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宗勝
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十大趨勢
□陳宗勝

我國經濟自本世紀以來從2007年14.16%的最高速,逐步降低到2010年的10.4%,2014年則再降至7.4%。這是我國調整經濟結構提高經濟發展質量的主動作為。當然新常態并不意味著低速度。在質量改進、效率提高、結構均衡的基礎上,我國經濟保持中高速發展是符合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國情的。
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為特征的經濟體,必然會有一個龐大的內需市場。但是國內潛在市場的深層開發,需要堅實的經濟基礎,即人均收入的持續增長。這樣的基礎正在形成中。近些年全球經濟疲軟致使出口對我國GDP的貢獻沒有走出負數的陰影。隨著GDP增速降低,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放緩也是不可避免的,這就為消費需求的占比上升提供了空間。隨著社會財富更加公平合理的分配,發展成果惠及更廣大中等收入群體,中產階層將會不斷壯大,成為穩定內需的主體。中國經濟正由要素拉動型轉向消費需求驅動的持續增長型。
在出口產品構成中最初占主體初級產品的比例已經逐步下降至不足1%,工業制成品出口額相應提高,其中一般加工品比例持續降低,而新技術產品比例逐步上升,文化產品出口也有一定比例提升。由于我國出口量大,貿易摩擦時有發生,特別在全球經濟疲軟,失業率高啟,經濟增長減慢,導致各國不斷設置貿易壁壘,使得我國一些產品的出口受阻,出口增長緩慢逐步成為一種新常態。今后我國必須在積極擴大內需的同時,加速調整出口結構和出口區域。
中國成為資本凈輸出國,意味著我國改革開放發展格局發生重大改變。我國資本走出去,擴展其在全球范圍的配置,意味著中國有能力參與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重構,培育和發展國際競爭新優勢。目前結合“一帶一路”戰略、絲路基金、亞投行的設立和運作,我國需要主動把握機遇,推進新一輪開放,推動國際分工向高端邁進,促進人民幣國際化和中國資本輸出、產能輸出相結合,爭取全球配置資源的更大空間。
發揮剩余勞動優勢和“人口紅利”是我國近三十多年發展的基本動力之一。但目前一方面我國總體勞動力數量持續下降。另一方面,我國城市化、工業化及信息化在持續推進,又需要大量勞動力。勞動力短缺、招工難和用工成本上升,外企“出逃”,這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在我國經濟結構轉型的關鍵期,必須及時將經濟增長動力從傳統勞動消耗型轉向人力資本提高型,依靠技術進步,加快創新驅動,以替代和彌補勞動力缺口。
我國2013年第三產業的增加值為26.22萬億元,首次超過二產的增加值24.97萬億。目前一產與二產就業人數基本相當,唯三產就業數量最多。這里產值比和就業比的變動都是重要標志,標志著中國經濟已經從生產型轉向服務型。過剩產業加速出清,使產能從失衡走向優化,產業鏈向高檔化邁進。
近年來隨著我國城市人口逐步接近和超過50%的均衡點,城鎮規模效應開始發揮作用,城市化上升速度開始減緩。我國城市化遠沒有完成,但是進入到持久緩慢發展期。抑制城市化快速擴張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城市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有限,因此在持續推進城市化過程中,應全面進行城市發展規劃。
我國城鄉差別終于在本世紀初由持續擴大轉而呈現下降趨勢。但是目前城鄉差別仍然較大,為此應該加快改革二元體制,建立城鄉綜合統一的社會福利體系,提高國家統籌的城鄉醫保、養老等福利體制,鼓勵鄉鎮企業發展,探索農村經濟發展新路徑。
目前總的收入差別程度雖然還相對較高,但已經在穩步改善之中,事實上我國總差別的緩慢下降是與公有經濟特點緊密相關的,除了由兩種公有制決定的二元體制導致的較大城鄉差別呈下降趨勢外,我國公有經濟中城鎮差別低于農村差別必然在一定比例人口城鎮化后導致總體基尼系數的下降。另外近些年我國主要通過打擊腐敗、減少權力尋租等打擊非法非正常收入而整頓了分配秩序。但仍要理順社會分配關系,打破行業壟斷門檻,推動地區間要素流動。
二氧化碳排放量反映了我國環境污染的嚴峻現實,即雖然單位GDP污染減少,但總量上呈現出污染范圍廣、程度高的趨勢。近些年來,我國圍繞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改變經濟增長方式,加速促進環保節能產業發展,加快產業改造升級,改變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增長模式,真正實現綠色增長。
(摘自《天津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