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翟治元
【關鍵詞】 錯誤;角度;教育資源;情感;反思能力
【中圖分類號】 G625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04—0031—01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在生活中他們難免會犯這樣那樣的錯誤,這并不奇怪也不可怕,真正重要的是我們老師對孩子犯錯現象的態度。那么,如何正確對待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犯錯現象,筆者認為,作為基層教育工作者不妨從以下幾方面去幫助學生敢于面對錯誤、承認錯誤、改正錯誤,進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一、要變換角度看待學生所犯的錯誤
每一個人,都是從錯誤中成長,在挫折中成熟起來的。孩提時的磕磕碰碰,青春期的莽撞沖動,而立之年的自以為是。作為教師絕不能以成年人的眼光去要求學生,更不必去追求學生的絕對正確,因為我們的學生思想還不成熟、知識還未完善、閱歷還不豐富。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在生活中他們難免會犯這樣那樣的錯誤,孩子正是在糾正錯誤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的。重要的問題不是孩子是否犯錯誤,而是我們面對孩子的錯誤采取何種態度。老師對待學生的錯誤所采取的態度,恰如一把刀的兩面:它可以割破孩子的心,留下永恒的傷疤;也可以從中“掘出生命的新水源”。我們常用自己的眼光看待學生,從而對學生身上出現的一些問題處理不夠妥當,導致一些學生不愿與老師溝通交流。作為教師的我們,如果能蹲下來,站在學生的角度上看待學生犯的一些錯誤,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寬容、理解出錯的學生,尊重他們的人格,保護他們的自尊心,不斥責、挖苦他們,處理時就會有另一種效果。
在課堂中,應該提倡幾個允許。錯了允許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許再想;不同的意見允許爭論。這盞“綠燈”能使學生的自尊心得到切實的保護,人格得到充分的尊重。他們在民主的氣氛中學習,思維活躍,敢說、敢做、敢問,勇于大膽創新,以健康向上的情感態度投入學習,體會到學習的樂趣,而且師生的關系也會變得非常融洽。
二、教師要善于利用好錯誤這種教育資源
1.將錯就錯,讓學生在爭論中明理。生活中有這么一種現象:一些人犯了錯誤,別人說他錯了,他認為自己是對的,經過不斷的實踐后,他才會知錯改錯,接受教訓。對于學生在課堂上出現的錯誤,作為教師可以不急著解釋、下定論,而是要把錯誤拋還給學生,將錯就錯,把學生的錯誤作為一種教育資源,引導他們從正反不同角度去修正錯誤,給他們一些研究和爭論的時間與空間,從而讓學生在爭論中明理。
2.利用錯誤,提高反思能力。學生的錯誤不可能單獨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復的練習得以糾正,必須通過一個“自我否定”的過程,而“自我否定”又以自我反省、特別是內在的“觀念沖突”作為必要的前提。利用錯誤,并及時引發這種“觀念沖突”,能促使學生對已完成的思維過程進行周密且有批評性的再思考,對已形成的認知從另一個角度,以另一種方式進行再認識,以求得新的深入認識,這既有利于問題的解決又培養了學生的反思能力。
在教學中,要不斷引導學生在反思中發現自己學習中的不足,幫助學生分析錯誤原因,找出正確的解題方法。使學生在教師的正確引導和鼓勵下,敢于正視錯誤,錘煉自我,增強戰勝困難、搞好學習的信心,并做到“親其師而信其道”,逐漸形成實事求是的學習態度、敢于克服困難的堅毅性格,以及良好的學習品質。
三、用真情去感染犯錯的學生
有錯誤行為的學生由于常常在家受到家長的批評、指責,在學校得不到老師的認同,甚至有時還會遭到同學們的取笑、歧視,其心理總是比較敏感的,對教師、同學甚至自己的家長都存有戒心。要消除這些有過錯行為的學生的恐懼心理和敵對情緒,應設法給予他們關愛。冰心曾說:“有了愛便有了一切。”愛能產生偉大的力量,也能改變一切。
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創設一個允許學生出錯的課堂,讓學生沒有因答錯而被老師斥責的憂慮,也沒有被同學譏笑的苦惱。要引導學生不要因為怕犯錯誤而不敢創新,但要盡量避免犯一些不必要的低級錯誤,更要及時告別錯誤。在出現錯誤后要“吃一塹長一智”,能對錯誤進行及時、認真的反思,思考原因是什么,結果怎么樣,糾正措施在哪里,錯誤提供的啟示是什么。也不要嘲笑別的同學的錯誤,而是要引以為戒,并從中發現有價值的東西為己所用。讓孩子們都能明白:失敗乃成功之母,錯誤是正確的先導,是通向成功的階梯,學習就是在不斷出現錯誤、不斷糾正錯誤中前進的,克服了錯誤,就會獲得進步和成功。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