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
(北京體育大學 北京 100084)
水上救生運動是80年代中期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的國際大賽形式。游泳救生是指人們在水上活動,發生意外事故時所采取的救助措施。筆者以2015年北京市昌平區游泳救生員技能比賽,對上述問題進行初步研究,以期對今后游泳救生員技能比賽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以此次參賽的53名運動員為該次研究對象。
通過查閱大量雜志、期刊和在中國知網等搜索大量的文獻資料。
對2015年昌平區游泳救生員技能比賽進行了現場調查。
根據研究的需要,該文對全部53名運動員發放了調查問卷,問卷回收52份,有效問卷50份。
將收集的相關背景文獻資料進行詳細的整理,正確了解現狀,并對其進行簡單的數理統計與分析。
性別比例方面,根據回收的50份有效問卷資料統計:男運動員48人,占調查總人數的96%,女運動員2人,占調查總人數的4%,男運動員比例遠遠高于女運動員,說明我區救生員技能比賽女運動員嚴重偏少,普及程度不高。
年齡結構方面,下表1所示為調查運動員的年齡結構分布,按照本次比賽報名的參賽辦法中關于年齡的劃分標準進行了統計。
表1 參賽運動員
表2 參賽運動員得知本次比賽(N=72)
在表1的運動員年齡結構分布圖中,20~24、25~29、30~34年齡段的運動員占前3名,在這3個年齡段的救生運動員正處于運動最佳年齡,所以年輕的救生員都踴躍報名,普及率高。
職業構成方面,參賽運動員職業分布,所占比例最高的是游泳救生員,占總人數的64%,其次是游泳教練員,他們所占比例是28%,在現場訪談中,參賽人員基本都是從事游泳工作或者培訓的,他們的參賽熱情很高。
在救生員等級方面,持有初級救生員等級證書的占86%,持有中級救生員等級證書占12%,而持有高級救生員等級證書的只有2%,說明我區的救生員重要以初級救生員為主。
在最高學歷方面,高中及以下占總調查人數的54%,大專占總調查人數的38%,而本科只有4%,說明我區救生員的學歷水平總體不高。
在收入方面,我區救生員收入主要集中在2501~3500元這一區域,其中2501~3000元占總人數的38%。而3001~3500元占總人數的30%,說明我區的救生員待遇處于我國救生員的平均水平。
在掌握泳姿方面,大部分運動員都掌握了自由泳、蛙泳、仰泳,他們分別占的比例是28%、28%、22.9%,而對于蝶泳的掌握只有21.1%,說明參賽運動員主要掌握前3個比較易學的泳姿。
在游泳練習年限方面,普遍都練習有3~6年,在這一區域占總人數的42%,而在3年以下的也占了26%,7~10年人數占24%,而11年以上的所占比例較小,只有8%,這說明我區游泳救生員普遍有較長年限的游泳訓練。
在運動等級方面,三級以下、二級、三級占總人數的前3名,分別是42%、26%、22%,說明我們參賽人數的運動水平總體不高,出不了較高水平的運動成績。
如表2在得知該次救生員技能比賽方面,場館負責人通知的情況高達48.6%,而公司里通知比例也達到了25%,說明我區的游泳救生員參賽隊伍主要是以游泳場館或者游泳相關公司為主。
對于參加該次救生比賽的目的里,提高鍛煉救生技能、救生員之間相互交流、爭得榮譽占前3名,它們分別占33.3%、25.4%、19%,說明救生員們都是為了提高技能跟相互交流為主,參加比賽只是他們交流的一種形式。
參加救生比賽獲得待遇里,高達39.1%的人選擇了無任何的待遇,負責餐飲方面也只有20.3%選擇,參賽裝備也是只有20.3%的人選擇,說明我區場館或者公司總體對這次救生比賽重視程度不高,后勤保障方面還需加強。
得到名次后,代表隊或所在游泳場館會給予獎勵方面,高達51.5%的人選擇了精神獎勵方面,包括口頭表揚或者榮譽稱號方面,而無任何獎勵的也占總人數的18.2%,說明我區游泳場館領導對救生比賽的重視程度遠遠不夠,缺少各種促進救生技能的手段。
在確定參加救生比賽后,每周參加救生訓練的次數中,1~2次的比例占44%,而3~4次的比例占40%,所以在每周練習救生訓練總體偏少,在訪談中了解到,這跟他們平時上班有關,上班結束之后就很少會下水訓練。
在訓練的持續時間上,高達80%的人選擇了30~60min這個時間,在現場訪談時跟他們聊過,這個訓練時間符合他們的時間安排,因為上完班身體基本就處于疲憊狀態了,訓練時間不會太長。
在訓練距離上,高達54%的人選擇了1001~1500m這一段距離,說明這跟他們的訓練時間上保持一致,沒有那么多時間安排訓練。
在訓練結束后,自我感覺中,稍費力、輕松、非常輕松占前3名,他們分別占44%、20%、18%,這個跟他們總體訓練時間跟距離少有關,表現出來總體都不會太累。
在訓練經歷方面,有48%的人有業余訓練隊經歷,而沒有任何類似訓練經歷的人也高達32%,說明我區游泳救生員的總體游泳水平不高。
在救生技能練習年限方面,高達42%的人有3年以上的經歷,說明我區游泳救生員接觸游泳救生技能方面時間比較長,有一定的技術積累。
在專門救生訓練中,大家使用的器材普遍集中在救生浮漂和救生假人這兩個器材,他們分別在35.1%和25.5%,說明這兩個器材在救生員中使用程度比較高,普及率高。
(1)我區救生比賽剛剛進入發展階段,需要政府和協會自身不斷建設和加強救生技能普及,只有更多人學習救生技能,比賽才能獲得更好發展。
(2)我區在游泳救生項目設置開展的較小,相比全國救生比賽來說,我區只開展了50m全能救生和心肺復蘇比賽,遠遠少于全國救生比賽項目。
(3)當前救生比賽的舉辦,是為了參加培訓,學習救生技能,進而通過比賽的示范和引導作用,吸引更多人去接受培訓,然后參加比賽,擴大參賽隊伍。
[1]李琪,楊青.水上救生運動的起源與發展[J].軍事體育進修學院學報,2007(1):13.
[2]香港拯溺總會,競賽消息[EB/OL].http://www.hklss.org.hk/public/modules/Maa/Maa_topic.asp news_type_id=69.
[3]中國救生協會[EB/OL].http://www.chinalifesaving.org.cn/.
[4]熊潤頻,李麗.救生運動亟待跳出競賽全民普及[EB/OL].http://news.163.com/10/0519/21/6731QTL,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