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宏杰
之前,有媒體就報道,中國重點大學農村學生比例自上個世紀90年代起不斷滑落。北大農村學生所占比例從三成落至一成,清華農村生源也占17%左右。農村學生考上好大學日益艱難,已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問題和熱議的話題。
目前體制下,各高校錄取指標分配到各省,一個不爭的事實是,部屬院校屬地招生計劃遠遠大于分配給貧困地區的招生名額,農村地區“寒門”學子升入名校概率減小。因此,國家需要調整招生政策,尤其是要降低部屬院校屬地招生的計劃。真正落實好教育部《支援中西部地區招生協作計劃》和《農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劃》,讓更多優質高等教育資源惠及農村學生。
“寒門”學子難入名校是農村教育資源貧瘠的體現。雖然國家大力支持西部落后地區教育發展,但隨著教育資源進一步整合,優質資源迅速集中在城市。農村學校教學設備、師資力量薄弱,很難滿足學生對優質教育的需求。因此,地方政府要下大力氣改善農村學校硬件建設,為農村學校提供現代化的教學設備,縮小農村學校與城市學校之間的差距。為農村學校配備專業功底扎實、師德高尚的專業教師隊伍,為農村教師成長提供強有力的保障,通過一系列培訓學習提升教師教育教學水平,同時想方設法提高農村教師待遇,尤其是要為優秀教師提供住房、職稱晉升、特殊津貼等優惠政策,讓優秀教師能扎根農村,安心從教,更好地服務農村學生。
“寒門”學子難入名校是價值觀的一種誤導。受“統招統分”傳統觀念影響,在很多農村人眼里考入名校意味著有了體面的工作,有了“鐵飯碗”,可以光宗耀祖。但隨著用人體制的變化,自主擇業的新政策很難被更多人接受,他們錯誤地認為即便是考上名校還是要自己找工作,加之就業形勢嚴峻、“金錢至上”等思想的影響,很多學生和家長產生了“讀書無用”的思想。面對這種情況,學校要在平時的教育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讀書觀,重塑價值觀,滲透理想教育。同時,“寒門”學子更應該調整自己的價值取向,將自己發展和民族命運結合起來,將自己的成功和改變家鄉的現狀結合起來,真正樹立遠大理想,通過自己努力學習升入高校接受更好的教育,為自己未來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