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文摘報
官員霸道習氣:權力腐敗的先兆
□大家文摘報

當下官員霸道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官員何以霸道?圍繞著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部分專家學者。
中共中央黨校教授李良棟:“霸氣”官員主要有兩種類型:一種是以“改革派”的面貌出現,但卻以“霸氣”沖天的姿態推行改革。在某個地區或者部門的改革事業中,這些人也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甚至也取得了一些政績。但是在人們心目中,這些人一直是有爭議的人物。因為他們在推進改革過程中,常常不是依靠群眾、發揚民主來確定改革目標和制定具體措施,而是獨斷專行、自行其是,聽不得半點不同意見。雖然客觀上也推動了改革和發展,但也因為決策失誤給黨的事業造成損失,損害了廣大群眾的根本利益。另一種是既不作為、也不擔當的領導干部,搞起官場“霸氣”卻無與倫比。這些人只唯上保官升官,在更高的領導面前唯唯諾諾、極盡阿諛奉承之能事,在下級和群眾面前卻官氣十足、裝腔作勢,十分霸道。對此,人民群眾看在眼里,怒在心上。
中國行政管理學會執行副會長兼秘書長高小平:霸道有個體的和機構的兩種。個體行為的霸道是一些官員身上的官僚主義、衙門習氣的外在表現。人們在與地方政府官員接觸中,見過的霸道集中體現為“門難進、話難聽、臉難看、事難辦”。如果要把霸道進行細分,可以分為三個類型:一類是表面上謙虛、平和,骨子里自滿、自傲,他們常說的一句話是“我當然知道”,聲調不高,但比真正謙虛的人多了“當然”兩個字,意思是他有“實力”,讓你覺得比他矮了三分。第二類是骨子里并不自信,甚至有點自卑,卻表現得目空一切,如毛主席曾經批評的“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讓你心里看不起他,但考慮到他手中的“實權”,又不得不讓他三分。第三類是骨子里和表面上都充斥著傲氣,對下級頤指氣使,對來找他辦事的群眾態度粗暴,這種人最難對付,如果不幸遇到了,恐怕事情辦不成了,只好怕他三分,低三下四,以求他高抬貴手。
還有一種霸道是帶有組織行為特征的,會在決策、管理和服務的各個環節之中表現出來。如有的地方政府在決策之前不做認真細致的調查研究,不尊重經濟社會的客觀規律,盲目自信,靠拍腦袋進行決策;有的基層政府不能嚴格依法辦事,對法律法規的規定常常以種種理由加以“變通”,在行政訴訟案件的審理中,行政管理機關首長出庭應訴率低;還有的地方政府部門為政不為,消極懶政,效率低下,不主動服務群眾,不及時回應社會訴求等。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博導袁剛:我認為,干部霸道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干部擁有著“鐵飯碗”。中國政府機構改革往往是“不減和尚只拆廟”,干部只見分流,未見下崗。同一時期的國企改制下崗工人有好幾千萬,而干部“鐵飯碗”始終未敢觸動。干部多官多,尋租分利者就多,無事他也找事,無權他要攬權,使政府好的政策、法規在他們手上全都變樣走型,法治變成人治,官員霸道也就不足為怪了。
霸道的官員無論有無編制,只要手中有權,就能將審批變成個人財源;霸道的官員無論級別如何,即便是村中的“小官”,貪腐能量也不可小覷。有媒體報道,陜西岐山縣某村支書妻子名下掛500多畝耕地,每年開豪車領取4萬余元國家糧食直補款,政府對種糧農民的補貼被裝進貪官腰包,惠農好政策竟被扭曲。村黨支部書記不屬國家在編干部,他們手頭上的權力不足掛齒,卻也見縫插針能貪就貪。而全國百萬自然村有幾百萬個村支書或村官,他們沒有工資每人每年僅領取數千元補助金,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很難讓他們做到“為人民服務”。于是形成“蟻貪”一族,連扶貧救濟款也敢伸手,中央轉移支付的“三農”資金,經層層剝皮真能到位的要大打折扣。
“老虎、蒼蠅”一起打,但“老虎、蒼蠅”何其多!還有大量非“虎”非“蠅”該裁未裁的冗散干部,其數量絕不會比真正干事的公務員少,人們常會見到許多鄉、鎮也掛“人大”、“政協”牌子,用于養冗。據相關媒體報道,在“群眾路線”運動中,光河北、河南、四川、吉林四省,就清理出“吃空餉”人員10萬余,其中河北一省就清理5.5萬人。甚至有邊上學邊領錢的“娃娃官”,如河南澠池縣教體局長還在上學的女兒已端上“鐵飯碗”。官場有權能撈好處讓人留戀難舍,“官本位”大樹下,不貪不腐亦可享受體制福利特權,于是能人都往公務員隊伍中擠。官員頭頂的光環越來越多,霸道的底氣也越來越足了。
權力任性,現實表現為一些領導干部為官霸道,“霸”而后“腐”,典型案例觸目驚心。很多落馬官員都曾被曝工作作風霸道,有一些甚至還頗以霸道為榮,以有工作魄力彰顯。
云南省委原副書記仇和以作風霸道著稱。無論在宿遷還是昆明任職時,仇和都將說一不二的風格貫徹到底。這種追求威權、罔顧民主的施政思路,在仇和身上體現得集中而典型,他所宣揚的“以不民主推動民主”,“以人治推動法治”的激進改革措施背后,其實只有“政績”二字。
官員霸道的工作作風之所以有市場,有時與上級領導的認同有著密切的關系,有的領導甚至認為霸道是工作有魄力、有能力的表現。而霸道的官員也竭力把這一切與工作上的 “精明干練”聯系起來,借以達到迷惑上級,威懾下級的目的。
為什么少數地方、部門的干群關系會那么緊張?并不全是工作中所產生的尖銳矛盾,而是因為一些干部長期頤指氣使、發號施令所致。霸道官員落馬,只因其行事風格與民意背道而馳,與黨紀國法不符。
從近年落馬官員的報道來看,很多是作風霸道的“一把手”。“一把手”現象,看似作風霸道,實則異化為人財物“一支筆”的“大老板”、“土皇帝”,久而久之有的“一把手”就習慣于凌駕于領導班子集體之上、凌駕于組織之上,大搞“一言堂”,傷及“民主集中制”。個人素質可能有高有低,能力也有強有弱,但如果民主集中制執行不好,作風不好,一個班子就搞不到一塊去。有黨建研究專家尖銳指出:“作風霸道不能當一把手”,其背后的深意不能不引起重視。
民主集中制是我們黨的根本組織原則和組織制度,也是領導班子實施正確領導,增強班子凝聚力、戰斗力的重要保證。堅持民主集中制不僅是應對那些霸道的“一把手”走向貪腐的有效途徑,也關乎黨的事業興衰成敗。
“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導下的民主”,是民主集中制量身定做的兩頂帽子,是給兩個不同的對象戴的,不能由一個對象獨占,誰獨占,誰就會陷入雞和蛋互以對方為前提的怪圈,把真理變成謬誤。要堅持民主集中制,適當分解“一把手”的權力和責任,形成領導班子成員內部相互制約和協調的權力運行閉環系統。
一些干部之所以霸道,除了性格上的原因,最重要的還是沒有真正認清手中權力的屬性。權力屬于公共財產,是人民賦予的,必須在嚴格的監管約束下運用,不可有絲毫地任性。有權不可任性,因為權力對應的是民眾的期盼,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權力任性的一個主要根源,是權力迷思和人治思維。要將權力任性“連根拔起”,唯有加快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國。如何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具體來說,是要將權力關進三個籠子,一是要關進民主的籠子,二是要關進法治的籠子,三是要關進監督的籠子,沒有監督,是關不住權力的。
(摘自《大家文摘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