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歡
(內蒙古民族大學體育學院北方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研究所 內蒙古通遼 028000)
在中國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學校體育發展過程中,學校體育隨著時代的變遷和政治風云的變幻,走過了一個曲折而艱難的發展歷程。新中國成立以來,學校體育課程的發展大致經歷了5個階段,這5個階段的每一次變化,都有其深層次的政治背景,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校體育課程性質、課程目標的制定、課程內容的選擇、課程評價及課程的組織與實施。新中國成立初期,社會主義學校體育思想產生、形成,其產生的政治背景源于社會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新中國1949年成立后,受政治方面的影響,蘇聯模式在我國的學校體育方面全面普及,也使得我國的學校體育有了堅實的基礎。1956年中國頒布了第一部中小學《體育教學大綱》,從結構、目標、內容選擇上基本都沿用了蘇聯同時期的《體育教學大綱》,充分顯示出了濃重的社會主義政治色彩。體育課程目標和體育課程內容的選擇,服務于社會主義建設這一大的政治背景,貫徹全面性、科學性、系統性、健康性等原則,建立了以發展學生基本活動能力為中心的課程內容體系,可以說,20世紀50年代初,蘇聯學校體育的經驗對中國學校體育課程標準的編制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1958年由于“大躍進”的政治運動,導致學校體育課程標準被迫終止使用。由于政治上的不和諧因素,學校體育課程標準才在一定程度上不受蘇聯模式的約束,同時在《體育教學大綱》中對“增強體質”這一重要任務作出了明確規定。調整了目標、內容,強調學校體育課程增強體質的作用,增加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教學內容。但是,在當時的經濟和政治背景下,受左傾思想和“大躍進”的影響,學校體育一度出現違背教學規律的做法,興起“四紅”運動,對1956年的教學大綱進行否定,盲目追求目標,教學的科學性、系統性和正常的教學秩序遭到破壞,隨即又受到自然災害和國際敵對勢力的影響,學校體育工作不能正常進行,學生體質普遍降低,隨后中央提出的“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指導方針,使學校體育在課程建設、指導思想、教學制度、師資投入等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
10年的文化大革命使中國社會的整體運行陷入極度混亂,在此大背景下,學校體育也遭遭受重創。建國后形成的管理體制疲軟,全盤否定取得的經驗和成果,培養起來的師資力量受到沖擊,割裂了體育教學內容,打亂了正常的教學秩序,體育被勞動和軍訓所取代,學校體育基本處于大倒退、大混亂的思想狀態,學生體質下降顯著。即使還有堅持工作的學校體育工作者,不過在1973年和1975年也有所整頓,從總體來看,混亂、停滯是這一階段學校體育工作的基本狀況。
于1978年12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和實行改革開放的決定,明確了社會主義現代建設的總體目標。此時,政治讓位于經濟,恢復對經濟、生產和利潤領導作用的政治路線,政治必須為經濟服務。全國學校體育衛生工作經驗交流會1979年在揚州召開,這意味著我國的學校體育事業從此逐漸走向正軌。
20世紀80年代初期,中國政治體制改革成效顯著,經濟穩步增長,學校教育步入高速發展期。在這一時期內,體育課程理念發生重大轉變。政治體制的改革和“三個面向”教育思想的迫切要求,改變了學校體育課程現有的與現代化、國際化和未來發展不相適應的體育思想、體育課程目標、體育課程內容、體育課程評價手段。
20世紀80年代末期,由于改革開放等政治因素的影響,學校體育課程漸漸與國際接軌,借鑒國外學校體育先進經驗的做法越逐漸受到重視,其中最為活躍的就是“快樂體育”“終身體育”等思想,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促進了我國學校體育課程的發展。
20世紀90年代初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科教興國戰略的確立,為學校體育的整體發展指明了政策方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等的制定,為學校體育的開展奠定了堅實的法制基礎,也使我國學校體育暹羅對“學校體育要為學生奠定終身體育的基礎服務”達成共識。
21世紀中國政治發展的戰略是抓住機遇,民主為本,多向推進,穩中求變。由于社會政治與經濟直接或間接地制約著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價值取向、目標、內容、方法、評價等,因此,新世紀來臨之初,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提高我國國民綜合素質,建立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方針政策指導下,體育課程改革的總目標就是“提高學生的健康水平,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的發展,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高素質勞動者”[5]。在新世紀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背景下,體育課程改革體現了課程內容的現代化,形成正確的評價觀念,使課程更加民主化,以及適應教學發展的需要。實施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過程中,充分考慮到我國各地區、各民族的經濟、文化、生活習慣、民族習俗的差異,實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三級課程管理制度。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實施的這一重大轉變,是我國政治體制由高度集中的大一統向民主政治邁進的一個縮影。
學校體育課程作為教育的重要組織部分,必須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服務于改革開放,滿足社會主義現代建設的需求,培育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接班人和建設者,反映了我國當代社會生產力發展和經濟發展的需要,以及我國特定的生產關系為基礎的政治觀點和現代民主政治的要求。
[1]汪小波.我國不同歷史時期學校體育教學指導思想的歷史變遷[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3(4):98-99,102.
[2]李杰.新中國學校體育思想的發展和展望[J].體育學刊,2000(4):69-70,72.
[3]顧海良.教育體制改革攻堅[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6.
[4]鄭金州.教育通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5]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研制組.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解讀[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