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覃勇榮,牟光福,楊曉清,黃冬陽,李雪明,張龍真
(河池學院 化學與生物工程學院,廣西 宜州 546300)
生計通常是指特定社會群體謀生的辦法(Means of livelihood)、日常生產生活方式、生活狀況以及為生活而做的謀劃等①《鬼谷子·謀篇》:“事生謀,謀生計。”。有時生計也被解釋為產生計策、賴以生存的產業或職業、個人或其家庭擁有的資財、保全生命的辦法②《陳書·姚察傳》:“﹝察﹞清潔自處,貲產每虛,或有勸營生計,笑而不答。”唐白居易《送蕭處士游黔南》詩:“生計拋來詩是業,家園忘卻酒為鄉。”,等等。所謂傳統生計是指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文化背景下,人們在與大自然長期的相互作用過程中習得并傳承下來的、與特定生態環境相適應的生產生活方式和資源利用方式,即具有鮮明地域特點和民族特色的生態文化、生存智慧和生存藝術[1]。
喀斯特地區生態環境十分脆弱,如果受到過度的人為干擾,極容易造成植被破壞,土壤侵蝕,土地生產力嚴重下降,以及發生石漠化等嚴重的生態地質災害[2,3]。然而,祖祖輩輩生活在喀斯特地區的少數民族同胞,卻具有獨特的生存智慧,能夠合理地利用其周邊的自然資源,維持其自身的生存和族群的發展。因此,深入了解桂西北喀斯特地區少數民族聚落的傳統生計和生態文化,對揭示當今社會面臨的諸多復雜環境問題有一定啟迪作用,對解決我國喀斯特地區群眾的生存困境也有較大的現實價值。
廣西木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環江毛南族自治縣西北部,北回歸線北側,地處東經107°53'29″~108°05'42″,北緯 25°06'09″~ 25°12'25″,東西寬20.6 km,南北長 11.6 km,總面積 10829.7 hm2,主要出露碳酸鹽巖地層,其次是碎屑巖夾少量煤線和第四系松散堆積物、洞穴沉積物。區內喀斯特地貌極為發育,地形復雜,石山裸露面積達80% ~90%,土壤類型簡單且均屬于非地帶性土壤,土被不連續,覆蓋率低(≤20%),多分布在巖石縫隙之間,主要為石灰土和零星分布的硅質土,只有洼地或谷地才有成片土壤。保護區石炭系中統白云巖、石灰巖分布最廣,占總面積的97%以上,以錐形山、塔形山及其間的洼地構成的峰叢洼地和峰叢漏斗為主,其次是沿斷裂發育的谷地和不太發育的盆地以及洞穴,海撥高度通常在250 m以上,最高海拔超過1000 m[4]。
木論保護區及其周邊村屯所在地域屬于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年均氣溫為15.0~18.7℃,極端最高氣溫為36℃,極端最低氣溫為-5℃,最冷月份1月的平均氣溫為3.4~8.7℃,最熱月份7月的平均氣溫為23.0~26.7℃,≥10℃有效積溫為4700~6300℃,無霜期達310 d,年均降雨1530~1820 mm,4~8月的降雨量>年降雨量的70%。保護區地表水不發育,以碳酸鹽巖類裂隙喀斯特水為主(占保護區面積的95%以上),有少量的碎屑巖類孔隙裂隙水及第四系松散堆積區的孔隙水[5]。由于喀斯特地區巖溶裂隙和地下漏斗多,地形高低起伏較大,特殊的地上地下二元空間結構使得該地區天然降水滲漏嚴重,地表水缺乏,所以保護區周邊大部分村屯只能以旱作為主,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為傳統種養業和外出務工收入,長期對自然條件的高度依賴,形成了當地村民特殊的生產生活方式。
保護區周邊有東山、下榮、樂依、木論、白丹、社村、何頓等7個行政村、28個自然屯、28個村民小組、736 戶約 3300 多人[6],聚居有壯、漢、苗、瑤、毛南、布依、侗等多個民族(其中壯族和毛南族人口居多),主要姓氏有韋、玉、莫、譚、覃、蒙、彭、邱等[7]。因為地域偏僻,土地資源匱乏,人均耕地較少。留守村中沒有外出務工的大多數人(尤其是中老年人),除農耕之外,沒有其他更好的謀生手段,所以,靠山吃山依然是當地群眾的主要生活方式。當地的糧食作物主要是玉米、小米、黃豆、紅薯、南瓜、白菜、辣椒、西紅柿、黃瓜、芝麻、火麻等,因為大部分村屯的水田很少,所以,水稻種植面積并不大;當地傳統的經濟林木是杉樹、香椿樹、馬尾松、濕地松、竹子等,部分村民則利用山地連片種植速生桉;近年政府大力發動群眾利用邊坡荒地種植核桃樹,但時間尚短,經濟效益還不顯現;當地傳統養殖的畜禽品種有豬、牛、羊、雞、鴨、鵝等,部分村民利用山澗溪流、山塘池沼蓄水養魚,小規模開展生態養殖①所謂生態養殖,是指運用生態學原理,保護水域生物多樣性與穩定性,合理利用多種資源,以取得最佳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比如,利用無污染的水域如湖泊、水庫、江河及天然餌料,或者運用生態技術措施,改善養殖水質和生態環境,按照特定的養殖模式進行增殖、養殖,投放無公害飼料,也不施肥、灑藥,目標是生產出無公害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引自百度百科。。這種耕牧混成、農林互作的生產經營模式,使當地群眾過著一種自給自足的田園生活[8]。
從2004年7月開始,筆者利用參加廣西高校大學生暑期三下鄉活動、在環江縣政府掛職鍛煉、每年夏秋季節帶隊指導學生野外實習、科研課題調研等機會,先后30多次到廣西木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周邊的村屯,根據項目研究的需要,走訪當地群眾和部分外出務工人員,與村民同吃同住,深入社區實地調查,體驗生活。通過查閱文獻資料、個別訪談、問卷調查、觀察記錄、野外考察、實驗研究等手段,獲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和實驗數據,拍攝了10000多張照片資料,發表了部分系列研究成果[9-12]。多年的工作積累,為項目的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2015年7月中旬至8月下旬,筆者又率隊到木論、下榮、何頓3個行政村9個自然屯進行了為期15天的野外調查,實地走訪了當地9個家庭和20多位村民,進一步豐富了對木論自然保護區周邊村屯傳統生計的認識。
桂西北是廣西典型的喀斯特巖溶地區,土地資源匱乏,素有七山一水半分田之稱,峰叢洼地和峰叢谷地是當地極為常見的地形地貌[13]。“開門見山”是當地群眾生活的真實寫照。雖說條件比較艱苦,但是,在長期社會實踐過程中,當地居民(原住民)逐漸學會了適應山地環境的生產生活方式,掌握了比較實用的生活技能和生存技巧,因而能夠比較合理地利用各種自然資源,盡量減少對周邊環境的不良影響。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生活在木論自然保護區周邊村屯的群眾,在繼承其先民生活傳統的基礎上,也創造了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生存智慧和技術方法,實現了對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以下逐一對其進行簡要分析。
自古以來,土地都是農民的命根子,沒有土地就意味著他們無法立足和生存。由于人口的不斷增長,為了解決生計問題,山區群眾不得不進行陡坡耕種。因此,如何防止嚴重的土壤侵蝕,維持地力,這是保證農作物正常生長的最基本要求。喀斯特地區水土保持的常規辦法,除了有效增加植被覆蓋、采用適用的耕作方式(如橫坡壟作)和耕作技術之外,“坡改梯”(將坡地改為梯田)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辦法[14-16]。但“坡改梯”是一項浩大的工程,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如果沒有強有力的政府組織及廣泛的社會支持,僅靠當地群眾單家獨戶的分散式經營是難以取得成效的。生活在木論保護區周邊村屯的群眾,其部分林地被劃歸了保護區,由于國家對自然保護區實行嚴格的管理,既不允許村民在保護區內放牧、打獵,也不準他們在保護區內砍伐樹木、隨意采挖中草藥或收獲其他林副產品。因此,村民原有的土地面積可能有一定程度的減少,生產和生活空間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經濟收入必然會受到一定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有限的土地資源如果不能合理加以利用,群眾的生計必然會受到較大的影響。當地群眾就地取材,巧借地形,因勢利導,趨利避害,用碎石塊壘起簡易的攔土壩,通過筑墻擋土,使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保證了山地農業的持續發展,維護了當地群眾的基本生存條件。
在桂西北喀斯特地區,雨量充沛,水熱同季,水土流失嚴重[17,18]。木論保護區周邊村屯地處大石山區,基巖裸露嚴重,地塊面積小,土被不連續,土壤瘠薄,一旦受到經常性的擾動,極易造成水土流失。因此,不宜進行常規的深耕整地和大田作業。根據土地的耕作條件,當地村民采用挖穴點播的方式,選擇玉米、黃豆、紅薯等淺根系作物進行種植,平時也很少用牛犁地,盡量減少對泥土的翻動,使生產活動對土壤的影響降到最小的程度[19,20]。
為了保持土壤肥力,提高復種指數和光能利用率,增加土地經營的產出,保護區周邊村屯的土地大多實行輪作套種。在旱地上輪作的作物主要是玉米、桑樹、黃豆等,通常是第一茬種植玉米,待玉米收獲之后,再種植黃豆等豆類作物。有時候也會將原來的玉米地改為桑園,種桑養蠶,蠶沙經過堆漚處理后作為有機肥還田。或者根據不同作物品種生物學特性的差異,適時在玉米地里套種黃豆等具根瘤菌的作物,這樣不用額外增加成本投入(購買化學肥料等),就可以達到用地養地的目的。
秸稈還田是人們普遍認可并日益重視的一項培肥地力的增產措施[21,22]。在木論自然保護區周邊村屯,通常遵循少動土或不動土的原則,玉米收獲后,其秸稈一般是留在地里,或者將地上部分的玉米秸稈作為牛馬的青飼料,玉米的基部和根部仍然留在土中,牲畜糞便則作為農家肥用于莊稼種植,重新返回到泥土之中。這種作物秸稈直接還田和過腹還田的農業生產經營方式,不僅可以使耕地受到較少的擾動,還促進了農業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減少了化肥和農藥的施用量,提高了農產品的質量,實現了資源利用方式的優化,既有利于當地生態環境的保護,也有利于農業增產增效和農民增收。
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較大,對桂西北喀斯特地區而言,務工經濟是目前農村家庭收入的主要渠道之一。外出務工人員的增加,使鄉村留守人員(所謂“三八六一九九部隊”)的比例增大,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對糧食的需求量,緩解了土地的壓力,也為土地的休養提供了有利的時機。特別是國家實行退耕還林政策,進一步落實林權之后,保證了群眾的合法權益,提高了群眾植樹造林的積極性。在木論保護區周邊村屯,不少村民將棄耕地、陡坡地進行植樹造林,大量種植任豆、香椿、吊絲竹等生態經濟效益較好的鄉土樹種,實行生態優先,林農互作,農牧混成,林副結合,多種經營,不僅使土地得到休養生息,還提高了生產經營的效益。
由于喀斯特巖溶地區特殊的地形地貌,使當地農業生產經常遇到土壤的生理性干旱,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天上雨水洼洼流,地上滴水貴如油”。為了解決作物的需水問題,一方面是實施節水農業,有條件的可以采用滴灌技術,節約用水;另一方面是選用抗旱或耐旱的作物品種,發展旱作農業,減少作物生長對水分的消耗,提高水分利用率;三是充分利用當地的各種大小河流、巖溶泉或巖溶裂隙水,將其引入溝渠,集水灌溉,保證人畜飲水及農業用水的需求。居住在木論自然保護區周邊村屯的群眾,通過利用山上的巖溶泉水或巖溶裂隙水,解決了人畜飲水及家庭生活用水問題;通過種植甘蔗、玉米、小米等高光效植物,減少了作物生長對水的需求量;通過修建水柜收集雨水,解決了土地灌溉問題;通過封山育林和神山崇拜①神山崇拜是指人們把某座山嶺看作是神仙居住的地方,神圣不可侵犯。在桂西北喀斯特地區,人們通常將村中后山當作龍脈,并立有諸多規矩,為了不破壞風水,刀斧不進山林,同時嚴禁他人擅自闖入。,涵養了水源,有效地減少了洪澇災害和次生地質災害的發生,保證了人畜的安全。
在木論保護區周邊村屯,村民飼養的家禽主要有雞、鴨和鵝,每戶飼養的數量有幾只到上百只不等,平時主要是將其放在住地周圍的莊稼地、山坡或竹林中自由覓食,甚少人工管護。在放養過程中,莊稼收獲后散落地上的糧食剩余可以作為家禽的飼料,減少了浪費;雞鴨排出的糞便直接留存土中,增加了土壤的肥力;每天在地里活動的家禽,還可以對雜草和害蟲進行有效的清除,減少了農藥的施用量,從而達到生物防治(biological management)的目的。這樣飼養的家禽,是真正的有機食品和綠色產品,肉質鮮美,不僅在市場上能夠獲得較好的售價,而且在節慶或親友聚會時,也可以改善生活,補充人體對蛋白質的攝入量。部分村民在不違反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的前提下,開發利用保護區周邊的優質水源,或者蓄水養魚,發展生態養殖業。
村中飼養的家畜主要是肉豬、山羊和黃牛。為了減少人力消耗,節約薪柴等生活能源,當地普遍采用生料喂養。即將新鮮的紅薯葉、構樹葉或者野菜切碎,直接作為青飼料使用(根據豬的生長情況,有時也適當添加一些玉米粉喂養)。山羊主要是放養在村子附近的山上,養殖戶通常要在山腰處搭建一個窩棚,供放養的山羊晚上棲息。有時,養殖戶每隔一段時間還給放養的山羊喂食少量食鹽,以補充其生長必須的礦物質。正常情況下,放養一年的山羊體重可以達到30-35kg,達到了在市場出售的要求。同樣,黃牛大多也是被放養在山上。通常每隔幾天,主人要去看看其放養的牛群是否受傷或有什么意外情況,只有到了耕種季節才將牛牽回家中。因為當地民風淳樸,所以一般不必擔心自家的牛群會被人偷走。為了防止牲畜誤闖保護區或啃食莊稼,村民們在途經保護區的要道或關隘設置了柵欄,使牲畜無法逾越。家庭中牛群的數量,通常是根據放養地的面積和家庭勞力來決定。這樣,既保證了牛群的食物供應,又不至于對放養地的植物資源造成嚴重破壞,不會對木論自然保護區的生物資源保護構成威脅。同時,牛的糞便又增加了土地的肥力。按照生態學的理論,適度的干擾,還能提高物種的生物多樣性,維持其自我更新的能力[23]。
據了解,木論自然保護區周邊村民養牛的數量,少則幾頭,多則十多頭。除購買小牛必須的開支(約1000元/頭)外,其他的花費和直接的金錢開支很少,平時主要是耗費一些時間而已。一般情況下,放養3~4年的菜牛就可以出售,每頭售價高達7000~10000多元,年均收入2000~3000元/頭。這對山區農民來說,無疑是一筆可觀的收入。因為純自然放養,所以牛肉的品質極好,菜牛養殖也成為當地的特色優勢產業。
人與人的關系是建立在一定的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基礎之上的,這就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當然,人們之間的社會關系與他們生活的特定地理環境也有極大的相關性。地處偏遠山區的木論自然保護區周邊村屯,交通不便,通訊不暢,很多村屯聚落都是以家族為基礎組成的。由于居住在非常獨立的空間單元,平時與外界聯系甚少,一旦遇到緊急情況,很難及時獲得外界的救助,只有依靠家族集體的力量才能應對不測,更有效地抵御各種自然災害,消除自然環境帶來的不利影響。但是,血濃于水,這種建立在血緣基礎上的鄰里關系,形成了相互緊密合作的互助關系。不論紅白喜事,還是農事活動,一家有事,家家幫忙。實際上,在桂西北喀斯特邊遠山區,尤其是在目前農村勞動力缺乏的情況下,因為山高路遠,鄉村的青壯年大多外出務工,家中通常只剩下老人、婦女和小孩,勞力不足,社會救助體系不完善,每家都有難念的經,大家自顧不暇,祈求沒有任何親情關系的人前來提供幫助是比較困難的。農忙時節,不及時搶收搶種,浪費糧食不說,趕不上農時會造成的糧食減產或者沒有收成,如果無力耕種,土地丟荒,不僅會造成饑荒,也是對土地資源的極大浪費。因此,山里人(尤其是親戚之間)都十分重視農忙時節的互助合作,有些人甚至大老遠從外面趕回家中幫忙。這種相互合作,不僅保證了食物供給和有限土地資源的充分利用,降低了人們的生存風險,也進一步加強了彼此的聯系,增進了感情,強化了親情,有利于鄉村的和諧與穩定。
鄉村的生活條件比較艱苦,交通不便,遠離繁華都市,物質貧乏,文化生活單調。然而,艱苦的環境條件,也能磨練人們的意志,養成頑強不屈的性格。在木論自然保護區周邊的村屯,盡管生活不富裕,但人們普遍樂觀開朗,不為大山所苦,不為僻遠所累,積極面對各種困難,用獨特的生存技術維持傳統生計,用超然的生存智慧應對生存挑戰。閑暇時刻或者勞作之余,人們常常會用自家釀造的土酒來釋放一下自己,放松身心,永遠保持樂觀的心態。這種超然的生活態度,實際上反映了人們一種不過分苛求物質享受的生活哲學。俗話說,心有所想,身有所動。因為資源有限,所以大家知足常樂,萬事萬物適度即可。不過分貪婪索取,更不能竭澤而漁。如果光顧眼前,不考慮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殺雞取卵,不僅土地資源不能合理利用,而且保護區內的珍稀物種和森林資源恐怕也會難逃厄運。正是因為大家比較淡化物欲,才使得木論自然保護區周邊村屯群眾的傳統生計得到維持,也使木論自然保護區資源環境管理工作得以正常展開,實現了保護區與周邊村屯群眾的和諧共處。
通過研究區域傳統生計及土地資源利用的討論,筆者發現:每一種生活技能都是勞動者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智慧結晶,是勞動者與特定生活環境相互適應的生存藝術。生活在桂西北大石山區里的廣西都安布努瑤族同胞,利用豐富的本土生態知識,對被人們戲稱為“土地癌癥”的石漠化進行有效救治,并取得很好的效果;生活在貴州喀斯特石漠化山區的麻山地區苗族群眾,具有豐富的傳統生態智慧,通過復合生計克服了生態系統的脆弱環節,使生產生活得到較好的發展[24,25]。因此,我們不能用常規的思維和習慣的眼光來看待他們的種種生活方式及資源利用方法,只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和結合具體的自然環境和特定的社會歷史文化背景,才能對不同地域的傳統生計及資源利用方式進行客觀評價。
令人擔憂的是,有些人對民族傳統生計有一定的偏見,也有一些人對本民族的傳統生計有自卑情結,甚至產生一些抵觸情緒。在商品經濟大潮的沖擊下,保護區周邊村屯的部分群眾,不惜廉價出讓土地,或者毀掉山上的自然植被,大量種植速生桉或其他速生樹種。雖然他們獲得了一些眼前的經濟利益,但外來物種給當地帶來的生態風險及其對對保護區珍稀物種保護的影響,人們并不太關心,也無法進行預測,其后果有待時間進行檢驗。
[1]楊軍昌.侗族傳統生計的當代變遷與目標走向[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40(5):86-94.
[2]王世杰.喀斯特石漠化概念演繹及其科學內涵的探討[J].中國巖溶,2002,21(2):101 -105.
[3]王世杰.喀斯特石漠化——中國西南最嚴重的生態地質環境問題[J].礦物巖石地球化學通報,2003,22(2):120-126.
[4]鄭穎吾.木論林區概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
[5]國家林業局自然保護區研究中心.木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3018393.htm,2014 -01-19/2015-10-03.
[6]覃勇榮,黃志丹,葛建邦,等.社區環境意識與喀斯特地區生物資源保護[J].安徽農業科學,2008,36(30):13358 -13361.
[7]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志[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2.
[8]覃勇榮,葛建邦,覃文更,等.勞動力轉移對喀斯特地區生物資源保護的影響——以廣西木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周邊社區為例[J].江蘇農業科學,2011,39(3):469-471.
[9]覃勇榮.自然保護區管理與社區經濟可持續發展——以廣西木論自然保護區為例[J].河池學院學報,2004,24(4):69 -75.
[10]覃勇榮,陸錫東,劉旭輝.木論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資源開發與可持續利用[J].天津農業科學,2014,20(12):67 -71.
[11]覃寶山,王仁富,覃勇榮.保護區周邊社區推廣食用菌栽培技術的思考——以廣西木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例[J].天津農業科學,2010,16(5):145-147.
[12]安慧,崔萍,覃勇榮.關于木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環境教育模式的思考[J].現代農業科技,2010(15):25-26,28.
[13]廣西壯族自治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廣西年鑒(2014)[M].廣西年鑒社,2014.
[14]于興修,馬騫,劉前進,等.橫坡與順坡壟作徑流氮磷輸出及其富營養化風險對比研究[J].環境科學,2011,32(2):428-436.
[15]胡慶文,林英.橫坡壟作防止水土流失試驗的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7,35(19):5806-5807.
[16]林立金,朱雪梅,邵繼榮,等.紫色土坡耕地橫坡壟作的水土流失特征及作物產量效應[J].水土保持研究,2007,14(3):254-255,258.
[17]王克林,陳洪松,岳躍民.桂西北喀斯特生態系統退化機制與適應性修復試驗示范研究[M].科技促進發展,2015,11(2):179-183.
[18]朱桂田,粟維斌,謝雨萍,等.桂西北喀斯特石山區石漠化產生的地質背景及治理措施研究[J].中國巖溶,2008,27(4):303-308.
[19]熊繼東,成燕清.低碳農業的重要技術——免耕栽培[J].作物研究,2010,24(4):345 -347.
[20]鄒應斌.國外作物免耕栽培的研究與應用[J].作物研究,2004(3):27-132.
[21]路文濤,賈志寬,張鵬,等.秸稈還田對寧南旱作農田土壤活性有機碳及酶活性的影響[J].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11,30(3):522-528.
[22]田慎重,寧堂原,王瑜,等.不同耕作方式和秸稈還田對麥田土壤有機碳含量的影響[J].應用生態學報,2010,21(2):373-378.
[23]牛翠娟,婁安如,孫儒泳,等.基礎生態學(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4]羅康隆,彭書佳.民族傳統生計與石漠化災變救治——以廣西都安布怒瑤族為例[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4(1):48-52.
[25]羅康隆.麻山地區苗族復合生計克服“缺水少土”的傳統生態智慧[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43(1):34-39.