》中孔子的學生顏淵曾贊嘆孔子說:“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這是何等崇高的教育境界!教師要把職業當作事業來付出和奉獻,好老師就是一所好學校。在教育教學中,要減少教師講和學生被動聽的時間,增加學生說、學生做和學生互動的時間,充分相信學生、充分依靠學生和充分解放學生,引導學生自覺、自愿、自主地學習,引導學生在活動中觀察、感受、體驗和思考,從中獲得學科知識和相應的能力。天道酬勤,“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豐潤的教育于人、于已、于國、于民都會綻放出最艷麗的花朵,結出最豐碩的果實。
教育同樣需要學生努力。彭端叔在《為學》中說:“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對任何人來說,學習都有難易之分,“為”與“不為”是難與易、成與敗的關鍵。學習的第一要務在于勤勉,一勤天下無難事。學生的學習需要興趣、愛好、快樂、幸福,更需要決心、恒心、毅力和意志。愛好、興趣等固然重要,但比興趣更重要的是堅持。如果學生沒有盡力,教師自然摸不到他們的智力邊界。興趣和愛好是在“學”和“做”中產生的,也是在“學”和“做”中增強的;快樂、幸福是在付出努力后進步和提高的一種感受和體驗。在教育中一味地強調興趣、愛好,一味地強調輕松學習、快樂學習、幸福學習,勢必會忽視對學生決心、恒心、毅力和意志的培養。古人云:“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發方悔讀書遲。” 歷史上取得一定成就的人,絕大多數都是勤奮讀書的人,鮮有讀書不努力而成就非凡者。在讀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政治家、實業家等的傳記時,我們發現人類中的優秀者絕大多數在青少年時期就胸懷大志,聰穎好學,讀書勤奮,吃苦耐勞。
轉型劇變的中國社會,喧囂浮躁、投機取巧心理和精致的利己主義盛行。許多人做事缺少定力,凡事總想以最少的投入獲取最大的收益和好處。但教育和學習來不得半點虛假,學習確實需要用心盡力;我們雖不能如古人“頭懸梁,錐刺股”、囊螢映雪、鑿壁借光,但勤奮是必須的。? 學習沒有捷徑,學習之“術”永遠代替不了學習之“道”。學習之“術”永遠是雕蟲小技,惟有學習之“道”是永恒的,亙古不變的。
對一個人來說,良好的教育應包括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如果把受教育者比作直升機,則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就是直升機的三個螺旋槳。三個螺旋槳同時旋轉發力,直升機才會飛得更快、飛得更穩、飛得更高、飛得更遠。家庭教育是基礎,學校教育是主導,社會教育是輔助。在人的成長過程中,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都非常重要,三者要有效結合,充分發揮育人的功效,形成教育合力。
好家庭就是一所好學校。無論學校教育多么重要,它都無法替代家庭教育的作用。甚至學校教育的成效,也取決于家庭教育是否與之形成合力。父母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的性格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好的家庭教育應該是父母通過孩子這個鏡子,不斷地發現自我,修正自我,挖掘自我。做一個好父母是值得終身從事的職業。
教育成就美好未來,真正的教育應該是一種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努力的修行!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